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国际智库
凤凰传媒集团集中资源打造的国际化研究机构,主方向为国际局势研判和企业国际化服务。国际问题方面:拥有先行军、战略家、与世界对话等文字栏目及大国小鲜视频栏目;企业国际化方面:拥有凤凰全球日报、凤凰全球内参、凤凰指数等资讯产品和月度沙龙凤凰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科创汇  ·  申报|2023-2024年度上海外贸自主品牌 ... ·  昨天  
企名片  ·  发现创新先锋 | ... ·  2 天前  
企名片  ·  发现创新先锋 | ... ·  2 天前  
AI范儿  ·  DeepSeek 估值飙升至 1500 亿美元 ·  2 天前  
AI范儿  ·  DeepSeek 估值飙升至 1500 亿美元 ·  2 天前  
创乎  ·  一个PPT,赚了几十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国际智库

“中国若对俄军援,战争早已结束” 中国学者回击西方质疑

凤凰网国际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5-28 20:49

正文

5月26日,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落幕

编者按


5月25日至2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们围绕全球治理、中欧关系、人才治理和CBD创新升级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本文将聚焦国际热点,涵盖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以及中东等主题。


就在会议前一天(5月24日),G7财长峰会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的声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尽管英日大使没有出席,但德国大使傅融谈及法德近来对华步调向美国靠拢的原因,从中可以了解中欧之间存在的误解和欧洲方面的政策逻辑。


核心提要


1.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发言折射出欧洲就经济议题打压中国的底层逻辑,她暗指中国,强调“原有国际秩序不应被破坏”。但中方学者回应中国只是希望改良原有的国际秩序,并没有破坏的打算。同理,傅融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建议,实质也是在改变国际秩序,在涉及国家利益时,就模糊了所谓“破坏”与“改良”的边界。

2. 目前欧洲对华的主要误解来源应该是俄乌战争。欧方认为中俄友好似乎成为中欧互信的障碍。对此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指出:“中国并没有提供对俄军事援助,所以俄罗斯才会转向朝鲜,如果中国对俄进行实质军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3. 关于中美关系,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班多表示,在美国政策界很多人认为中美已经步入冷战,所以对华政策愈发具有对抗性,舆论也偏向极端,出现了诸如“美国学生运动有中国参与”“攻击中国的同性恋和变性问题”等荒唐言论。班多认为这一氛围即便美国大选结束也会持续。


4. 埃及、约旦、巴勒斯坦等相关国家大使认为巴以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落实两国方案,而以色列的反对是方案落地的关键阻碍。但台面上的一致声讨,难掩一盘散沙的实际情况。此外,沙特的费萨尔亲王认为无论谁反对两国方案,都应该被踢出和平进程,且只要伊朗拥核,沙特也会拥核。不能忽略的是,费萨尔亲王对伊朗的不信任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凤凰大参考》特约作者 陈诚
编辑| 杨丁阁

欧洲参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东乱局背后是怎样的沙伊关系?5月26日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带给公众的解答,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意外。


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欧洲为何向美国靠拢?
26日上午的第一轮讨论,虽然主题是“多极世界的多边主义”,但看点在中欧关系。 作为与会的重磅嘉宾,德国驻华大使傅融透露了欧洲方面的政策逻辑。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会上发言
作为傅融发言的重要背景,5月24日,G7财长峰会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的声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称中国“产能过剩”和“非市场化的经济政策”损害了G7利益。

这个背景涉及两个问题:首先,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政策风格并不是最近才形成的,经济议题到底是打压中国的“原因”,还是打压中国的“手段”?其次,欧洲是中国重要的争取对象,彼此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作为G7和欧盟的重要成员,法德近来的对华步调为什么会向美国靠拢?

在5月中旬的采访中,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也谈及了所谓“产能过剩”问题
傅融大使的一句话同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她强调“原有的国际秩序不应被破坏”,所指的就是中国。这番话可以这样理解,德国是原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如果有人要破坏这个秩序,德国就会反对。

对此,会议主办方中国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在此后的发言中分别进行了回应,中国只是希望改良原有的国际秩序,并没有破坏的打算。关于重塑国际秩序,俄罗斯也许有这个意愿,但中国没有。

王辉耀表示,中国并没有试图推翻原有国际秩序,中国的角色是改良者
那么欧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对华误解?来源应该是俄乌战争。 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经济学家祖莱格在发言中提到,目前欧洲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危机就是俄乌冲突,大部分欧洲人认为俄乌战争威胁到了国家安全。而众所周知,中俄拥有良好的双边关系。

延续欧洲方面的思维脉络,中俄友好似乎构成了中欧互信的重要障碍。 对此,高志凯副主任进一步解释了中方立场,中国并没有提供对俄军事援助,所以俄罗斯才会转向朝鲜,如果中国对俄进行实质军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平心而论,傅融大使的发言本身也有矛盾之处,因为她同时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和平方面缺少建树,需要进行改革。而安理会五常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之一,要求改革安理会是不是“对原有国际秩序的破坏”? 所谓“破坏”与“改良”的边界在哪?是可以根据国家利益灵活变更的吗?

这里需要提醒各位读者,傅融大使的发言也许有争议,但能够参会,更多体现了德方处理对华关系的诚意,英国和日本大使也收到了参会邀请,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行,相比之下,说德方更加珍视对华关系,也许并不为过。

另一方面,美国是欧洲的关键盟友,中美关系是影响中欧关系的又一个关键变量,那么中美关系前景如何? 论坛透露的内容比较悲观。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班多在会上表示,在美国政策界,很多人认为中美已经步入冷战,所以对华政策愈发具有对抗性。
美媒炒作中国介入美国反以学生运动
这种对抗性思维甚至出现了一些极为荒唐的表现,比如有议员称,美国内部如火如荼的反以学生运动,背后有“境外势力”中国的参与,更有甚者,会就同性恋和变性问题攻击中国。 班多认为,即便美国大选结束,这种极端的舆论氛围也不会很快熄火。


乱局背后的沙伊关系:如果伊朗拥核,沙特也会拥核?
26日下午的焦点在中东,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沙特亲王等重磅嘉宾分别就巴以问题、中东无核化、非国家主体(真主党、胡塞武装)等展开热烈讨论。
首轮讨论的主题是巴以问题的解决方案,台上埃及、约旦、巴勒斯坦等相关国家大使详细梳理了巴以问题的历史脉络,对以色列展开了一致声讨, 他们认为巴以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落实两国方案,而以色列的反对是方案落地的关键阻碍, 但是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以色列代表在场,火药味略显不足。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赫达维在26日下午的首轮讨论中发言
而且台面上的一致声讨,其实很难掩盖事实上伊斯兰世界一盘散沙的局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