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北京
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信—每日为您奉送最新的气象信息、天气预报、灾害天气预警和气象科普知识,希望能成为您生活和出行的好帮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4-12-10) ·  2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提前来看 · 本周最值得去玩的地方 | ... ·  5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是谁绑定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北京

北京高质量保护候鸟迁徙通道

气象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24-12-06 10:15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4条途径我国的候鸟迁徙路线图

(图片来源:《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

(2024——2030年)》)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于7月26日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评审。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等5处提名地扩展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世界公认的鸟类天堂,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迁徙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停歇中转。为23种具有国际地位的鸟类提供了栖息地,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保驾护航。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处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上,处于全球候鸟迁徙通道关键枢纽位置,是候鸟迁徙必经之地和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这条迁飞通道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途经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区域,南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涉及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最拥挤”的一条迁徙路线。

北京地区也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是候鸟迁徙通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长期以来,北京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候鸟等野生动物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为迁徙通道上候鸟栖息觅食以及安全过境来往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京地处

中国三条候鸟迁徙路线交汇点


北京地区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同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中。在我国,此通道主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南海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区域。据统计,每年约有280余种迁徙水鸟和510余种迁徙陆鸟途经此通道。

在迁徙期间,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长距离的飞行,需要在中途停留,依赖一系列优质湿地进行休息和觅食,积聚充足能量以完成下一阶段旅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端,燕山与太行山交汇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和拒马河五大河流分布全域,森林、灌丛等六大生态系统分布全境。多样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北京成为候鸟迁徙通道上一个重要节点,是往来迁徙候鸟的重要“中转站”。

每年迁徙季节大批候鸟需要途经北京。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徙通道中有4条通过中国,北京则是“中国三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北京观鸟地图》北京出版社,2023年)。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天然成为候鸟迁徙旅途中极为重要的中转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栖息环境,吸引大批候鸟在京“落脚打尖”,获得休息和食物补充,尤其对小型候鸟和体力透支候鸟快速恢复体力意义巨大。据监测,北京每年春、秋季都会迎来大批候鸟迁徙过境,有数十万只珍稀濒危候鸟落脚北京。《北京日报》2021年11月30日报道称“2021年约有300万只候鸟过境北京”。2023年11月8日,官厅水库6片监测区在一天内监测到1.5万只过境候鸟停歇;延庆野鸭湖湿地一次监测到4千余只灰鹤。2024年春季,已有数百只丹顶鹤、白枕鹤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抵达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一天内监测到小天鹅、赤麻鸭、豆雁、鸿雁等迁徙候鸟2万余只;颐和园昆明湖迎来大天鹅“落脚休憩”;大鸨从2017年开始连续7年出现在通州。中科院动物所最新研究显示,北极游隼在亚欧大陆的5条主要迁徙路线中至少有2条路线通过北京市。大量数据充分显示了北京作为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对保障整个迁徙通道上众多候鸟种群完成长途迁徙意义巨大。

▲一级保护鸟类——黑鹳 摄影/李 辉



 北京森林城市

成为候鸟重要“补给站” 

长期以来,北京积极实施《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等一系列重要规划。北京市接续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形成万亩以上绿色板块40处,千亩以上绿色板块498处。截至2023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11987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73%。建成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公园总数达1065个。同时,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市域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6.09万公顷湿地为市域近50%的植物种类和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全市建成500余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为黑鹳、褐马鸡等重点保护鸟类设立了保护区和保育小区,野保工作迈入精准管理新阶段。目前,北京平原区及山区大斑块绿色空间已具规模,重要生态廊道的完整性、连通性、承载力日益提高,首都生态空间多维度多样性保护体系日趋成熟。最新版《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中收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已达到612种,其中鸟类519种,鸟类物种已占我国的三分之一。2024年初北京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标志着北京已开启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久久为功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出硕果,北京地区已为候鸟等野生动物打造出了优质“五星级驿站”环境。

不断强化监测保护体系建设,为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提供强大“后勤保障”。北京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候鸟迁徙状况、种群特征及保护需求,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鸟类环志站等监测机构及自然保护区等机构为基础,在重要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区域构建起科学的保护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监测站13个,建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88个以及近百个监测点,覆盖了市域重要候鸟迁徙通道、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水系、湿地和城市公园等。对国家林草局认定的密云水库、延庆野鸭湖等北京地区13个重要候鸟迁徙通道监测站点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组建起严密的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在工作中高度重视科技赋能工作,在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普遍使用安装红外相机,关键点位安装使用野生动物“声纹识别”智慧监测设备,将专项及综合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统筹应用,监测员手持移动监测终端设备普及率逐年提高,充分发挥“智慧园林”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及时将智慧监测装备应用到一线,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不断扩大科技装备应用场景,不断提升野生动物监测保护科技水平。同时,注重发挥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高端智力优势,联合对候鸟迁徙时空动态以及迁徙通道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全市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不断提升野生动物分类分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觅食地、经停地等“吃、住、行、繁衍”生境获得了全方位保障。

正在河北衡水湖停留的候鸟群 摄影/ 李辉


北京用最严格保护体系

为候鸟“保驾护航” 

▲苍鹰  摄影/关翔宇 


以林长制为抓手,不断强化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管理机制。北京从2021年建立实施林长制以来,已建立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林长+”工作模式逐渐成熟,高位推动林长、河长、田长、警长等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全市工作“一盘棋”格局。全市各级林长已达到1万余人,在协调解决生态建设及野保工作中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全市全面实行村级林长、林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末端管护模式,“三长联动,一巡三查”制度效果显著。全市各区已划分管护网格2万余个,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管理精细化和执行响应效果突出。北京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不断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乡镇级四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全年365天不间断开展候鸟等野生动物巡查巡护监测工作,实行日巡日报,通过市级网络监测平台实时上传监测信息。

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各方面协同织就安全保护网。北京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通过科学立法,加大普法、严格执法,不断织牢野生动物保护的“法网”。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实施办法》、《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落地实施,不断夯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基础。根据发展要求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实施《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等综合性文件,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执法的协同、指导和监督,相关协调成员单位从最初的22个发展到“22+N”模式。各级执法部门及时联合开展“候鸟行动”、“清网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北京市相关部门多年来持续加强与相关省市协同发展的工作力度和范围,建立京津冀晋野生动植物大保护平台,深化四地野生动植物保护伙伴关系;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落地见效;京津冀联合成立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工作协调小组,实施《京津冀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行动方案》,建立起京津冀一体化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在京畿大地为候鸟等野生动物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保护网。



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

国家候鸟保护体系建设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成功,是黄(渤)海周边省市坚持不懈实施高水平生态建设得到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实践证明,迁徙通道上某个地区的栖息地出现保护缺失,就可能让通道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保护候鸟的努力付诸东流,沿途地区跨区域合作至关重要。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保护及候鸟保护不仅是黄(渤)海周边省市的责任,也是我国东部各省市的共同责任。

北京坚持服务大局强化沟通协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统筹把握野生动物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首善之区的标准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建设,积极承担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责任,与候鸟迁徙通道各地区继续加强候鸟及栖息地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机制建设,以首善标准与各省市共同守护好候鸟迁飞通道,在推动国家候鸟保护体系建设中贡献北京力量,携手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秃鹫



(文章来源:首都园林绿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