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湖南一名21岁的青年(游戏ID为“胖猫”)在经历了一段复杂的网恋后,于重庆大桥跳江身亡。
“胖猫”姐姐刘某在查看弟弟的遗物后表示,弟弟之死与其女友谭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姐刘某称,与谭某在一起的两年里,“胖猫”总共为谭某花了51万元,而两人只见过两次面、看过一次电影。因此,
刘某对谭某提出两大指控:一、借谈恋爱之名索要钱财;二、利用弟弟的感情PUA,实施精神虐待。
刘某的控诉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同情,然而个别网友为了蹭流量、博眼球,利用刘某透露出的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等编造谣言,甚至故意“带节奏”,有意引导舆论。谭某的个人信息也随之在网络上被人肉曝光,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批评的焦点。
5月19日晚,重庆警方在官方微博通报了“胖猫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警方通报的“胖猫事件”真相上,我们看到三个重点:
1、感情上,
“胖猫”与谭某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多次在谭某家中约会,
双方还曾共同攒钱谋划未来。
2、金钱上,
“胖猫”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9万余元,谭某向“胖猫”及其亲属转账179次共计46.3万余元,其中13.6万是在“胖猫”投江后退还“胖猫”家属,另外“胖猫”曾从二人共同攒钱账户中多支取7.5万元。
谭某并未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不构成欺骗犯罪。
且经调解后,谭某全额退还经济往来差额。
3、舆论上,
“胖猫”的姐姐刘某并非单纯为弟弟讨公道,而是涉嫌操控舆论:
大号怀念弟弟,小号曝光谭某个人信息;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有选择性地截取聊天记录,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购买流量提升事件热度。
操控舆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涉及
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
等方面。严重违规者还可能面临网络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
1、民事责任:
操控舆论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商誉权和隐私权。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精神损害,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2、刑事责任:
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如通过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诽谤他人等行为,可能构成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此外,如果操控舆论的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也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3、行政责任:
操控舆论还可能影响互联网传播秩序,如通过矩阵传播、购买流量等方式操控舆论,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生态内容治理规定》等法规,受到网信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清退、删号注销、减少粉丝等。
注意:以上内容均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参与输出,并不构成最终专业法律意见,详情可咨询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
回顾“胖猫”事件,其姐刘某为了“利”字拱火引战,大量网民在真相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就在这段情感纠葛中“站队”,甚至参与、助长了网络暴力。这些裹挟在群体情绪下的网络谣言,不仅让事情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更削弱了公众探究事实的意愿以及直面真相的勇气。
我们必须警惕: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若任由网络暴力无限循环下去,网暴终归有一天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影响将波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所以,
我们必须要学会用“法律”这层保护罩来保护自己。
然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并非易事,法律条文往往复杂难懂,普通网民很难直接运用——
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法律AI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