她专注于英语教学实践改革
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
硕果累累
用英语
讲中国故事
、
传播中国文化
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关爱学生,教学相长
她就是外国语学院
吴之昕
老师
今天,让我们走近吴老师
探寻她的英语教学秘方
吴之昕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文化研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负责人,全国医学英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东南大学负责人,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曾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负责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主讲“大学英语”“医学英语”
“国际交流英语”“学术交流英语”
“学术英语听说”等课程
主持建设“医学英语”课程获得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科研经历
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为第四名)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
“国际交流英语”课程建设
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
10余项
发表SSCI、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
近10篇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2篇
SSCI收录教学研究论文2篇)
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册
吴之昕致力于英语
教学实践改革
,在英语教学上
精益求精
、
一丝不苟
。教改的“春风”也吹到了她的学生心里——多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外教社·词达人杯”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二等奖,她本人也被授予
“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
以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为例,吴之昕与学生共同
分析
大学生英语竞赛章程,认真
梳理
赛题的命题大纲,详细
了解
大赛的题目类型,让学生心中有数。她还会收集每年初赛决赛赛题,辅导学生进行各项赛题的单项和综合训练,逐一攻破学生的薄弱点。最终学生的赛事成绩进入江苏省前千分之一,获得
特等奖
。
“困难是人严正无比的老师。”
吴之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课堂氛围凝重,学生提不起兴趣,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板书教学太过传统,教学质量不高,如何将新方式与传统方式结合?这些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也给出了让学生
满意的答案
。吴之昕善于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自省自律。困难并不是她教学道路上的绊脚石,相反,困难坚定了她的
教学信念和信心
。
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是不同的。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她尝试采用
多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
。
对语言教学,吴之昕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
。她意识到语言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并尝试将
文化知识
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
吴之昕认为,要实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专业领军人才”这一
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以学术技能为基础,以提升学科素养和人文价值观为目标。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吴之昕以成果导向融入
人文价值观教育
,依托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上作了大胆改革尝试。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最
真实可信
的。
为了对线下课程进行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学习者对学科素养和人文价值观的关注,外国语学院开设了线上课程。吴之昕作为授课老师之一,得到了学习者
高度的认可
。他们一致认为医学英语线上课程授课质量高,英文讨论具有挑战性,课程评价得分高达4.9。
吴之昕
桃李满园
,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见证过无数学生的迷茫、希望和成长。一位叫
张宇涵
的学生至今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张宇涵同学入校时语言和科研基础
相对较弱,
吴之昕根据她的情况,指导她确定了研究方向——基于APP的词汇学习,为她制定了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她们不断修订实验方向,完善实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宇涵同学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
一篇SSCI收录论文
。
张宇涵同学在研三的时候开始博士申请,因为某些原因申博失败,随之变得痛苦与迷茫。作为导师,吴之昕首先安抚她的情绪,鼓励她继续努力,并帮她分析失败原因,制定新的申博计划。在张宇涵同学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收获了
剑桥大学
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值得一提的是,这在外国语学院是
首次
。
其实,吴之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张宇涵”,接下来让我们听听他们对吴之昕老师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