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天工大任元林教授团队 ... ·  16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浙工大徐立新/叶会见团队 AFM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金泽大学程笑笑/苏州大学张伟Chem. ... ·  19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年薪30万起!中国科大王柳教授诚聘医工交叉软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福州大学赖跃坤、黄剑莹教授等《AFM》:基于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大护法》导演:我没有表达任何观点,只是一声呐喊,你感觉到了就好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7-22 16:00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


尚游有点焦虑。作为动画电影《大护法》的制片人,面对上映一周后区区4000万的票房,显然,他并不满意。但导演不思凡淡定得多。他更关心的电影本身受到的肯定与批评。他身材健硕,手里捏着一根电子烟,说话斯文,只有当有关电影的话题深入下去的时候,才不经意间显露出一点锋芒。

《大护法》不是票房的赢家,但却赢得了爆棚的口碑。

“在整部影片中,我没有表达任何观点,只是一声呐喊,你感觉到了就好,感觉不到也无所谓。” 不思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大屏幕上与观众见面,说起其中的曲折经历,他有些感慨。创作阶段的团队只有四个人,从确定样片,到光线传媒决定投资,再到不断修改和优化,最后终于全国上映,不思凡一共花费了三年时间。此前,他的数部作品其实都曾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从2005年的《黑鸟》,到2009年的《小米的森林》,再到2012年的《妙先生》系列,不思凡以他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网络上吸引了一众粉丝。后来成为合作伙伴的尚游最初也是其中之一。

现在,不思凡仿佛处于一个动画生涯的重要节点上。在周围人看来,这种类型的动画电影面临着严酷的生存压力,成功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一路坦途,但失败则肯定将导致“万劫不复”。不思凡觉得这很有趣。

“暴
力就像是一种自我革命”

直到2D格式的《大护法》样片完成之后,不思凡也从未想过自己的这部作品会登录院线。在他看来,即便院线电影可以有无数种形态,但自己的这部作品并不会成为其中之一,像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从未敢妄想登上大舞台。那时候,他和团队成员还在为如何让这个“孩子”存活下来而四处奔波。

在此之前,他曾经有过一次登录院线的机会,但那次努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那时候,他在娃娃鱼工作室担任系列动画作品《妙先生》的导演,负责的《妙先生之愤怒的鸭子》有望做成动画长片。他带着团队的成员,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愤怒的鸭子》的制作中去。

也正是在那时候,尚游联系到了不思凡,希望可以合作。一直以来,他都被不思凡那些画面简陋却有着强烈风格的作品所吸引,深信这位不为大众所知的动画导演有着独特的才华。但当看到《愤怒的鸭子》的样片时,他却有些迟疑。

“我当时想,画面可能不会很好,但一定会特别有力量,可结果是,画面做得很好,但其实是挺普通的一个作品。”尚游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感觉不对劲,也许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或者,是导演本身遇到了问题。 他逐渐意识到,这位才华出众的导演可能“卡在了什么地方”。

《愤怒的鸭子》登录院线的事最后还是“黄了”,不思凡决定“以后再也不做院线电影了”。他陷入到了深深的焦虑中。“它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这么多人跟你一起弄,背后这个压力很大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当时“被束缚住了”。不思凡出生在浙江的县级市临安。去杭州之前,一直在电信局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做动画。2005年,不思凡的flash动画作品《黑鸟》受到关注,虽然画面粗糙,却有着独特的风格与主题。2008年,他来到杭州,成立娃娃鱼动画工作室,并在此后的4年里发布了《小米的森林》和《妙先生》等作品。

自此,不思凡从一名业余动画爱好者变成了全职动画电影工作者。与身份转变的同时,转换的还有他制作动画的工作方式。他努力学着用专业的方式去制作动画,希望有一天工作室的作品能够从网络走向更专业的舞台。

但他发现,很多事情也都变了,甚至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作为一名动画作者,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他必须考虑经济收益和市场需求,也要照顾到动画公司的意见,要把动画做得漂亮,努力将商业层面的潜力释放。 “这些东西本没有错,但它们却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不断束缚并最终占有了你,就是一种很拧巴的状态。”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度过了焦虑期后,他决定“任性一次”,做一个“暴力的东西”。“通过暴力的方式,打破这种束缚,就像是一种自我革命一样。”不思凡说,“这个东西本身都是实验性的,都带着强烈的自我寓言”。这成为了《大护法》最初的思想内核,也是整个故事的原点。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尚游的鼓励,对方甚至让他“更暴力一点”。

“我
曾想过把团队解散掉”

不思凡已经习惯了带着两三个人的小团队创作,一直以来,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创作流程,“一直是一种求生的状态”。《大护法》最初的创作团队同样只有四人,这被不思凡称作是一个“奇迹”。编剧、分镜和动画设计都由不思凡一个人完成,为了控制成本,许多内容能省则省,都放弃了。

《大护法》没有剧本,最初只有一个大概的逻辑线。原本在结尾部分,不思凡设计了一场终极大战,但由于经济和时间成本的限制,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动作简化到最低,台词则贯穿始终,以至于主人公大护法成为了几乎看不到手的“话痨小胖子”。

那一段时间里,为了节约成本,同时节约时间,不思凡甚至担任起“厨子”的角色,负责团队的午饭和晚饭,虽然他在这方面的手艺与他的创作才华“相去甚远”。

一次,某位成员肾结石发作,请了一个月假,好了几天,又复发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不思凡找不到替代的人,焦虑感无法解脱,甚至想要把团队解散掉。

在此之前,不思凡曾数次经历过这种感觉。 很多时候,一部动画剧集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中断,以至于他被某些粉丝戏谑地称作“坑王”。 但这对于不思凡这样的“野生”导演来说屡见不鲜,他也只能苦笑着解嘲。

当不思凡在焦虑与镇定的交错状态下继续拓展那个虚拟世界时,唯一的出品人尚游正带着《大护法》样片,开始试水“买方市场”,寻找合作平台。他尝试过接触国内多家视频网站,但都受到了“热情的冷遇”。唯一一家有意播出的视频平台,也因为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不了了之。

那时,日本动漫的盛行让很多国内视频网站的负责人对这样一部制作简陋且风格诡异的国产作品没有信心,虽然他们都表示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除此之外,合家欢、低幼向、好莱坞等风格和模式,仍然是很多人对动画片的主要印象。

尚游将那些“称赞”讲给不思凡听。但不思凡心里明白,也没抱太多希望。 “怎么可能这么多人说好,却都没有个出路呢?”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道。

尚游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寻找机会在国外视频网站上播出。他决定在国外一家名叫KickStarter的众筹网站上筹集资金,同时进行宣传。他们没有太多期待。但仅仅过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便接到网站编辑的邮件。对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把《大护法》放到了网站首页。

“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新鲜了,而且死活没想到这是中国做出来的东西。” 尚游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最终,这部动画作品众筹成功,尽管数额仅有2万美元,但这样的雪中送炭给了不思凡和他的团队很大的鼓舞。

不思凡。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洁旭

“读
我就是杀我”

就在尚游为这部作品寻找生存机会的时候,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影业找到了他们。 “故事这么好,不做出来可惜了。” 彩条屋影业CEO易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前,他们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投资了《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两部作品凭借着精美的制作成为中国动漫的新面孔。

但就在彩条屋影业提出要让《大护法》上院线时,不思凡却下意识地有些抗拒。他想到了那次失败的经历,也觉得《大护法》在制作上无法与那些院线电影相比。 “这个片子太简单了,大屏幕一打,异常简陋寒酸,就像贫民窟来的感觉。” 不思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接下来的一年里,彩条屋和不思凡团队将精力投入到对《大护法》的“翻修”中。经过重新建模和分层,2D画面变成了3D,这给了不思凡很大信心,“看着没有那么low了”。除此之外,彩条屋请了人称“江湖第一剪”的著名剪辑师林安儿担任监制,叙述节奏有了极大的优化,台词语言也进行了一定的删减。

之后,就是送审。最终,60多个镜头被删减,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个过程花了3个月时间。

不思凡觉得,自己这部“出身贫寒”的作品想要登上院线这个大舞台,就必须得遵从大舞台的规则与逻辑,但只要故事的精神内核还在,所有这些删改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说《大圣归来》是大气,《大鱼海棠》是大美,那么《大护法》可以说是大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