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行由念起。从供给侧改革上,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重大转折,住房新发展动能已出现。
7月24日,上海两块“租赁用地”以低价转让给了两家区属国企。8月1日,成都市政府第163次常务会议提出,年内组建或改建3~4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启动一批租赁住房建设。8月3日,北京市提出“共有产权住房”实施制度。
道理我们可以说出很多,但为增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计,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计,为中国城市化大进程和国民安居乐业计,房地产比任何时刻,都应该重建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以使房地产这个关乎国计民生行业的生产和消费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保障房、政策性商品房就属于当前社会焦点问题、满足城镇化需求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1998年全国房改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梦之地,过去被限制的人口更加迅猛流动起来,中国这种人类社会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口大迁徙,无可避免地附带出阶段性住房问题的集中爆发。
一方面是需求巨量和屡经“调控”却涨势不减的商品房价,一方面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进速度不够。而近一年以来,中央和城市政府正在付出更大努力,重建房地产总供给的秩序与思想。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经过半年时间一边调控房价,一边重构住房新体系后,各个一二线热点城市相继厘清了新的住房供给制度,即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和商品房。
从目前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进展与改革看,值得期待。因为,这些城市恰当合理的制度安排,意味着抓住了建设方向、配置程序、运作规范等关键环节,意味着搞对了公共品提供的机制,让期待住房梦想的城市中低阶层和“新市民”看到奋斗后的希望。
我们认为,在维护商业房地产健康发展之同时,在住房保障的公共服务内容上下大力气,对国民梦想与奋斗,对城市化进程都是普惠价值的体现。而且,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需要,其层次可逐渐提高,覆盖面可逐步扩大。从华人圈来看,我国香港地区保障房目前覆盖面为50%,新加坡为85%,而内地目前远远不到30%的水平。
长远而言,作为公共品的公租房、政策性商品房即共有产权房和作为商品的商业住房,是成为解决中国人“住有所居”的三位一体的新住房供应体系。
始于2017年的住房新发展主义,对于民众福利、社会稳定泽被深远。它的着眼点与立足点是激活人和城市被压制的创造性力量,毫无疑问,这将发掘房地产新的发展动能,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掌握和拥有更多的发展工具,提供更多的好产品,是必须考量的一项商业与使命。
时值中国房地产报创刊25周年,将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房地产界荣誉殿堂暨中国房地产报创刊25周年庆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版报道、论坛演讲、项目推介、智库服务、汇编资料、视频节目及全媒体传播等等。此次活动还将评选出“中国房地产界改革创新25年荣誉殿堂 ·典范项目、典范企业、荣誉人物”。
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点击下图即可观看“共和国地产印迹”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