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再思基督的新命令
文/洪予健
《生命季刊 》第15期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主耶稣叫门徒彼此相爱的新命令是在他被钉十字架前的最后一晚赐下的。在被卖的那一夜,主设立了圣餐,又亲自为门徒洗脚,然后对他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这是历史与永恒相遇的神圣时刻,设想门徒应该大为激动、热烈反应才是,但事实上他们却对耶稣的新命令保持出奇的沉默,谁也没有出来搭腔。倒是彼得作为门徒的代表,将话题转到他们当时更关心的实际问题上,问耶稣要到什么地方去(约翰福音13:36)。
新命令——迂阔不实的老生常谈?
为什么当时门徒对主的命令未置一词呢?我发现自己同样是读这段经文,信主前后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信主前我这么想∶本来嘛,夫子要弟子们彼此相爱,这是挺自然且可理解的;但耶稣对此竟慎而重之地以命令的方式“赐下”,有点象是对风车宣战的唐吉诃德,庄严得叫人忍俊不禁。门徒之所以顾左右而言他,可能是出于尊重的缘故不便置评吧。依我得救前的观念来看,耶稣此言似乎犯了两点错误∶
其一,“彼此相爱”的道理自古以来谁人不知,谁人不愿?这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早在耶稣之前,中国的圣人孟子不就是以“爱人”来解释他所提倡的仁吗?世上又有哪个宗教不是劝导人们与人为善的呢?这种基本的常理常情妇孺皆知,根本就是老生常谈,哪有丝毫“新”意可言?
其二,爱虽能以可见的行为表达出来,但爱首先是一种全然主观的情感,其来源在于受到所爱对象的吸引。情人眼里出西施,癞痢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可见人只能爱他想爱的,也就是在他心里眼里认定值得爱的人和事。换句话说,爱只能完全出于内心自然的流露与自由的表达,岂可被命令所激发、所限定?何况耶稣的命令是要求双方彼此相爱,这就更不可思议了。人不爱我,我岂能爱人?即使我愿爱人,得不到对方善意的回应,我岂能再爱得下去?到底还是毛泽东说得对,“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彼此相爱只能是有来有往、自动自愿、不可强求的事。
新命令与旧命令之间
信主之后,神开了我的眼,再面对原先那套振振有词的理论,不禁为自己在爱与真理上的无知感到羞愧难当。首先,我的诘难完全是出自对神救恩启示的无知。原来耶稣所指的新命令,是相对于旧约时代以色列人从摩西处领受的十诫而言的。这命令相对于摩西律法之所以新,有如下三点的不同∶
第一,命令表达时的情形不同。神在颁布律法时,西奈全山冒烟有如烧窑一般,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遍山大大的震动,有雷轰、闪电、密云、黑暗、暴风,还有高而又高的角声。至圣至尊的神在他大而可畏的公义与威荣中透过摩西颁布十诫时,不但远远站立在山下的百姓尽都发颤,只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恐怕会死亡;连上了山的摩西都甚是恐惧战兢,蒙上脸不敢见神的面(出埃及记19,20,希伯来书12:18-21)。但神在赐予门徒新命令时不但向人显现,而且是在基督里以受苦仆人及赎罪羔羊的身份显现的。祂谦谦卑卑地来到罪人中间,为门徒洗脚,将神牺牲大爱的榜样显明在先,然后对门徒以殷切嘱咐及权能祝福的形式赐予了新命令。不洁的人本来见了神必定要死,如今却蒙祂作仆人亲自洗脚,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对比!
第二,命令所表达的内容不同。摩西律法以一连串“不可”的面目出现,旨在对罪的吓阻禁止。其中,人我关系的出发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之举皆不可有。但耶稣的新命令却要求人有积极的爱人之心,其出发点则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至此,爱就从对客体的后回应,变成了从主体的先出发。这种对爱的革命性表达,是闻所未闻的。
第三,命令要达致的效果不同。神的律法显示出他的圣洁公义,以及对罪的绝对恨恶。虽然律法的总纲是要人竭尽一切地爱神与爱邻舍(马太福音22:37),但律法自身却不能赋予我们付诸行动的爱心;律法不是爱心的动力来源,它只能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原来没有爱心的本相。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马书3:20),知什么罪?“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书4:17)。可幸神让律法照出我们的本相,让我们知罪,目的是要叫律法作“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拉太书 3:24)。原来,律法(旧命令)乃是基督新命令的准备,新命令则是对原来旧命令的成就,“因为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书13:10)
圣爱与情爱之间
我为过去读圣经时不懂装懂、妄加诘难的心态羞愧不已,原因除了发现自己对救恩启示的无知之外,更看见我对爱的认知是相当盲目肤浅的。其实耶稣所说的爱,在圣经希腊文中为 Agape(指神的圣爱,是一种圣洁无私、在意志里坚守的爱),而非 Philo(即人感觉喜好中的情爱);当我不认识神是谁时,也就不知道圣爱从何而来,当然更不免对基督的新命令大惊小怪了。我所认识的爱仅仅是 Philo而已,那不过是从人有限的经验感觉层面中抓取到的一鳞半爪,对爱的认识连一知半解都还称不上。例如,当我非常自信地谈到“彼此相爱”是自古以来妇孺皆知的常理常情时,我却全然无法解释为何自古以来人类的“实情”偏偏违反“常情”——世人不但不能彼此相爱,反而更多地充斥了歧视、隔阂、斗争、仇恨。这种常情与实情的尖锐对立反映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我的常情是渴想得到爱,我的实情是不想付出爱;即使想,也付不出。我惊讶世人与我一样,对爱的常情与实情之间巨大的反差竟能如此熟视无睹,好像它们的悖谬并存是理所当然似的。
人“渴求爱”而“无力爱”,这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我们不得不问∶人性中渴望爱的常情由何而来?人世间缺乏爱的实情又是如何造成的?一句话,爱到底是什么?世上谁能回答呢?唯物主义不能回答这问题,因为它知道爱不是物质元素所能构成的。它一面声称所有的精神现象都从物质而来,却一面又说不清物质如何可以转变为爱(物质变精神)。自然科学不能回答这问题,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只限于物质世界。进化论不能告诉我们爱在何时何方来到生物的进化序列中,它告诉我们的只是残酷的生存竞争。马克思主义构筑了无产阶级内同志般相爱的神话,但这也在斯大林的恐怖清洗和文革的无情斗争中破灭了。放眼望去,我们发现任何人类文化中产生的思想、学说、主义,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甚至都未曾想过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原来,人对“爱”的实质竟是如此陌生、如此无知,说不清、道不明,斩不断、理还乱。
爱——从源远流长到弃源绝流
唯有圣经告诉我们,“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神造人时,就已经将祂的圣爱注入在我们的生命中;因为神造万物,唯有人是照着祂的形象所造的(创世记1:27)。约翰更指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7-8)在此,约翰点明了神赋予我们爱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爱中认识祂;而神邀请我们认识祂,又是为了让我们更爱祂;因此这认识绝非头脑的理解,而是爱中的相交。人的生命中有爱,因为“神就是爱”,爱与神是一体的,我们象神之处就在于生命不能与圣爱分离。但人像神、却又不是神,神的爱是源,人的爱则是流。神将所造的人安置在祂的园里,是为了让人与祂在爱中相交,在这相交的关系中享受源远流长的平安喜乐,并因此更加认识这位造我们、爱我们的神。
爱之流源源不绝时确实是很美的;但当亚当夏娃爱自己(流)过于爱神(源)的时候,就违反了神的诫命,听从了撒但的诱惑,其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与神在爱中源流相交的关系,也就是爱流弃绝了它的源头。例证之一,就是他们犯罪后对神的第一反应——因害怕而躲避(创世记3:8-10)。“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6:23),我们看到犯罪的始祖当时肉体虽然没有死,但显然他们向着神的爱却死了;而当人的生命离开了原初圣爱的滋润时,这生命也必然因枯萎而死。
当亚当夏娃不能爱神时,他们彼此也不能相爱了。亚当眼中的夏娃本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现在却变成“那个女人”(创世记2:23,3:12)。再说一次,因为神的爱是源,人的爱是流;流若不与源相接,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活水的江河”源源涌流。至此,人的爱就会出现以下的病变∶
一、爱流干涸,不能解渴。人企望爱,却得不到真正的爱。生命满是空虚孤独。
二、爱流干涸,无力付出。人即使想爱,所行出的爱仍是被动的(只能被所爱的对象吸引、限定)、短暂的(久病床前无孝子)、狭隘的(各式小团体主义、民族主义)、自私的(徇情枉法、裙带关系)、自义的(以行善博取虚名)、对等的(单爱那爱我的人)……不一而足。
三,爱流干涸,倒错变质。贪欲成了爱的代名词。“不爱光,倒爱黑暗”(约翰福音3:19);不爱神,却爱世界。
从创造之爱到救赎之爱
正因世人的爱如此残缺破败,人类的历史才充满了仇恨、战争、痛苦与绝望。怎么办?失落了爱的生命,唯有借着爱才可能美境重寻;但人靠着自己是找不回爱的,因为失落了神在创造中所给予我们的完全的爱之后,人就不再认识这爱,因此既不愿也不能自己回溯到爱的源头。人的光景正如保罗绝望的呼喊∶“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24)。感谢主!如今神要借着祂恩典的拯救,重新将这爱赋予我们。还是约翰的话,“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1)说到底,神让我们信祂,就是信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赎罪的牺牲大爱。正如保罗说的,唯有因着这样的信,基督才能“住在你们的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以弗所书3:17-19)
从因信称义到因爱成圣
保罗让我们借着信基督对我们舍命救赎的爱,使这爱的源头扎根在我们信徒的心中。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这“因信称义”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因爱成圣”——我们的生命对基督的爱要有一个从认知、经历、感受到明白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在基督里的爱心,要有一个随生命成长的过程。这过程即是理解并遵行基督新命令中下半句“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的功课。这是神的爱源向人的爱流的呼唤。爱流高不过于它的源头,流只有靠在源上、回应它的呼唤,才能涌动不竭。而回应爱源呼唤的功课是没有止境的,因为基督的爱是永远领受、认识不尽的;这功课也不是信徒个人就能单独学习的,保罗要我们和众圣徒来“一同明白”。如何一同明白?就是在神的家中透过流血、流汗、流泪,学习操练彼此相爱。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了基督的爱,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怎样地爱神爱人。反之,只有我们在发现彼此相爱的亏欠中,才能更清楚知道自己对主爱的认识是如何肤浅,爱主又是如何不够,由此而更靠近主,来支取从祂来的大爱。
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爱弟兄的心不够呢?拿基督爱我们的尺度一对照就知道了。约翰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翰一书3:16)。说实话,读到这样的话,我的心就发毛,扪心自问∶我爱弟兄的心达到这样的高度(或深度)了吗?耶稣说好牧人为羊舍命,我被呼召在牧者的职分上事奉,但我敢自夸对弟兄姐妹有如此的爱吗?没有的话,就应该更靠近主来支取祂的爱了。支取主的什么爱?照着约翰这话再看一眼,更吓了一大跳,原来我所以不知道何为爱,是因为我没有领受到神为我舍命的爱,所以我也不愿为人舍命了。
爱的体会与罪的觉察
为什么我对于基督死的意义,在真理上是认定了,但在爱的感受上却不强烈?那是因为∶第一,这件事在时空上与我相隔得过于遥远,没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第二,基督在十字架上是为世上千千万万得救的罪人而死的,我只是其中一个,并无特别。
然而再想下去,以上两点只是表面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对自己的罪人本相认识不够,没体认到“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这句话讲的正是我;也没有深刻意识到所有的罪都是冲着那造我、养我、救我的神而犯的,这对神又构成了多大的伤害;更看不到最可怕的地狱审判正是对我所犯的罪行最公正的报应。我若没有一点在那万劫不复的、罪的无穷黑暗中极其痛苦的经历,若没有一点因着基督舍命的牺牲才从其中被拯救出来的切身体验,我怎能象保罗一样,从心底里指着基督说一句“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 2:20)呢?
由此可见,人对基督大爱的认识,是与他对自己罪的觉察成正比的。人只要对自己有一点“罪不该死”的想法,耶稣的死对他而言就完全是不相干、多余、甚至可笑的事了,这样的人又怎可能从主领受他救赎的大爱呢?原来,常常阻碍我们爱神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乃是人的骄傲自义∶人因自义而少认罪,因少认罪而少悔改,因少悔改而少得赦免,因少得赦免而少得那从神来的爱;正如主耶稣所说“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加福音7:47)。相反的,我们对自己罪的可恶、可怕觉察愈多,就会对基督的爱认识愈多;因为我们愈看见自己的不配,神的恩典就愈发彰显,我们就愈会被神的大爱感动激励,也由此会愈发来爱主、跟从主,遵行祂的旨意。
从骄傲自信到忧伤痛悔
当初主耶稣向门徒赐下这条新命令时,门徒们虽不致对主的命令本身有反感,但至少不觉得新奇,或许也不认为有什么为难之处。彼得甚至表示他愿为主舍命(约翰福音13:37),其他门徒也纷表同意。结果彼得却被主说中了,在鸡叫以先竟然三次不认主。彼得跌倒不是由于怯懦退缩,恰相反,彼得的个性是急躁勇猛的,在客西马尼园一马当先地要为保卫耶稣而血战一场的正是他,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彼得讲的是真心话。“士为知己者死”古已有之,但彼得这种要为主舍身的爱,却不是因着主为他舍身而来,因此这爱是不坚固的。(说实在的,彼得并不认识主舍身的意义,当初力劝耶稣不可受死,而被主斥为撒但代言人的也正是他。)彼得跌倒在他的自信与骄傲上,他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马太福音26:33)。神破碎彼得是爱他,让他经历过三次不认主的耻辱之后敛去骄傲自信,“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哥林多前书1:29)。
唯有忧伤、痛悔、谦卑地来到神面前的人,才能真正领受到神的爱。鸡叫后痛哭的彼得,终于看清了∶一、那如羔羊般任人羞辱鞭打的耶稣,依然是掌管天地的主,因为祂的预言并不因此失效。彼得认识到他必须重新认识主。二、自己原来如此没有自知之明:他竟然会是个忘恩负义、背信弃主的小人,而这种人一向是他最为不齿的。三、他本以为主对他特别关爱,是由于他一向出众的表现,想不到如今他却跌得比其他门徒更惨;更想不到这一切主尽管早已知道,但主仍然爱他。此时彼得羞愧之极,终于明白主的爱是他完全不配得的,而自己对主的爱则纯属血气,是那么不堪一击。
但我们又有谁能取笑彼得呢?彼得是主所收十二门徒中的领袖,他在看到主为他施行的神迹(一网打了两船鱼)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配,“我是一个罪人”,以后又毅然决然舍弃一切跟从了主。在一群因吃饼得饱的门徒纷纷散去的时候,又是他代表十二门徒表达了坚定不移的信心∶“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翰福音6:68)。彼得的表现恐怕不是我们所能望其项背的,但是一时的悔改和谦卑不足以防止他再度骄傲,一时对真理坚定的认识也不能保证他永不失落,更何况是我们这些经常逸出爱源、生命软弱枯干的人呢?在十字架圣爱的大光中,我们真是再无可夸,唯有知罪认罪,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爱是永不止息
是的,说到底,基督是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也是祂新命令的创始成终者。新命令之所以在彼得和其他门徒身上依然彰显出极大功效,是由于主为门徒的代祷(路加福音22:32)、祂荣耀的复活以及五旬节圣灵大能的浇灌与同在。神借着彼得在爱上跌倒又重被坚立的事启示我们∶主耶稣不但是赋予我们爱的丰沛源头,也是成就我们爱心的坚固保障;所以我们在爱神爱人的功课上固然一无可夸,却也毋须灰心丧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28),谁是爱神的人呢?主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翰福音14:21),当我们不再“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无论是自信自义还是自暴自弃),转而定睛仰望耶稣,并且信靠他的话语、顺从祂的命令时,这就是爱祂了。如此,永远坐着为王的主必使万事——包括我们的成功与失败——互相效力,叫我们得益处。这对我们是何等大的释放与安慰!
我们所得的益处,就是按祂的旨意被召,叫我们今世再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更叫我们在永恒中享受与主同在的荣耀喜乐。将来在新天新地里,我们是否仍信祂、是否仍盼望祂都不再是问题了,因为所信和所望的已在眼前成就;唯有“爱是永不止息”,主与祂的子民在爱中源流交融的对话将永无穷尽。但愿我们今天就立定心志遵守基督的新命令,好叫我们到那日能有份来到主面前,像提比哩亚海边的彼得那样,对他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约翰福音21:17)
洪予健 来自中国大陆,现为温哥华北美浸信会信友堂牧师。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使用苹果手机的读者,您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