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发布北京城市实验室这一定量城市研究网络的最新研究:城市模型、大数据、开放数据、地理计算、空间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这瓶面霜,让你明白抗老意义在哪!28天淡化法 ... ·  2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157头伪虎鲸集体搁浅!然而救援困难,人们决 ... ·  4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00后女生月入6K英镑,一天饭费仅2镑!疯狂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浮生记录第八篇】针对大数据、城市科学与未来城市的新松散思考(于2024年4月)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 公众号  ·  · 2024-04-17 10:01

正文

本次推送为龙瀛的个人浮生记录系列第八篇,延续原【浮生记录】 /【浮生记录】续篇 / 【浮生记录】第三篇 / 【浮生记录】第四篇/ 【浮生记录】第五篇 / 【浮生记 录】第六篇 / 【浮生记 录】第七篇 ,在其基础上补充了新的53条个人对大数据、城市科学与未来城市等的观察、思考与批判。


(再次说明,这一共390条浮生记录都是个人感想,绝非严谨科学研究判断,欢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


浮生记录337条后,继续思考

1 . 2023年就没有写浮生思考,看来脑子有些转的慢了,哎,我也进入到这个阶段了


2. 学术界信用最重要,一言九鼎,得按照规矩来,you have my words


3. 出版商,号称是科技数据运营商,各种社会角色都在转型


4. 如以往所说,第四次科技革命下,一些经典的城市问题消失了,如原来经常说大城市小汽车带来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都是阶段性的讨论,未来注定是不一样的未来和城市问题


5. 你只有不断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科研也是如此啊,这句话如此经典


6. 以后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成为背锅侠


7. 让学生自己缴纳开源OA论文版面费,是耻辱啊


8. 住宾馆要牙膏,电话还坏了接不了,电话前台,啥时候能送来,说让我把门打开就能听到动静了,我说为啥不敲门我也能听到,反复说了几次的来回,后来下意识到送牙膏的不是人,是机器人,只会电话告知到了,不会敲门到了


9. 感慨一下,人文社科固然不少水货,但有一点很值得欣赏的是,人文社科愿意互相批判的精神。反观工科,你好我好大家好,批判藏于内心,造成了上下各级的学者们,有不少人皇帝的新装好多年,从没有人当面揭露,其实更加可耻!


1 0 . 各个学科开展研究的方式,正在计算机学科化,实验室或现场采集完数据后,都转变为数据和计算,如今渗透得越来越明显



1 1 . 中文世界中,建筑大类 的论文,真正的议论文占10%不到,其他多是说明文,还有散文,就怕有小说


12. 人脸最值钱的时候就是在腾讯会议,太多人不愿意打开摄像头


13. 反正我要是富甲一方,我不会对我们所连续发布的WeSpace报告里面提及的90%场景感兴趣,而我要是天涯沦落人,也会觉得里面90%的太贵,不划算,用不起,华而不实


14. 有很多专业的大模型兴起,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未来,说明大模型还不够“大”


15. 我还是坚持我的关于未来人居营造的100理论,百位数是空间干预,十位数是场所营造,个位数是数字创新。没有高品质空间,场所营造和数字创新怎么玩,都价值不大。但后两个玩好了,可以极大赋能。技术的车轮必将碾压过所有人居环境,躲避是不可能,忽略更是没意义,我们好好想想如何借势而为吧


16. 美好人居,不是讨论出来的,也多不是研究出来的,多数还是业界干出来的,我个人还是很佩服规划师设计师


17. 当代社会的小广告,一个已经成为了学术会议腾讯会议里面的论文代写和文章发表的广告


18. 中国的十五分钟城市,以及完整社区,其实更应该关注一分钟城市,即小区本身,物业管理、空间破败等问题其实是更本质和需要改善的,未来20年之后,北京预计都是老破小的居住小区了


19. 核心,当代学生们,缺少感恩之心和与人着想的念头啊


2 0 . 某火锅店,点评评价很高,大众点评v6以上送大量东西,此外,点评和打卡就送小东西,竟然服务员还可以帮客人点评,客人不用花时间,只要好好吃就可以了



21. 数字的智慧的往往是更绿色的,肯德基点餐有感


22. 面试了几个同学,作了很多数据分析和科研工作,但是基本概念还不懂


23. 写了一个 科研细节和基本礼仪 ,得到了几百万的微博关注,很多老师和我私信说要全文,说明大家多么需要这个方面的输入啊


24. 最近做了个文献综述,领域内知名期刊的过去十年的论文,百分之几与理论有关,发展新理论的大数据研究就更少了


25. 去新加坡开会,感慨,智慧是为了可持续、宜居和韧性


26. The Gear,在新加坡看到了鹿岛建设的永不落幕的实验室,各种实验都有,测试各种办公空间,日照、通风,等


27. 老旧小区,ai,机器人,香港和新加坡,都有创业公司作


28. 老师开会都玩手机,也就没有啥借口来批评学生了。所以,听其他老师讲课,我也默默地把手机藏好了,怕影响人家老师心情。知乎上说,高校教师的三个境界,第一是给学生讲,第二是给空气讲,第三是给自己讲。不忍心玩手机啊我是,不忍心啊


29. 参加一个重大项目的答辩准备,封闭了一周,五分钟的汇报表演彩排了五十遍


3 0 . 惊闻某大佬主动给组织者发信要求参与进一个活动中来,不想在那个层次都要 去争去抢,更不用说我这个level的了



3 1 . 学术界,一个需要多人参与的事情是不是需要和值得作,我认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是否会产生或促进创新。如果没有,那可能就是内卷。


32. 大家都开始研究新城市了,都觉醒了,是该欣慰呢还是因此紧张呢


33. 三蹦子又回来了,只是不能人开,而是美其名曰无人驾驶


34. 再次感慨,目前留在我办公室和我们学科的,是可以看得到的未来的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了,他们是站岗者


35. 虚实空间活动古尔有之,移动电话时代就是如此了,所以我们不用大惊小怪,当然需要好好研究


36. 支持规划师做规划,是一个卡脖子工程啊


37. 计算机辅助规划,十年前从系统模型支持,演化到数据驱动增强,去年今年进一步,进化到智能赋能,进而形成了三足鼎立共同辅助规划的阶段


38. 大家经常嘲笑我一年多少次浮生偷得半日闲,殊不知我工作的本质是,工无定时,工无定所


39. 前段时间开会去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开车去的京雄高速一个小时见到了两位数的汽车。首先这还是北方城市,是新区,规划建设的先驱者们不容易啊。我发了个朋友圈,多位同行批评我说的不对


4 0 . 感慨短短八年多的高校职业生涯,就见证了教学方式的巨变,从传统课堂到慕课/雨课堂到虚拟教研室到AI助教



4 1 . 每次查学校的教学评估结果都胆战心惊,揭榜的时候比当年查高考成绩还紧张


42. 主动采集数据花了大量的时间,知乎上有人骂我说浪费清华的优质学生的宝贵时间,我的理解是,他们勤奋了你们还比得了么?


43. 研习凸透镜的物距倒数与像距倒数之和就是焦距的倒数,不禁感慨这公式真美,我们专业这么美的公式在哪里?


44. 梁启超当年给清华学生上课,有一个课也是越上人数越少,看来历来都很有挑战性啊


45. 用移动感知的方式把北京四环内自行车能走的路扫描了一遍,结果显示在北京平均每骑行一公里,路边有好几十台发呆的机动车,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


46. 几次经历体现,夏天不要去西藏,干冷的冬天才是西藏旅行的天花板


47. 暑假去北大城环,老师学生热火朝天都在做实验和工作,鄙院空空如也,不见人影。其实吧,暑假就是,忘掉工作,只想摆烂;不想起来,唯有躺平的好时候


48. 出现了多位毕业生跨行业的工作选择,体现了我们专业应用的普适性(如计算机、自动化、法律、管理等专业人才,在各行各业的体现)


49. 技术重塑背景下,人居环境领域正在发生新一轮的本体层面变革,是一种新形式的“再城市化”。科学家可以持续开展以中国城市为实验田的新城市研究。而对于规划师/设计师,则提供了广阔的额外的(新)领域进行迭代和创造,如更新城市规划原理与城市设计法则,乃至专业法律法规层面的进一步完善


5 0 . 第四次技术革命,提供给人居环境领域新的软件(AI/AIGC/XR/DT)和硬件(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创造未来空间,我们的工具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赋能



5 1 . 技术进步提供给我们专业的机会,迎合了老百姓对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市的需求和向往,是解决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先天条件


52. 技术进步促进了永不落幕实验室的形成,新数据、新要素、新路径、新态势不断涌现,共同促进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人居环境相关学科,无论是对科学家、规划设计工程师还是管理者,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面的时代机遇


53. 有这么一省会城市,过去两年中心城房价腰斩,商品房、保障房、城中村、写字楼都空置严重,还有大量住宅楼盘项目建设中。下面的县城,房价没怎么涨,但城关镇人口快腰斩,二手房年交易几十套,还有三个新房项目几十万平米建设中,两个开盘了,问津有限。印证了我的预言,只是我自科研究这领域有点敏感

(原)【浮生记录1、2、3、4、5、6、7】

1.大数据不开放,开放数据不大


2.未来的考古就是对当下的大数据分析


3.大数据获得方面,要么获得全部,要么一无所有


4.大数据研究的1.0阶段已经结束,未来拼数据获取的能力和创新力


5.1.0阶段的大数据研究,教育了规划行业的甲方,促使了互联网和运营商收割规划行业,因为之前的规划设计成本中很少有数据费


6.在积极成立创新中心和创业公司的背景下,创新如何创收是个问题,在规划行业靠大数据挣钱现阶段还是很难


7.大量的中小国家都在使用谷歌这种互联网巨头的产品,他们很难将新数据支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具有独立平台的中国则不同


8.微信群的核心功能是点赞与互相吹捧,属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残余


9.我和小女开玩笑经常说我在清华扫地,后来想想,自己搞的部分研究还不如人家扫地的呢,提高扫地的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啊


10.我相信未来是极化的,而不是扁平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强者更强


11.中国的市不是城市,更像城市群,搬弄国外的城市理论用于中国的“城市”问题很大


12.大数据获得的方式:买、换、关系、自学、上课等


13.大数据不一定需要大设备,我的两万块的苹果笔记本支持了我95%的全国城市研究计算场景


14.大数据造成管理模式的变化,比如以往是自下而上的上报信息数据与资料,而未来更可能是上级了解下级的全部,发给下级确认信息


15.MIT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讨论了在路灯杆上安装传感器的设想。青岛一个公司买下了一万多个路灯灯杆的使用权,要安装传感器来卖数据给公安局城管局交通局等。。。这就是中国力量!


16.生命日志(Life Logging),每隔三十秒拍一张照片的可以戴在衬衫口袋上的相机


17.北京市用高德拥堵指数来考核北京的交通部门工作业绩


18.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影响着我们的城市空间和运行,比如道路流量的空间分布,希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不要某一天突然有bug


19.物联网与人联网将要贡献未来的绝大多数数据源,而目前还没有看到足够多的这方面数据


20.学术会议和报告中拍摄的照片,经过我的判断,一般很少之后再看


21.几个地产商先后提出了自身的新定位,如万科的城市配套服务商


22.目前我们更倾向于大规模人工来研究数据而不是人工智能(人肉大数据、人工大数据)


23.过去的中国城镇化研究,多是依赖于统计年鉴,终于有一天我认识了那几位编制年鉴的人,他们的成果决定了全球如何看待中国城镇化


24.手机数据不是万能的,公交卡数据预处理相当费劲,图片数据被过度忽视


25.我们说的大数据,其实更严谨的应该说是“城市空间新数据”


26.大数据让对一个地方的判断更容易 ,因此也培育了大量民间科学家


27.到底是谁在做普查和居民出行调查,居委会大妈和她们的好朋友么?


28.我们更愿意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城市空间新数据进行分类,城市开发、形态、功能、活动、活力和品质


29.有几个在开展增值服务的数据提供商,在未来不可持续


30.滴滴几年占据全国市场,北京银建这一出租车公司26年则仅有不到三万辆车(约40%的北京市场份额)


31.你安装什么app,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此时偷偷地检查了一下自己安装了什么程序)


32.互联网公司大公无私地测绘着中国国土(并频繁多次),而不是官方测绘机构


33.利用GPS开车导航到河里的新闻最近几年突然再也听不到了


34.有的数据很早以来就有,但是一直没有人系统的抓下来、整理并空间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我预计,目前的房价解释模型,很多难以测度的变量已经被理论忽略了)


35.小数据+大模型,正在向,大数据+小模型,转变。以前我们没有什么数据,所以使劲折腾出复杂的模型,否则看起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36.统计数据更不容易验证(如怎么证明北京市有两千多万人),新数据比较微观,是人的尺度可以判断的


37.年鉴记录了一个城市一年内的变化或一年后的状态,用年为单位看待我们的城市是片面的,期待时间高精度的大数据积累足够长的时间,提供我们看待城市的新视角(不同时间尺度其实也对应了不同的城市病)


38.过去是人去找服务,而如今很多服务则是来找人,这将对遗忘的城市空间标准提出巨大挑战


39.开会或者上课玩手机的和用手机拍的两个比例,可以用于评估这个报告或课程怎么样


40.手机已然成为身体上的器官


41.未来就在当下:我女儿都在问我你知道无人驾驶的车么,我想开无人驾驶的车。我还看到了衣服上有很多按钮,可以控制很多东西,比如冰箱洗衣机等


42.大数据侧重现状分析,因为积累的还不够,请等一等,等他们积累了足够长的时间(相比而言,城市模型则侧重预测未来或对未来进行情景分析)


43.成老师的例子,辞职工作,在居住区上课


44.反驳一件事情,一个借口就可以了,但是要证明它,则需要各方面都成立


45.同理,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得所有因素都满足了才成行;如果不想干一件事,随便一个理由就打发了(想一想上一次你拒绝别人,用的是什么理由)


46.因为开放数据的出现,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义务为城市提供分析的机构和个人,他们做的很多研究,如果是咨询项目,应该不止几十万


47.建成环境方面的研究,目前看来,受到计算机和医学的双重碾压


48.存量存量,光说不练(我是说深入的建成环境研究方面)


49.建成环境方面的研究,太习惯于成功了,很少有失败或者干不出来的项目和研究(想象一下一个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是寻找引力波)


50.开会是干活的好时候,旅游呢,其实是换个地方玩手机


51. 打开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使用过多少的功能,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互联网化程度


52.互联网的世界,也是凡是走过,都注定留下痕迹


53. 几年前上海地铁站往地下走的进站口写着“注意脚下、不要玩手机”,如今北京街头过马路,协管员喊着“快过快过、不要玩手机”,这也是为什么ios12出了新的功能,可以控制每日屏幕使用时间


54. 有可能有一天纹身师的工作演进为为客户在皮肤上植入柔性屏幕


55.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再更新街景图像,而是开始了几年对城市道路的高精度测量,据说是在为无人驾驶做准备


56. 如今有计算机帝国,却在国家层面没有“计算机部”


57. 城市规划师基本上过去的十五年没有涨过工资,是当时收入过高,目前回归理性还是因为其他?


58. 新城市科学就是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新城市


59. 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电视就要用手去触摸来控制


60. 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改变了汽车专业和交通专业的多数理论,第四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城市规划相关的学科又何尝不是变化很多,可惜我们很多理论都没有跟上?


61. 京东上有卖挂在眼镜腿上的小型传感器,看书或者屏幕距离少于一定距离就会震动来提醒,小小传感器有望解决人类的近视问题


62. 北京某新房收房,开发商给了一个使用手册,介绍如何使用智能家居


63. 苹果手机ios12操作系统的图片app,可以搜索物体如水和护照,说明深度学习已经比较成熟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64. 一对情侣在地铁上相依靠,各自都在玩手机,这就是新时代的最远的距离么?


65. 雄安在提数字孪生城市,本来以为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概念,不想去了澳大利亚发现他们也在说Digital Twin,英国期刊的编者按(Editorial)也在讨论这个


66. 过去的前三代工业革命,有学者研究,当时经历者都低估了其对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影响,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67. 未来就在当下,我们正在经历历史


68. 《必然》一书大力推荐,《失控》已经过时了(属于新城市科学出现的前夜)


69. 2018年是中国收缩城市的元年,收缩城市,却连抢人的资格都没有


70. 大者更大,赢者通吃,是自然界也是城市系统的恒定法则,大省会时代已经也注定要到来,未来是极化而非均衡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会放大这种差距


71. 空谈误国,实业兴邦,有几个人作顶层设计就够了,不用一群


72. 这么多年的城市化战略,基本与城市系统的客观规律不是很匹配


73. 朋友圈基本已经沦落为个人广告圈


74. 中国城市的市辖区边界经常调整,造成了城市统计数据的断代史(某城市统计局的都搞不明白错综复杂的城市人口数据)


75. 大数据多关注现状,主要是因为大数据进入研究和工业界才几年的历史,需要等一等


76. 国家统计局都出专门官方文件如“国家统计局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管理办法”要求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这说明什么呢?


77. 国家最近很忙,湾区、长三角、东北再振兴、特色小镇、乡村振兴。。。


78. 我们都处于互联网的淫威之下,人类基本上是个性的终结,偏好的丧失(甚至还有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五分钟世界三小时的说法)


79. 马蜂窝事件反映了做好数据分析的另一个用途


80. 我们团队高度重视与两个学科的合作,计算机科学与医学,一个改善生活质量一个改善生命质量


81. 手机/算法比我们的父母更懂得我们自己,甚至超越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例如,有一天苹果地图突然给我推送,说设置好了我三十分钟后开车去中关村的行程,因为它偷偷记录了我之前的三次行程(时间、地点和方式)


82. 大数据支持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设计场地的当下情况分析,方案制定与追踪支持(包括量化案例借鉴),拥抱短期未来可行的前沿科技植入场地


83. 科学研究的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我们的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有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开始提出“怎么办”


84. 有多少智能,就需要多少人工,我们花了几万块人工把北京的街景图片都标注了一遍,终于体会到了软科学做实验也要花不少钱的快感


85. 我们用了大众点评数据做过一点研究,有一天发现我一次点评都没有做过。后来第一次点评发生在服务员让我点评然后可以给五元折扣的情景,我想每分钟的薪水应该超过我目前的职业收入


86. 大数据有偏不可比变,但是偏到什么程度有的时候超乎想象,昌平采摘草莓时,七十多岁老太太手把手教一个个顾客怎么在大众点评上在线签到check in


87. 淘宝无所不能,能够购买批量的百度和高德的key,还能够购买到让视频通过腾讯视频审核的服务


88. 人工智能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剥削—人工标注


89. 最近买了一个穿戴式照相机,可以每30秒拍摄一张照片,是生命的记录


90. 去密云农家乐,老太太问我从哪里来,“海淀”,她反过来说到,“啊,从北京来啊”。中国的市不是城市,中国的城市系统亟需重新定义


91. 如今的高校课堂多数已经沦落为屏幕的世界,老师讲课基本上属于“借个味”,几千年来社会和城市演进多代,但是教育则。。。


92. 每个行业能为你的父母做些什么呢,计算机专业开发的程序用户千千万,医学方面直接治病救人?北京规划展览馆开馆之初,大量老百姓去查询自己房子是否拆迁


93. 发短信的都不是人,骚扰电话也很多是机器人,so很多低技能就业确实都消失了?


94. 未来的规划行业大数据分析,会出现规划师自己假设设备和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场景,用于支持规划设计方案的跟踪、实施效果评价与修正


95. 二十米高的人类,才有可能置身于城市中体会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如轴线、廊道、中心与节点


96. 中国的城市化,走到了多个十字路口,除了过半的城市化率和下半程,还有收缩城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97. 管理城市的衰败,远比管理增长复杂得多。美国锈带城市的规划部门,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发放拆除许可


98. 短暂的未来后,因为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可能分不清哪里是虚拟哪里是现实:虚拟空间现实化,现实空间虚拟化


99. 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回过头来问一下自己,“你到底能做些什么”


100.科技巨头不会让孩子玩ipad,因为还没有经过一代人的测试,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电子产品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


101.面向未来应用的城市模型与面向现状与短暂过去的大数据,有望使得我们的城市研究更加科学


102.人体增强比如人造骨骼,暂时来看是一个被城市研究与规划忽略的点


103.从掌握的资源和经费角度,国内的很多大团队,都有能力搞出来一个Media Lab


104.未来的人类会有更多时间沉浸在线上空间和VR环境中,所以对于数字空间的设计也应该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游戏师也有望参与进来


105.我们的数字孪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某在线视频平台显示,线下的一个视频平均得到了线上的45次浏览、点赞、转发和评论,难道45是一个法则性数字?


106.未来无人驾驶的汽车将会与钟点房产生竞争


107.某人在窗外安装了一个摄像头,用于在回家之前了解是否有车位,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和使用场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108.大城市作小智慧,小城市作大智慧


109.各个学科都在疯狂地拥抱计算机,来自城市规划专业的我们,有可能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最后一批人,因为发现翻来覆去我们说的就是那几个专业词汇


110.让城市自己长脑子,不是安装脑子


111.用大数据研究宏观和中观尺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往往研究小尺度的空间如教室外的小空地的使用更难做,这也是我们在持续攻关的方向


112.有一些研究或学科,属于人畜无害,干不好也干不坏,干坏了也没啥大影响


113.据传美团的几十万快递员和顺丰的几十万快递员,都在从事业务的同时采集数据,预计会改变城市管理的范式改变


114.未来一个人每日的手机屏幕时间应该和年龄体重指标一样成为隐私


115.遭遇了大量的人发邮件没有任何正式性,发附件没有正文,发正文没有称呼,一票票的伸手党。互联网社交礼仪在中国高校教育中的引入势在必行


116.社交的最大礼貌是当着别人面玩手机,肆无忌惮的玩手机


117.某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最近接触的学生大幅度要和已经转专业和毕业转行让我有些吃惊但是不意外


118.大咖不如咖啡管用,面子不如面粉值钱


119.我们调查了五百个人,人日均手机屏幕时间六个半小时,现实虚拟化,虚拟现实化。从时间占有角度,手机屏幕对建成环境领域具有极大杀伤力,是不是削弱建成环境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120.《城市模型概论》课上,计算机专业学生搞的纯粹数据驱动没有任何专业理论的模型让我震惊,不禁觉得非实验室社会科学在短期未来必定遭遇巨大挑战,只要他们看上了你


121.加纳会议上看到了无需电源,可以搞定很多方面的持续监测,预计未来会有很多盒子扔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和空间,预计再次引起范式革命,城管们一个新职责是去收集私搭乱建的极小规模“监测站”


122.之前在环保系统,环保局局长更依赖模型的模拟、评价与预测,因为确实是不做模型侃大山都侃不出来,后来发现规划系统则完全不同


123.很多人经常让我给某个收缩城市出主意或者看某个城市的走势,我的回答一般是,很多人研究房价研究股票并写了很多文章,但是如果真能研究明白,就不做研究当万分苦逼的高校教师了


124.收缩城市写进了新型城镇化规划,各路大侠都参与进来发表观点了。未来啥样十年之后拭目以待


125.规划业界和数据/互联网公司都这么能干,这是赤裸裸的碾压学界,高校教教书就好了,搞理论的又不是人人都能成哈唯,有的公司的科研产出可能产出已经匹敌一个中等规模的规划系了,当下的民科可能都需要重新定义(这点不是我说的,是我转述某位教授的认识)


126.城市研究几乎没有门槛,但是做好实在太难了


127. 城市大数据的几波,我认为也可以这么定义:第一波是抓或者买别人的数据;第二波是自己用商业设备采集数据;第三波是自己定制设备采集数据。我眼中的近未来是属于物联网和穿戴式设备的,抓点新数据做游戏的阶段已经结束


128.当代汽车系遇到无人驾驶和新能源的理论方法技术挑战,城市也是一样,技术不光是技术,它还影响到了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及其运行规律与表征的本质,为此认识论上的转变至关重要


129. 最近一年听过了某人多次说过要“消灭传统规划师”,不想看到的是,还没被消灭,新鲜的毕业生就转行了。怎么我最近亲自见到或间接听说这么多优秀的规划学生有毕业后转行的愿望呢?


130.主流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几十年没有更新了,仅有的也不能保证都得到证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应该远低于对人体的认识,所以怎么城市体检呢?城市科学是不是还处于初级阶段呢?


131.新数据日益成为规划编制与评估的标配,是好事,不过也体现了数据和互联网公司对我们规划行业的收割,开始是免费的,要和你合作,人家学会的时候就是割韭菜的时候


132.光有当下的数据和信息是不够的,还应该面向未来认识到我们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变化


133.强烈呼吁把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之一,类似三大基础设施规划一样,这可能是我们规划行业切入未来已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把稻草


134.空间规划的一些技术内容如双评价等,学界几十年前就探索过了,业界可以直接用。当年没有探索明白的,也不是最近几年能研究出来的。学界就别参与这些方法的研发了


135.利用复杂模型和系统支持规划编制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和未来更多的要靠数据增强


136.智慧规划不是简单的规划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除了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方法论上的探索,更核心的是认识论上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首先要转脑袋,脑袋不转,身体转过来也用处有限


137.很多人要布置Wi-Fi探针采集数据,当我们也跟风尝试了之后才发现,不光交给小区物业一万块美其名曰电费,还发现各大主要手机厂商都做了手机MAC地址随机化,难以追踪个人轨迹。为此,不用电源很重要,干啥趁早更重要


138.最近到外地参加了两个大会,没有直接去会场,而是选择宾馆入住后躺在床上看直播,看大家讨论未来还没来


139.头段时间访问某互联网那个公司,讨论自资助我们的合作项目,对方对未来城市的认识,让我们很是自惭形秽


140.反思与批判的有两种人,一种自己有丰富经验,自己动手做过多年来反思,另外一种只是反思和批判


141.打算采访某国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问其对新科技之于城市和设计的看法,答复我说正在内部讨论数字转型,不便于发表观点,我把这个采访任务定位为已完成


142.我还是想再次提出我的认识,未来是极化而不是平均的,无论是城市规模的大小还是个人财富声誉等指标,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会加剧这种计划的趋势与过程。有可能穷的只能玩手机了


143.去年做了个实验,实验室成员带着穿戴式相机一周,每三十秒拍一张图片产生了大量琐碎而有信息含量的生命日志,我美其名曰“我们把科研助理给数字化了”


144.一日我问小女我是否属于科学家,答曰不是,问为什么,答曰因为我不做实验,不禁再次自惭形秽。后来一想我们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获得的数据,不就是实验结果么?看来我对城市实验室City Lab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145.看过了有些同行提及的人气不足的曹妃甸和于家堡(有人说是鬼城),对比下去年看的石嘴山的一部分城区、厂区有狗看家护院,那里有的地方连狗都没有


146.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随机化设备的MAC地址,为此我估计Wi-Fi探针这种数据和大数据采集方法要销声匿迹了


147.新城市科学,可以理解为Michael Batty书中体现的新的城市科学(即新的研究城市的科学,其实还是关注传统城市),也可以理解为我目前所认识的“新城市”的科学,即从本体论角度(认识层面)研究当下已经变化同时未来还会变化更加剧烈的城市


148.空间干预(spatial intervention)、社区营造(place making)和数字创新(digital innovation),将是未来营造更好建成环境的更为可行和实用的方法,我嗅到了环境设计方面的近期改变的味道


149.5G时代手机数据和很多LBS数据,预计随着空间分辨率的改善,会焕发新的生机(如跨越建筑内和建筑外尺度的大量数据的产生)


150.我们对城市的认识还是太初步了,很多问题我们是回答不上来的,比如基本的密度问题我们都难以给出一致的价值判断,我们对城市规模的政策老是摇摆不定,不怪决策者,而是科学界能够给出的扎实定理非常有限。我很佩服规划设计实践界,在没有或者少有理论定理公理指导下,还干的挺漂亮,切实的改善了我们人类的生活品质


151.新城市科学的春天是来了。但是城市科学,即便和西医比,还是初级阶段,没有高潮过。这是我的观点。最近咨询过好几位高手,我心目中的最高手不认为是初级阶段,与我观点不同,他更为乐观


152.城市经济学,有的学者称为是城市问题经济学,其理论发展在未来也要有大的发展


153.城市大数据研究,需要从本方法论过渡到本体论层面,其实它不光是方法,很多研究的也是新的城市


154.大量的城市大数据研究致力于用数据认识空间,学者们非常努力,剩下的空间比较小了,期待未来更加精细数据源的拓展让我们看到更加人本尺度甚至超人本尺度的空间规律


155.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光是新兴科技(emerging technologies),还是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其名字也体现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空间(例如大量市民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快要变的和睡眠一样重要,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活动-移动理论、如何认识环境行为学、如何认识时间地理学?)


156.信息通讯技术ICT技术与城市空间结合在一起,有望把智慧城市落到实处,这预计也是我们建成环境专业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抓手之一


157.针对中国的智慧城市业界学界有很多批评,比如多是顶层设计,当我们把北京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智慧城市方面的多个努力整理出来后,在线受到了一位双井居民的批评(一个事故后,多个摄像头都发现不工作~~~shy)


158.城市大数据方面的业界做的工作,不少已经超过了学界,那么学界怎么办?


159. 针对城市和城市系统,我们能说出什么法则、规则、定理、定律么?


160.外卖对健康,屏幕对生活,无人驾驶对拥堵,上网对体重,这些都属于我们说的新城市需要研究的


161.除了互联网公司数据外,其实大量科研团队的所使用的数据都差不多


162.据说有一些市长驾驶舱,市长是没有时间用的


163.互联网公司拥抱物联网和穿戴式设备的趋势已经基本体现,如滴滴出行的大量车里,已经有了车载设备,录制声音和视频,全国几十万的规模,这种数据比街景图片已经超级多了,互联网公司巨大力量背景下,如何约束其不作恶,显得至关重要


164.致力于认识城市规律的城市科学,与致力于模拟城市和评估政策的城市模型,二者的结合预计有不小空间


165.各种早期建立的实验室(city lab)受到后来的很多竞争,一个时代结束了?


166.听了北师大于丹老师的一次报告,提及了存量规划减量发展,说的也是相当不错~~~我们是科学还是学科?


167.很多人在批评北京夜间城市活力不足,经过我们对抖音数据的分析,发现大量的抖音视频线上观看的行为,我们貌似找到了一点答案


168.个人、家庭的数字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看了医院、学校等等,发现智慧化搞得也不错,后来发现也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智慧化还非常有限


169.终于有一天找到了为我们规划看现场找到了一个相对科学的名次,系统性社会观察(systematic social observation)或建成环境审计(built environment auditing)


170.一个亲戚做手术,家属远程先收到了短信提示已经手术结束,而守在手术室门口的家属还不知道


171.规划设计的ppt或者展板(无论是学生做的还是职业规划师做的),多数都排的很满,但是针对其中的一个小图表问绘制者,多数情况下都可能难住了他/她,即扛不住问


172.传统城市是用沥青来铺路,智慧城市则可以说是用数据来铺设基础设施


173.很多同行问我,未来对于建成环境什么最重要,我的回答一般毫不犹豫的都会提及物联网、穿戴式设备所构成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对城市会带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影响)


174.一些新数据的出现是城市变化的体现,数据分析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数据来认识这种“新”的城市


175. 考虑到和睡眠一样长的屏幕使用时间,在时间角度的影响机会上,隐约担心我们学科的作用是不是在(或)下降?


176.其实仔细想一下,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无一不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亟需梳理,为此某同行扬言要编写一本《新城市规划原理》(表态一下:我没有参加!)


177.某大型汽车制造商不招机械和汽车专业的学生,反而招收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帮同学们写了不少推荐信,我个人很是了解建成环境专业同学们的专业去向啊~


178.我个人徒手搬家的体验:枯燥的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者最好的休息


179.我经常纳闷,平日里的超市、商场、公园、地铁、宜家大把年轻人,难道他们都不上班?~ 这也算是我的浮生观察之一吧,即什么是工作,也要重新定义了


180.城市大数据分析方面,一些业界都太能干了,为此他们能干的我多不干了,学界同行都干的我也不研究了


181.随便个专业就说可以支持城市规划,我搞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怎么支持出来,惭愧惭愧


182.经常和同学们说,最核心的是,像人一样思考,不要做研究做的连像人一样思考都忘了


183.很多时候城市大数据分析与规划设计支持,无论是学生还是设计师,不少属于两张皮,虽然都做了,并放在了一个本子里,但是对话有限,我个人也是惭愧again,希望数字创新视角的数据增强设计是个思路


184.两岁的小朋友都已经会用ipad的应用程序玩AR游戏,并能够从百度云中找到Pep Pig的动画片播放,未来可期!


185.某位同行的小学生十岁儿子,听了某大咖的学术报告后,提的问题甚至比研究生都深刻,该如何认识我们的学科呢?


186.大家都能做的数据分析了,那么比拼的是两点,比拼数据购买能力(谁有钱)和专业认识深度(谁有想法、谁懂得什么是人)


187.2019年应该是物联网在建成环境中应用得到响应的元年


188.一个店铺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区位,预计有明显的gap


189.离开东北多年,已经距离社会太远了。。。不过回想起来一线大城市确实也多是人情淡如水。有一天坐地铁,一个外地来旅游的老太太问我穿的旅游鞋多少钱一双,顿时让我有种小时候的感觉,这也是我在大城市的第一次如此经历罢


190. 针对建成环境,宏观中观尺度相对来说有大量的研究工作(竞争也超级大、创新也相当难),人本尺度往往难以研究,超级人本尺度更难,期待更新一代的数据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改变


191.在建成环境设计领域,是否拥抱数字创新,有可能类似是电梯出现的时候,设计师是否考虑高层住宅


192. “我觉得”这种说法最不重要,我还觉得呢,我们要的是确定的,有科学证据证明的


193.如今的世界变化太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3-5年,不变的应该只有科技对日常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追求


194.与公共健康工作合作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十几万份病例彻底地在人类能力许可情况下空间化出来,这如果是单纯的城市研究,我担心一个晚上就能完成并直接用于论文撰写


195. 建成环境效能或者影响方面的研究,多是用来推测人的行为(比如5D中的很多的逻辑是近了注定用的多),但是我们有了万物互联如物联网和穿戴式设备后(当然自然都可以联网internet of nature),可以观察到个体行为,会带来这方面研究的范式变革


196. 参照公共健康研究,城市研究最近一些年产生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其严谨程度,多数属于ideas和case report层面吧,而且多个report还很少能放在一起benchmark丰富领域知识


197. 大数据分析的一个进步是,让我们能够研究原来没有能力分析的尺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大范围的建成环境认知


198. 城市空间大数据研究的贡献,不光体现在工具层面,还有认知层面,即用这些新数据来认识新的城市现象,这是以往城市研究少有的(当然研究新事物方面,最近也有一些经典方法的涌现)


199. 与空间相关的学科,距离人越近,是不是这个尺度就距离科学越远呢?(当然不能近到把人解剖开来的层面,那样的话就规律性很强了)


200. 对照计算机和公共健康,我们的科学共同体在哪里?我们如何把大量的实证研究归纳为领域的知识,科学的旷野,我们学科太多了


201. 我们的很多研究没有公式,其实我们的前辈的研究也没有,这也是一个原因


202. 我致力于找到100个城市规划的法则(目前找到了很多定义)


203. 我们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全球同步的,与其他三次不同,我在西藏的高校、宗教场所和世俗场所都看到了这样的证据


204. 经常批判与自我批判后,发现我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变成了,看看不做什么类型或者方面的研究


205. 我们应该首先像人一样思考,然后才是科学家和研究者的思维(争取这个思考话糙理不糙吧)


206. 我认为设计、医学、计算机,作为共同捍卫咱们老百姓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三驾马车,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方向,所以无一例外我们实验室都非常拥抱


207. 人体外骨骼成为标配如某宝某东五百块钱就能买到后,百米速度都是6秒以内,那么我们的轨道交通站点可能就修的太密了,这可能是无人驾驶外,颠覆我们城市空间结构的另一种“交通”技术


208. 脑机接口实现后,有望让人生而不平等,那就更颠覆了我们的社会基础逻辑,我们更需要去适应那个时代的建成环境研究


209. 无人驾驶时代,以后我有个郊外院子的话,可以养一百台车,每天放出去拉活,也是一种未来的城市空间组织场景


210. 环境行为学,很多研究用新设备研究传统空间,但是我更倾向于研究新的行为和空间


211. 学界都干了我们实验室就不干了,业界都能和在干了,我们实验室也不干了


212. 在我办公室,每次来人都是半小时,对比三小时,能够达到90%信息交流,正在考虑缩短为15分钟


213. 很多城市问题,不是规划搞出来的,而一些则是城市管理出来的


214. 知识改变命运(当然阶层在固化),科技改变未来(当然科技也不是一直向善)


215. 一位学者告诉我,利用大数据的没有或者少有理论的文章,一部分能够发表出来,而小数据的根本发不来哦,我也算是豁然开朗


216. 最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科讨论了很多抗疫期间,我们能够做什么,其实我更愿意去思考,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们的学科做不了什么


217. 和我打交道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发邮件发微信直接挂附件扔文件的,另一类是有配合的文字介绍的。此外,认真和细心做不到,科研何谈创新?


218. 很多时候我问自己,中国被全球称为基建狂魔,基础设施搞的还算好,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把城市公共空间弄好作的和管理的更细致一些呢?如果要刺激这一轮经济增长,是否可以考虑把城市空间“美化”作为一个内容


219. 如今论文多是通过互联网检索系统被大家看到,多是平等的,所以期刊影响的作用预计是降低的,核心还是看文章质量,预计这是未来文章的格局走向


22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运行模式体现,我们之前的很多会议和交流大多数都是可以线上的,虽然这样损失了很多第三产业(所以回想一下,什么是GDP呢?)


221. 当下正在测试一种全新的城市模型,也算是我所说的“新”城市,只是不是那么令人喜欢而已


222. 一次疫情把所有空间开放的主张打回了原型:从来没有封闭过的也不开放了,没有开放过的更封闭了。栏杆生意在北京再次看好。当然我认为我们的城市足够有弹性,形式松动后会再次如常,这就是城市的高频问题和低频问题的不同


223. 审稿的论文引用了你十篇论文,是不是都不舍得杀?是不是可以用这点来评价审稿专家的学术伦理的标准之一


224. 看到了最为基础的国家行政边界数据,有爱好者自己整理好并分享,我还是很惊讶于我们连最基本的省市县的边界都没有靠谱的最新的公开的数据,更不要说中国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的边界竟然沦落到灰色交易的商品


225. 关于SCI,批判的有两种人,一种人干过了,回头来批判反思,另外一种人没有干过,上来批判。问题是,还是有不少为了SCI而SCI,这是有问题,比如昨天早上我就接到推送某学者同时上线两篇SCI文章,一个是xx对共享交通使用的影响,另一个是yy对其的影响。应该发什么,是水到渠成的


226. 《国家地理》提及了,先进的整容技术、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营养摄入、健身行业的繁荣,以及智能手机美颜滤镜的风行,再加上肉毒素注射、假体填充额塑身衣的发明,都让我们看起来更美,我预计这也将对我们建成环境研究有很大影响


227. 我们持续在关注城市设计层面的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最近发现超人本尺度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机遇同样巨大


228. 特殊时期,不光短视频更火了,我们慕课的选课人数和参与程度都比之前高了,据说b站的学习氛围相当好


229. 我还是比较佩服建筑学,实在/落地/具体而不是侃侃而谈宏大叙事,面向未来的创造,对技术和新鲜事物更加敏感


230. 我们调查了全球排名前一百名的设计事务所,发现已经有五分之一开始拥抱数字创新在设计中的应用,大胆预测未来科技层(layer)将在设计中得到普及


231. 我们能够看到(泛)智慧城市技术在这次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本质和广泛的作用,当然我说的不限于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只是这次应用的一小部分),这些技术也切实地提升了城市的韧性(扪心自问是什么支持让我们度过过去的这几个月),这次事件也算是一个试金石


232. 互联网公司的广大从业者,有望成为城市空间数据采集的主力军,其实滴滴已经在这么作了。如果美团早就关注于此,本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将帮上大忙


233. 科技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一方面提供了我们认识城市空间的新方法新工具,另一方面科技颠覆了一些空间存在和承载社会活动的根本(即让我们的研究客体发生变化),目前多数认识到了前一方面,而对后一方面重视还不足


234. 我们非常关注未来城市空间,当下其实更关心它的负外部性即有什么不好的方面


235. 大数据除了提供了数据源,我认为它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往往后者更为重要


236. 面向未来应用的城市模型与面向现状与短暂历史的大数据分析结合,有助于支持对建成环境更为长远和精细化的研究支持,实现高频城市和低频城市研究的兼顾,具有更大应用前景


237. 我更愿意把城市科学发育程度的局限,归于全球的城市样本数量有限(相比医学上的病人数量)、观察城市的手段有限造成数据积累少(相比医学上的X光和CT等现代设备)、拿城市做实验复杂无比且成本高(相比医学上小白鼠作为试验品的成本),以及诸多致力于发展城市科学的实验不易相互对话


238. 有必要完善我们学科的科学共同体(如共同研究一个城市、共同使用一套数据、共同关注一个小方向等),保证每个研究都能够有“科学增量”而不是自说自话


239. 开展健康城市研究,与“健康”方面的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否则我们很难深入到健康城市的核心/精髓。要研究好健康城市,相比建成环境学科内闭门开展研究,更需要紧密与公共健康领域学者开展实质合作


240. 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将其作为建成环境学科参与智慧城市的抓手


241. 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城市发展与技术影响,建成环境学科更应积极应对,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的具体图景及其实现路径


242. 将数字创新融入设计的核心过程,也将规避/解决目前大数据分析、城市模型和规划支持系统支持规划设计时,多数应用场景面临“研究”与“设计”两张皮的局面/问题


243. 最近在整理三本《城市规划原理》,看看里面的经典理论如公理、定理、法则、普世规律、公式等,看完了一本,未完待续,拭目以待~~~


244. 我也在幻想有一种口罩,上面安装着物联网(IOTs)/传感器(sensor),可以自动探测病毒的存在,并能够记录你的位置,记录接近过你的口罩ID。超级病毒用超级口罩来应对,超级传播者用超级口罩来记录,希望下一次,如果还有下一次疫情,我们未来城市有了新装备


245. 博士生资格考试,多是社会科学转向,还有地理、建筑的,怎么就少有关注核心规划的呢?


246. 相比对门的邻居,我在小区里面更熟悉几乎每天都来的京东小哥


247. 我们和腾讯合作的WeSpace,更多讨论的是中产及以上人的未来城市,实际上广大穷苦老百姓的未来城市是什么,更值得探讨,也就是所谓的future cities for all (cities)


248. 看到毕业季某学院的学院领导线下带领线上的同学们毕业云合影,我在想,这样的未来,我们不要也罢


249. 科技向善太重要了,如何趋利避害,也是我们和腾讯合作的WeSpace项目的目的


250. 我的100理论:空间干预是1,场所营造是0,数字创新是0。没有好的空间,其他的就是0而已。我认为,至少从建成环境角度,空间干预还是最核心的,未来设计还是大有可为的空间


251. 是不是空间的尺度越小,越好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但是科学规律性越差呢?


252. 我们正在开展大规模和低成本的主动城市感知(active urban sensing),工学思维地自主采集数据,而不是依赖于第三方数据源,我预见,主动数据采集在未来建成环境领域会大有发展


253. 新城市规划原理和设计法则,真的是呼之欲出,我们的学生看完了三本城市规划“原理”,找到了一堆工程标准规范,少有真正的“原理”


254. 在我实验室里,我的底线是,不认真和一拖再拖两点,总结下来我每次和大家着急,都是这两方面原因。上周末参加国家科技专项验收会,发现大科学家也非常抠细节


255. 看过了几个智慧公园的案例,不由得觉得空间干预是底盘,数字创新是抓手,没有底盘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说,在智慧城市的时代,空间的品质还是第一位的


256. 有一天实验室的博士后和我说发现了RMSE指标,觉得还不错,可以拿来一用,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其实对于一般理工科来说,这个是需要掌握的 标配 知识吧


257. 新的城市科学、新城市的科学与未来城市,这个三角形如今基本代表了我们实验室正在开展和关注的研究


258. 观察了建筑学院的课堂和地球系统科学系的课堂,发现用电脑和手机的比例还是很不一样的,值得反思啊


259. 在负责智慧城市的实践课,第六周后,部分同学发现不能摸鱼后退课,而去年三四人一组则没有这种情况


260. 很多人谈论智慧城市和未来城市的时候,多冠以要以人为本的评价意见,我的认识是“说还不如不说”,哪个颠覆性的技术不是以人为本呢


261. 很多经典的说法我都愿意以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如15分钟生活圈,为什么不是5分钟,线下设施不够,线上也能弥补很多,不一定非要线下的空间干预实现,通过线上的数字创新也有很多机会


262. 我的大数据与城市规划课让每组同学批判在几个主流国内规划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多数已经发表的论文都被同学们评审为至少大修,我想,我们学科对学术出版的要求是不是太宽容了,有的是作者层面,有的是学术编辑层面


263. 我们实验室最近的发展方向,貌似和软科学渐行渐远,在进一步突出工学思维


264. 一个经济学家告诉我,他至少有三个自然实验的微信群,我想最为严谨的社会科学,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做个回归分析和鲁棒性测试


265. 线上会议其实有两种,放录像,和时间同步的,未来学者会更加极化,因为线上化会超越一个人的生理限制,如大科学家们的录像整体在各个知名学术会议上放映(以前还需要物理空间中转场)


266. “小女在说我不是科学家之后再次语出惊人。和我看了几分钟健康城市会议上北医三院急诊科医生的报告,我问她是人家健康方面的医生更重要还是我们城市方面的更重要,答曰当然是人家搞健康的。人不健康,城市再好有啥用。城市差一点,活的健健康康的也不错。” 不知道如何反驳是好


267. 有一些人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皇帝的新衣,无人愿为捅破,大家看热闹罢了


268. 有人说在我们实验室工作很累,我说聪明人过的还是很惬意的,所以我们提升了招聘标准


269.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都是从一个全角标点半角标点、“ 的、地、得 ”的重视开始的


270. 原来有环境科学与技术(EST)这样的杂志,如今城市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也在创建Urb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样的期刊


271. 目前做了那么多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方法研发了很多,而在科学发现方面还比较有限


272. 很多手机用户都不是人了,而是“物”


273. 一些研究提出,要提高城市密度、道路交叉口密度来提升城市活力等等这样的政策建议,其实对于既有建成区,这属于最为难以改变的指标,提这样的建议,连“略胜于无”的作用都起不到


274. 当今本科生的编程能力,感觉城乡规划专业的比不过建筑学的啊


275. 在计算机辅助规划和设计角度,我们实验室正在进行着从智慧地设计,到设计智慧这样的转型


276. 科技图层在未来会越来越多地被空间设计所关注,目前我们正在参与某科技公司的未来片区的科技图层的打造


277. 我们非常愿意去挑战经典理论和问题,但有时候回过头来发现,经典还是经典


278. 很多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研究,都会发现一些城市的规律,但是发现,那么多实证研究,基本都是独立的,难以形成知识共同体推进科学发展,做了也就是做了,这一点上应该向公共健康和计算机科学致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