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的第一个作用,把你的工作经验变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有独特价值的“产品”。
上个月,我在为儿子找初中英语辅导老师,有人向我推荐了一个课外辅导工作室,自称有一套独创的方法,经过两年培训,可以让绝大部分考生中考分数达到140分以上(满分150)。
我大概跟工作室的老师聊了一下,发现这正是把一个教学中的小发现,变成了一整套方法论的案例,我来分解一下:
第一步、洞察异常现象:
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应试性英语考试,难点和丢分点无非两个板块:
词汇和阅读,上海英语中考也不例外,而词汇除了靠硬背之外,重点是在阅读中掌握,那
么,实际上提分的核心就是两个字:
阅读。
这里的异常现象是,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但为什么很多小学高年级就能读哈利波特,并且听懂BBC的中考生,还是在阅读上“屡屡翻车”呢?
这是“现象层”:
这一步看上去很明显,但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大量的信息反馈,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也不同,不同方法的老师的偏好也不同,导致这些有规律的现象,很可能被当成正常反应视而不见。
第二步、透过现象看到逻辑:
通常教学只是把阅读分成精读与泛读,前者对应课文,后者是课外补充材料。
但该老师认为,考试对于阅读的要求,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要求比泛读高,语言知识点又比精读多,更重要的是,考试阅读的目标是完成一系列有迷惑性的题目。
所以,必须再分出一类
“应试式阅读”,专门进行训练。
这是“逻辑层”:
从现象到逻辑,本身并不难,但很多“思想大于行动”的人常常满足于自己的逻辑,就此止步——职场从来都是“演说家”多于“行动家”。
第三步、从逻辑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既然是应试式阅读,那么最好的材料不是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书,而是近十年上海16个区一模、二模、中考三套真题的阅读材料,共480套,一千多篇文章,两三年全部刷完,既是训练的起点,又是训练的终点。
这是“方法层”:
如果前两步总结到位,方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个方法好是好,但可以让孩子自学啊,为什么要请老师?
因为我们只有一鳞半爪的方法,老师那儿有
整套“方法论”。
单一的方法不能稳定地输出价值,只用把“方法”变成“方法论”才行。
第四步、把一些方法转化为一整套方法论:
这就是工作室的核心机密了,而且涉及具体专业层面,老师不会再讲了,不过,他还是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我们平时做阅读真题,肯定是要做题的,但在这里,阅读和做题是完全分开的。
因为“应试式阅读训练”是一个比“精读”还要“精读”的过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准确地理解长难句,属于基础能力;
而做阅读题的技巧是应试能力。
如果读完马上做题,很可能用“应试技巧”去掩盖“阅读能力”的不足,必须把这两者分开训练。
而“长难句阅读训练”能力和“阅读解题训练”,都需要老师有专业教学经验,不是自学和家长辅导能搞定的。
这一套教学方法,说白了,是“应试式阅读方法”与普通教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所以,
“方法论”其实分为两种,一类是行业通用方法论,另一类是自己总结出的个性方法,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更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做事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法论的另一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