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一篇
国民党败给中共,其实是败给利益
国民党既然和共产党是同根同源,而且国民党在革命年代聚集大量精英,为何在共产党人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共产党人有《向导》报纸,而国民党人却没有与此相匹敌的报刊,这是为何?蒋介石为何又能攫取国民党最高权力?
对于国民党的笨拙,这其实和国民党高层的人情世故是有某种联系的。1924年-1927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然而与其说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倒不如说国民党和苏联之间进行合作。以鲍罗廷为主导的苏联人在这次合作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幸的一点在于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巨大的政治权力需要有人继承,进而领导中国的革命。
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忙下才得以成长。在孙中山去世之后,才在四大中提及领导权的问题,对具体如何夺取领导权并未有所涉及。相对于国民党自身政权来说,此刻的中国共产党其实就相当于大象之下的“蚂蚁”,非常小,外加上中国共产党在三大的时候确立的是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国民党根本上就不可能完全清楚哪些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到底有哪些。在不清楚共产党员身份和国民党政权需要有人来接管的权重之下,自然“争夺”权力放在首位。
跟在孙中山旁边的汪精卫南下与蒋介石、许崇智合谋,掠夺国民党政府中央权力,胡汉民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胡汉民不甘于此,紧接着时局发生戏剧性转变,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在政权中心挤走了汪精卫,一时之间成为风云人物。
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
“但这要等我死了之后才可以完全发表,因为这种内容太离奇太复杂了。万万想不到的事情,都在这次革命史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不是当着这件事的人,我亦不相信这件事情。”(1926年4月20日)
话题谈及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共产国际的态度。
1925年汪精卫凭借蒋介石、许崇智在军事上的力量,在中央权力上挤走胡汉民。然而对于进一步北伐,却听从苏联人员季山嘉的意见,暂停行动。这背后有一定的道理,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愈发严重,自身不硬,更何谈对外去进行北伐,去“打倒列强,推翻军阀”,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然而这却引发蒋介石的不满,作为军人,没有北伐,蒋介石权力将无法提升,更何谈攫取中央一把手的权力。拥护胡汉民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和孙文学社借机挑拨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矛盾,甚至造谣汪精卫想要通过船只宋蒋介石前往苏联,架空蒋介石的权力,在这种紧急局面之下,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而此事引发汪精卫的不满。汪精卫认为蒋介石并没有经过他最高政治统帅的请求就擅自进行军事行动,挑战了汪精卫的权威。于是在党内组织反蒋运动,然而这样的行为却遭到来自苏联的布勃诺夫的反对,并在这一问题上采取支持蒋介石的行动的态度。他认为蒋介石才是唯一有能力带领中国进行革命的人,而蒋介石自身不过是对权力有欲望而已,以此退让来谋取蒋介石对于共产党国际政策的支持。
而很快随着蒋介石的权力的崛起,尤其在迁都过程中蒋介石表现的蛮横的举动使得苏联人放弃对蒋介石的信任,而借以二届三中会议来提高汪精卫的权力而弱化蒋介石的政权。以鲍罗廷为代表的苏联人员开始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联合武汉国民党政府对蒋介石以对抗状态。
国民党内部争夺政治权力,但道理来说并没有蒋介石的事情
。国民党早期追随孙中山的亲信大多是广东人,而蒋介石确实浙江人,并且资历尚浅。
在追随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也并没有把蒋介石的话放在心里,很多时候气得蒋介石都“离家出走”,在孙中山反复劝说之下,才回到政府工作。早年蒋介石生性风流,爱好逛妓院。姚怡诚作为蒋介石的情妇,就是在逛妓院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妓女的丫鬟。而陈洁如更是妓女出生,最后在蒋介石“赢”取宋美龄的时候才由杜月笙将其打发出国。
早年风流,也为他在政治上得到些许补偿。黄埔军校的参谋长加仑,就和蒋介石一样喜欢逛妓院。蒋介石对这位来自苏联的参谋长评价极高:“他是个杰出的苏联将军,也是个有理智的人和很好的朋友。最不同寻常的是他身上丝毫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迹象。”
除此之外,1927年,由于在政治上迁都被宋子文以军费进行威胁,要是蒋介石不迁都,则断掉蒋介石军费的来源。而早在1922年的时候蒋介石就开始给宋美龄写信,直到1927年这个关键时间点,宋美龄才答应让其去见家长。最后在事成之后,宋子文这个财务部长帮蒋介石省下不少麻烦,而宋氏一家可以说是蒋介石在政治上辅助之关键。
然而,孙中山去世之后,在权衡利益较量之下,国民党人选择在党内先进行派系斗争。而在派系较量之内,也存在国民党内部的人情世故的变迁。蒋介石自己也说:“政治使人过狗一样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在这场人情世故的变迁中,道德、友谊所谓的逻辑都被弃之不顾。最后,蒋介石以各方面加特技取得了短暂的胜利。(特技包括苏联态度的变化,也包括宋是家族的支持等)这背后皆为人情世故,如果蒋介石不娶宋美龄,恐怕宋子文就没有这么“乖”。
在蒋介石胜出的这场较量中,共产党的力量对于起步的蒋介石来说是一种助力,要借共产党来拉拢苏联。最初以联共的形式来反击胡汉民从苏联回来的“党内无派,党外无党”的思想主张,以此赢得国民党代表大会上的苏联为主导的共产党以及左派分子的支持,成为正统的代表。同时又常常支持右派人的思想观点,以此来否定汪精卫为代表的势力集团。
在中央权力大的权力利益面前,共产党是一把能用的剑又为何不用
。
而在此过程中,一些人员流入到共产党内,这点损失对于正在崛起的蒋介石是可以付出的。等蒋介石正式成为党内无可撼动的力量之后,蒋介石自然就屠刀开向了共产党。
这背后是利益的较量,并非是国民党在共产党人面前显得笨拙,而是这是以此来拉拢苏联的支持以巩固自身的势力。
对于权力的争夺高于对于一个可以被利用的异己的消灭,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仍共产党发展。这不是笨拙,这是较量之下的抉择
。
这段历史不像是逻辑上那样顺利成章,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就铁板一块来团结起来消灭共产党这异己的力量。而是人之常情,对于权力的渴望超过对于异己的排除,更何况这个异己可以添加自己在这份权力追逐中的筹码。
从这而言,历史不一定符合逻辑,但符合人之常情,而蒋介石的崛起也充满偶尔。
下一篇
正统之争,白白便宜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