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有毒的内归因'现象,即父母在孩子遭遇问题时,总是要求孩子从自身找原因,而忽视真正的责任和问题的复杂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们陷入悲观的内归因模式,甚至产生抑郁。文章还提供了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的建议,包括区分内疚感、进行责任划分、刻意进行归因训练等。
内归因是指从自身找原因。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在孩子遭遇问题时,总是要求孩子从自身找原因,而忽视真正的责任和问题的复杂性。这种长期训练形成的归因风格容易让人陷入消极的内归因模式中。
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父母向攻击者认同,二是父母向攻击者示弱。这种情况下,父母深深的无能和恐惧会导致他们放弃父母的责任,把孩子推到别人‘刀’下。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打破:一是对内疚感进行区分;二是进行“责任划分”;三是刻意地进行归因训练。此外,心理咨询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咨询师的科学方法帮助重构认知,打破不健康的惯性思维。
如果你是他们的朋友、邻居或同事,你会非常喜欢他们的
善解人意、有求必应。
但如果你是他们的孩子,就很不幸,因为他们会要求你:
长大了,跟老公吵架,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向着你,而是:
他们自己不敢在人际关系中强硬,当孩子遇到人际挫折时,不仅无法提供支持,还反过来要孩子检讨自己。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
家庭教育中“有毒的内归因”
。
作为受害者,
为什么要我检讨?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一直让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有错吗?”
“你也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孩子,只欺负你孩子?”
网友们竭力想让这位妈妈明白:
被欺负,真的不是女儿的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找自家孩子的错?
只是,承认孩子是受害者,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应对这样的冲突。
相比这么多可预见的麻烦,反过来认同施暴者,指摘自家孩子,似乎就容易多了。
一句轻
飘飘的
“都是你自己的原因”
,一切“麻烦”
迎刃而解。
不仅不用面对自己的无力,反过来还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享受指责别人的优越感。
在他们的认知里:
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人若犯我,那是我躲得不够好。
当一个人没有反抗的资本和勇气时,就只能克制自己,减少冲突。
但是他们却忘了,
欺凌从来不是没有理由的,柿子都是捡软柿子捏。
当他们放弃父母的责任,把孩子推到别人“刀”下时,也把孩子推向了绝望之境。
每一个自责自罪的成年人,
小的时候都被苛待过
美籍心理学家海德将归因模式分为:
内归因和外归因
。
总被父母逼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消极的内归因模式中。
确实,适当的“自我反省”,可以让人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但长期过度的消极内归因,就会变成“洗脑”,让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信念:
一位朋友每次分手后,就跟我说:
“肯定是我哪里不够好,所以才被分手。”
明明有很多可能性,她却只能看到自己的原因,并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
这样的信念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深陷其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我很羡慕凤姐那样迷之自信的人。因为无论何时,她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相信自己,而自己,只会无穷无尽的自我批判。”
典
型的
“小时候被别人PUA ,长大PUA自己。”
即便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觉得内疚、不安,进而谴责自己。
研究指出,
陷入悲观内归因的人,会将失败、痛苦,归结于个人内部因素:我不够好、不够聪明。而将成功、喜悦归结于外界环境因素:运气好、任务简单。
工作认真被辞退,他们会责怪自己:
“肯定是能力不行,才会被辞退!!”
工作认真被提拔,却归功于环境:
“要不是公司人手不够,这职位也轮不到我”
学习努力成绩下降,他们会指责自己:
“智商不够的人,连努力都不配。”
学习努力成绩提升,却归功运气:
“这次考试题目简单,所有人考得都不错”
在父母长久的打压指责中,他们逐渐失去了自我同情的能力。
打破有毒的内归因
放过自己
那么,“悲观内归因”如此强势和顽固,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奇葩说》辩手席瑞,曾经也深陷“悲观内归因”的魔咒中。
连老师都说:
“为什么大家就嘲笑你呢?为什么你非要和那群女孩子在一起跳橡皮筋呢?”
他说那个老师在他脑海中植入了一个观念:
凡是遇到惨事,你就先反省一下自己。
直到很久以后,他开始打辩论,有了思辨能力,才突然意识到:
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助你走出“悲观内归因”的桎梏。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将内疚分为两种:
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
。
违规内疚,是个体确实伤害了或意图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
虚拟体验,是个体没做错什么,甚至什么也没做,却产生了内疚感。
很多时候我们内疚,并不是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必要时,可以寻求“外部视角”,问问别人对你的看法。
也许你会发现,
别人对待你,比你自己对待自己,更加宽容和善。
如果你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没错”,那你可以尝试“列举法”来进行责任划分。
第四步:如果100%代表全部责任,评估自己和其他因素分别占有的比例,并写下来。
通过客观具体地责任评估,你可以暂时跳出“自我指责”的惯性。
并且最终会发现,
你根本不需要像想象中承担那么多责任。
科学研究指
出,
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这样做的好处是,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自己掌控,带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下次成绩不错的时候,自信地告诉别人,
“这是因为我很努力,而不是因为运气好”。
如果成绩不是很好,就告诉自己,
“败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认真,而不是因为太笨了”。
过度的自我苛责,本质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我们是完整的人,不是市场里去了骨的肉片,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可能缺点远多过优点。”
“那些活得轻松的人,会把‘理想自我’去掉一半,因为它只是‘理想’,不是‘我’。”
编辑:
朴素的树、如欢
图源:unsplash
[1]李中斌等主编.心力资源管理丛书:情绪管理[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07
[2]石学云著.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3]蔡康永.蔡康永:自卑来自脑中 “理想的我”[EB/OL]. 时尚芭莎微信公众号,2019.04.09
若将所有的失败都归向内因,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抑郁。
如果你也经历过不合理的教导和批评,长大后依然深陷创伤,难以自愈,
不妨试试专业的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倾听你的烦恼,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你重构认知,打破不健康的惯性思维。
通过心理咨询,你能重新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停止自我批评,摆脱焦虑和内耗的困境,建立更坚定的自我。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半价咨询优惠,
原价
400~1000元
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元/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