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兴资本
华兴资本公众平台,聚焦新经济,发布官方新闻,分享独家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京大学马丁/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合作,最新N ... ·  11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多伦多大学介相电化学碳工程博士后研究职位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重庆医科大学白燕/西南医院李江峰《AFM》: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香港中文大学魏涛团队Adv.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煮“面条”,煮出一篇顶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兴资本

德弘资本王玮:心血管领域的投资逻辑  | 投资人问答

华兴资本  · 公众号  ·  · 2018-07-25 15:02

正文

上两篇文章分别分析了心脏瓣膜市场以及回答了心脏瓣膜和心血管器械的创新趋势及创业公司机遇。

那么心血管领域未来还有什么投资机会?背后又有什么投资逻辑? 我们请来了资深投资人、德弘资本董事总经理王玮为大家答疑解惑。




资深投资人、德弘资本董事总经理王玮


您最近在看什么心血管领域的产品机会吗?



  • 心血管领域的投资机会众多,我们在持续关注中国以及全球市场各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我们也希望能够和战略伙伴一起探索心血管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机会投资机会,打造心血管领域的平台公司。


  • 德弘资本今年对杭州启明医疗进行了投资,其产品 Venus A-Valve是中国市场第一个拿到注册证的TAVR产品,未来也预期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产品Venus P-Valve的上市。


您对于瓣膜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 我们认为2017年是TAVR技术和产品在中国的元年,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作为最先一批上市的TAVR产品,相比于外资产品,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 在器械领域,从市场空间、技术成熟度和成熟国家的既有经验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心脏瓣膜都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 首先从流行病学来进行分析,中国严重主动脉瓣狭窄(SAS)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0.6%,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预计2022年患病人群为百万量级,市场巨大。


  • TAVR技术和产品最先于2007年在欧洲被引入。截止2016年近10年间,全球已积累31.7万例TAVR手术案例,技术非常成熟,但这在中国目前还是相对空白。


  • 严重主动脉狭窄是退行性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中国目前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疾病主要还是通过外科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风险高,且术后恢复缓慢,部分病人因为开胸手术风险高,而无从医治。而TAVR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手术,风险低且术后愈合快。


  • 在TAVR技术发达的国家,以美国为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几乎都是TAVR,外科开胸的占比几乎不到5%。这与冠脉介入(PCI)替代冠脉搭桥(CABG)的趋势是一致的。


对二尖瓣、三尖瓣这些产品怎么看?



  • 除了主动脉瓣膜疾病外,二尖瓣及三尖瓣的病变也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中,据估测中国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和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 TR )患者在1000万以上,但得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比率低于2%,这一领域的治疗市场前景尤为广阔。


  • 在国际市场上,TAVR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二尖瓣和三尖瓣成为了下一个技术突破口,大量企业,不论是成熟的器械公司还是初创公司都在这两个领域进行研发。


大家说介入瓣膜就是10年前的介入支架。您认为十年之后的国产介入瓣膜也能复制国产化的路径吗?



  • 我们认为介入瓣膜和10年前的介入支架有其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微创的技术来替代外科手术,降低病人的创伤和手术风险。


  • 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值、市场推广速度和国产/外资之间的竞争态势。


  • 首先介入瓣膜用于治疗严重主动脉狭窄疾病,此疾病为致命性疾病,在2年内的死亡率为50%,也因此介入瓣膜为高值耗材。


  • 冠脉介入代替冠脉搭桥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替代时间,我们认为TAVR替代外科手术会快很多。


  • 首先中国医生的水平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截止2015年,中国有约150家医院的心外手术量在300台以上,这些医院都有基础开展TAVR手术。其次,通过冠脉支架过去20年对市场的教育,微创的治疗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再者,中国病人的支付意愿和能力比之10年前有了显著提升。


  •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判断TAVR对于外科手术的替代周期会比支架替代冠脉搭桥短许多。


  • 在国产和外资的竞争局势来看,这两个术式也非常不同。介入瓣膜的第一批获批上市产品都是来自于本土企业,和介入支架先由外资培育市场,而后本土产品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的整个格局不同。介入瓣膜的技术门槛高,中国本土企业能够首批上市,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国本土器械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以前的器械本土化模式大多是外资进口产品培育市场成熟之后,本土企业搭顺风车。而介入瓣膜这样一个外资尚在培育市场阶段的领域,您认为国产企业如何在商业化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 目前介入瓣膜其实是由国产企业在培育市场,因为现在只有国产企业产品获批,外资产品最快也要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上市,所以培育市场的重担确实落到了本土行业领军企业肩上。


  • 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培育市场方面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我们对于国产企业的商业化还是持积极的看法。


  • 本土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本土企业对市场更了解,与医生的距离也更近,在培育市场的时候可能会少走一点弯路。


器械是个小而美的行业,目前A股的形式看来上市不一定是能达成的一条资本退出路径,对于器械项目退出,您怎么看?



  • 目前看来,器械虽然和药企对比,市值和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如果从全球的经验来看,国际知名的器械企业,如美敦力和爱德华,市值在百亿、千亿美金的规模。


  • 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器械,尤其是在高值器械领域,一定会出现巨头。


  • 从退出的角度来看,不论A股还是港股,都对于基本面扎实、技术领先、未来增长前景广阔的企业非常的欢迎。所以动态的看,资本市场的退出应该是一个乐观的情形。


您从事投资十多年,观察到医疗器械的本土创新,在中国有何变化吗?



  • 如前几个问题提到的,现在中国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当然这得益于宏观环境的积极因素,政府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其次积极的资本市场,也为创新企业的发展助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