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睡觉不关手机了?大概十年前。移动互联、智能终端,这些曾经新鲜的名词,从出现到走进人们的生活,总共不过短短十年时间,却让我们的生活和从前大不一样。任何连接世界的方式,都具有隐蔽而强大的外部效应,它们早已经不再是“沟通的桥”,而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王小胖最近想找个司机。我问他:“你自己怎么不开车?”他幽幽地说:“我不开车,我没办法开,我要在车上看手机,回微信、打电话、看材料……“他摊摊手,”有时间还得睡一下,我在车里休息。”
我只能也摊摊手,表示一下无奈。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我设想他坐在舒适的轿车里,应该喝杯咖啡、翻翻报纸,过过所谓的“绅士生活”。但如今,他只能透过简洁冰冷的聊天窗口,接受各方轮番的信息轰炸。
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一天之内七八成电量周旋于社交软件和某些手游之间,交谈工作,刷刷朋友圈,对朋友有趣的生活评论些无关痛痒的话。其他的时间用来接收大量的楼盘、信用卡、商品折扣等信息侵犯,已经十年了!十年之间,智能手机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但时间一长,我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太监——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
移动互联时代,生活究竟变得更加美好还是更加糟糕?如今这一技术迎来了自己的“十年之痒”。
从个人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我们获得了更多。在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智能设备,所有人都可以是摄影师、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议题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点赞,批评,激辩,甚至相互攻讦。
以往层级分明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扁平化,更加平易近人。
就像苹果公司Mac电脑广告中所表现的,乔治·奥威尔笔下虚构的那个充满欺骗与压抑的1984年,正在被一个年轻的人,用技术的铁锤敲打的粉碎。
这确实符合互联网曾经给予我们的崇高精神理想:民主、自由、个性化、开放。人们普遍相信,技术发展能够加速理想社会的到来,并且,很多人都参与其中,
比如“维基百科”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先生,这位“黑客罗宾汉”解密了驻阿富汗美军9万多份机密文件,这足以使他创造历史。尽管他不得不面对政权的通缉。
▲
1984年
苹果Mac广告
技术的另一个掌控者,是各大技术公司。它们的角色颇为矛盾:
一方面我们必须敬畏技术,运用技术,因为技术公司是开拓者;另一方面,当下许多技术公司正在表现出一种理念背离:
它们声称要尊重用户体验,但事实上考验一个技术产品的指标就在于用户活跃度,因为只有活跃度能够带来实际的利润增长。它们声称平台开放,但苹果微信的付费大战再次证明,平台垄断正在损害着用户利益,它们声称要尊重原创内容,但事实上技术的发展正在模糊版权的界定,这让它们看上去像一个骗子。
对于产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信号。
关注互联网创业就会发现一个趋势,如今在硅谷,再难看到那些像Uber和Airbnb一样通过技术“裂变”创新产生的明星创业公司,反倒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公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与活力。
用户的认知方式也变得不同了。
比如大数据算法基础上的信息推送,会造成“信息茧房”,人很容易在这种环境里陷入自我证实的陷阱,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有认知,难以被改变;再比如微信列表里的所有朋友对你都有平等的权利,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实际上人以类聚,这些信息都是“经过选择的”,它们还是真相吗?
以上就是关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真相与假象。想想自己的生活,你觉得是幸福更多,还是疲惫更多呢?
从生活角度来看,移动互联对人的改变的确是“颠覆式”的。最近支付宝推出了一句“简单粗暴”的广告语:“支付就用支付宝”,如果这个逻辑延展到你平日的衣食住行,不管你承不承认,喜不喜欢,移动互联网正在“接管”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的生活可以是“反移动互联”的,但是不可能是“非移动互联”的。
甚至,移动互联不再只是一种“方式”,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你与现实生活的一切联系都会投射在网络上,但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想摆脱这些工具生活,可能要付出极高的成本。
我们和信息互动的模式也在改变,如今已经从“人检索信息”,转变成了“信息寻找用户”。
在信息流的推动下,如今更多的公司都在变得像技术公司,支持“大水漫灌”一样的丰富内容,大家都在抢生意,想让用户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为他们的产品买单。媒体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人均每天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大约为3小时14分钟,其中移动端大约占2/3,而在2012年,人均数字媒体消费时长不过2小时出头而已。
要知道,电视达到这一使用频率,可是经过了半个世纪。
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忧虑还有舆论分裂、娱乐至死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忧虑和挑战呢?人们经常用二分法去看待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技术只是工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人,人应当利用工具,不能被工具奴役。
但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割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技术已经成为了人本身,技术与自由的矛盾无法从根本解决,
除非我们都逃到深山里当隐士。
技术发展带来文明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探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我们大可选择“断舍离”,但在研究趋势的问题上,眼界决定一切。
知名媒体人张春蔚老师
就说,
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是阶段性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你用眼睛去看,只看到这些没有选择的结果,那是因为时间太短。
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也许这个时代的骄傲和悲哀,幸福与阵痛,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人类的理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