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仨礼拜,你们热爱的双十一买买买节就来了。此时妹子们难免心痒手痒,本着买到就是赚到的原则,管它是不是应季的买回来就能用的,先统统甩进购物车结了账再说,大不了明年冬天再穿嘛!
今早就在微博看到一个妹子关于打折的看法:
“这个衣服原价2000块,现在五折1000块,相当于我花1000块买件衣服商家还送我1000块,那不就是没花钱白得一件衣服?”
STOP!
曾经我也是和你们一样热衷于囤货的,但没想到,我的内心是非常善变的,换季服装大打折买的秋冬款大衣、围巾什么的,到了第二年冬季再翻出来才发现:
卧槽我买的这特么是个甚啊!
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QAQ
为毛,为毛我的内心会是一个如此善变的小贱婊?
美国怀俄明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这是因为在预估未来的喜好时,我们总是过度自信,也即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未来的“口味”,而实际上我们经常出错,“口味”它飘忽不定。
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
研究方法也很接近我们日常的消费情景:
实验的第一天,所有被试需要在13种小吃中选出当前想吃的2种(选什么被试真的就可以吃什么——以后这种实验请带上我好不好?),之后还要为一周以及两周后的这个时间各选出2种小吃,被试所做的选择代表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喜好的预估。
同时,被试还需要用一个百分数(即可能性)来说明,他们有多大自信能实现自己的预估。如果非常肯定未来也会喜欢现在所做的选择,那么就打90分甚至100分,如果完全不肯定就打0分。
你们注意一下哈,这个实验的跨度才两周,你想想你买的过季打折服装要多久才能真正穿起?
在做完这些工作后,被试就可以领着当前选择的小吃回家了。一周以及两周后,他们还要回两次实验室,每一次的步骤都是相同的:研究者会把上一周的13种小吃重新呈现给被试,要求他们从中选出现在想吃的2种。这样,研究者就可以对比被试在第一天对未来喜好预估的自信程度以及未来实际做出的选择。
结果发现,人们普遍确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的喜好。当为下一周选择小吃时,被试预估自己选择正确的可能性平均有82.58%。将时间跨度拉长为两周后,虽然自信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上——81.45% 。
可是真到了下周或下下周,被试却纷纷自行打脸:
一周后重新选择时,只有45%的人按照自己之前的预估出牌——选择的小吃和一周前的预估是一致的。两周后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为44%。从反面看,超过一半的被试用实际选择否定了自己原以为会喜欢的小吃
这种分离的现象就被研究者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上一周明明说好了要喝王老吉,可到了下一周却打开了加多宝。人们在消费偏好上就是这么“分裂”,而且女性的“分裂”程度要远甚于男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女生更可能发现买了的东西不喜欢,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喜欢的程度和概率也越来越大。
当为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提前模拟未来事件的发生场景,比如一周后吃着拉面或是上好佳。通过这种模拟,我们就能提前体验可能产生的享乐主义结果,并据此确定自己的未来喜好。可是模拟内容毕竟不是真实情境,而且模拟过程容易受到当前环境的干扰。
如果我现在非常饿,我更可能倾向于模拟干货拉面;如果我刚吃饱,就更可能选择小吃上好佳。正是因为我们在模拟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才会在跨期选择中表现出过度自信。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让提前买好的衣服被雪藏:
你长胖了
所以怎么办?别急,我给你开个方子:
你可以设置一个冷却期,在做任何选择之前,不妨花点时间仔细想想,这个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以后能用上吗?而且应该跳出决策时的环境,尽量从一个中性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女孩子的冲动购物行为,大多是在同伴们“哎呀,真好看”“好适合你呦”的怂恿声中发生的。所以划一个冷却期,听听自己的声音很有必要。
但是我知道,很多时候你们就是在follow your heart才会买那么多!
此外,你还可以设置预先承诺(precommitment device strategy),在购物前就列好商品清单,区分出需要的东西和不要的东西,这样就能保证当前选择与未来喜好的一致性。
总之,无论是购物、选择食品,还是为未来做计划【划掉】还是对自己的体重【划掉】,我们都会有点小“自负”,非常相信自己能够把握住未来的喜好,可现实却让我们一次次难堪。
昨天白天我还哭着喊着“双十一啥也不买”
晚上就哭着下了三样东西的定金……
总结:不要相信自己能够把握住未来
本文属于果壳网,禁止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