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王晶老师,厚朴中医临床班三期毕业生,分享了她在厚朴中医的学习、成长及工作经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个人背景与兴趣
王晶老师从小爱好广泛,喜欢阅读,尤其喜欢推理类小说。从事程序设计工作,但在大学期间对中医产生兴趣。
关键观点2: 为何选择厚朴中医
王晶老师因先生的推荐来到厚朴中医,她最初对中医的了解很少,但通过亲身体验和了解,逐渐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关键观点3: 在厚朴中医的学习经历
王晶老师在厚朴中医学习期间,接触了各种课程,如茶课、修身课、书法课等,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还参与了艾灸、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学习和实践。
关键观点4: 钟情艾灸,不断钻研
王晶老师在厚朴学习期间,特别钟情于艾灸,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还参与了艾灸门诊和教学工作,推动了艾灸课程的发展。
关键观点5: 融会贯通,兼收并蓄
王晶老师在刮痧领域也有所涉猎,她结合艾灸治疗的经验,探索出不疼的刮痧课。她还与其他同事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治疗方式。
关键观点6: 厚积薄发,踏上新程
王晶老师通过多年的非药物领域深耕,考取了中医助理医师证,并开设了针刺门诊。未来,她还计划逐渐转向针药方面,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观点7: 管理工作与人生领悟
王晶老师被任命为北京厚朴中医诊所所长,面对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各种人性挑战,她通过接受和理解来应对。她体会到之前业务上的积累和进步是修身阶段,而现在管理工作则是一个修心的机遇。
关键观点8: 总结与感谢
王晶老师表示进入厚朴是她的一个大礼物,她在厚朴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教育,学会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找到了真心热爱的工作。她感谢厚朴和徐老师的引领,祝愿厚朴未来越来越好。
正文
王晶,厚朴中医临床班三期毕业生,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厚朴中医诊所所长,修习营营长,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出诊医师。筑基课、临床班、养生班、修习营讲师。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明朗、活泼,充满活力,一直在非药物调理领域深耕,让我们一起来听她的故事。
采访|
厚朴紫苏
撰文|
厚朴紫苏
编辑
|
大树六堡
审核|
厚朴学务
我是山东人,在山东长大,无论是外形还是性格,我应该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东大妞。我从小的爱好比较广泛,喜欢疯跑疯玩,也喜欢看书;喜欢成群结队热热闹闹,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呆着。要说最喜欢的,还是看书,只要有字的我都愿意读一读,最喜欢看的是推理类小说,我特别喜欢那种层层叠叠的抽丝剥茧,喜欢通过表象一步步一层层揭露本质的过程,这种过程让我觉得特别美妙。
从小到大学习一直挺好,尤其擅长理科。当做数学物理化学题时,我感觉跟看推理小说很像,都是通过种种不同的表象,利用规律,推导出结果,所以学习的过程也很快乐。虽然偏爱理科,但是从初中到高中,做的都是语文课代表,我也很喜欢语文,这大概跟喜欢阅读有关。
高中毕业以后,考进了北京邮电大学,读的是计算机学院。毕业以后,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呆过大公司也跟着师兄们创过业,做的都是编程工作。编程这事,逻辑性很强,一步步,一环环,设计精密了,运作就可以精密,也很像在做推理工作。
说到为什么来厚朴,我大概是少有的几个上厚朴临床班之前不认识徐老师,也没听过国学堂黄帝内经对话的人,那会儿我对厚朴的了解几乎是空白。
我知道厚朴,是因为我先生。他是徐老师国学堂最早的那批听众粉丝,一直关注徐老师的信息。徐老师招临床班一期二期的时候,他也曾打算报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报成。他自己有痛风的问题,因为喜欢中医,一直在寻求各种中医方法调理,包括艾灸、按摩。我经常会陪他去就诊,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医的外治法有了一点了解。在他痛风难受的时候,他会让我给他艾灸,艾灸后疼痛确实有所缓解。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这理科的逻辑思维习惯性运转,很想了解一下为什么艾灸能起作用。于是就上网搜各种艾灸的课程,想要深入学习一下。我先生就说,“你这么想学,不如到厚朴中医去学,那里学三年,教得很系统。刚好现在临床班三期招生。”他给我发来招生简章,里面有厚朴临床班的教学规划与内容。看了以后,我发现这个学校的教学思路跟网上那些艾灸课程都不一样,有小说里面那种中医的味道,我瞬间就心动了。
于是就报了名。没去现场考察,也没再做更深的了解。厚朴的学费相对来说比较高,我同事和同学听说我花了这么多钱去业余学中医,他们无法理解,因为我的专业和中医完全不相关。还有亲戚担心我是不是被骗了。但我当时真的没有多想,也没有什么犹豫纠结。
更幸运的是我被录取的事。我当时怀孕7周,听说一般不招孕妇。而且我们那期报名的人比较多,竞争还挺激烈。有些同学后来被调整到偏向养生性质的临床班四期,而我被招入了三期。可能这就是我和厚朴神奇缘分的开始吧。
到了临床班三期开学的时候,我正好怀孕三个月。来上课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踏进厚朴小院,第一次见到徐老师。我发现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听过国学堂黄帝内经,都是徐老师的粉丝,对厚朴和徐老师有了解。我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厚朴的课,对我而言,每一节课,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充满了神奇。老师讲的案例,老师讲的人生哲理,老师讲的中医知识,老师讲的家长里短,都让我听的如痴如醉,我从来没上过这样的课,但我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课,好像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我心想,中医竟然可以这样讲。
开学第一天,我们还上了茶课,是桃子老师给我们上课。她会根据每个同学泡的茶,说出和这个同学相关的一些信息或者问题,每个人都很准,直击心灵。她喝了我泡的茶,问我,“你为什么来厚朴?”“我先生推荐的,我也不太了解。他说好,我就来了。”桃子老师对我说,“这是老天给你的一个很好的礼物,你就在这里好好享受这个礼物,不要想太多。”这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也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把来厚朴当做一个礼物,一个额外的收获,没有任何的期待,没有任何的压力,只是单纯在享受这个礼物。
因为当时三周上一次课,我上了六个月课,就休学回家待产了。这六个月里接触了茶课、修身课,书法课,还有徐老师亲授的校训课。我觉得第一学年就是修身养性为主,每节课我都觉得新鲜有趣。我是听话的学生,老师让干啥就干啥,不问为什么。记得当时书法课糊糊老师留作业,每次写20张。有一次我没有完成,还专门请事假在家补书法作业,我同事觉得无法理解。
我特别感谢徐老师在第一学年讲的校训课,我来之前是小白,对厚朴、对中医都不了解。但是这个校训课一下子就让我了解了中医学习的次第,从根上让我的心定了。我始终记得徐老师说“一门深入比浮皮潦草什么都知道要好。建议入了厚朴门的人,前十年跟着一个老师学,学会了,根扎稳了以后,再去涉猎别的。”我很听话地照做了,这十多年,我一门心思扎在厚朴的课程体系里,期间也遇到过其他老师带来的不一样的理念,我会优先从厚朴体系里寻找答案。到了现在,我感觉,对于初学者而言,一门深入学习的好处是巨大的,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和观点的冲突。等学扎实了,再去了解其门派的理念,这时候自己根基是稳的,对于矛盾点的处理就从容很多,这时候就可以吸纳、融合,扩展自己的局限。另外,虽然徐老师的课程是讲中医学习的,但是他讲的人生观、婚恋观、甚至育儿观,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帮助,解了我很多惑,让我特别受用。在厚朴上课的感觉,对我来说,就像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泉水,我被厚朴的各种课程滋养着。
在厚朴学习的第二学年,徐老师请了王海峰老师讲艾灸课。他讲的艾灸和我之前了解的完全不一样。虽然弄不懂,但是我习惯先动手操作,用身体去感受。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艾灸特别敏感,她们练习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不断的分享,大家的兴趣和热情就被带的越来越高了。我和涛姐住的比较近,我们俩每天互相灸,今天我去她家,明天她来我家。上午我给她灸三小时,下午她给我灸三小时。后来我们还和格尔玛一起约着练双灸。练习的量多了以后,手感、灸感就慢慢出来了。可以说那段时间我们练艾灸练的有点成魔了。听说哪位同学或者同学家里人有点病,大家抢着去灸。有一次,我们临床班班长聚餐之后嗓子又疼又肿,咽不下东西,在班级群里面求助。我抢着申请给他艾灸。因为他块头比较大,趴着不舒服,我让他坐着,在颈项侧面给他艾灸,刚刚艾灸了一会儿,他就说嗓子感觉一片清凉,并且坐着就睡着了。我给他灸了一个多小时,晚上他说嗓子不疼了,还喝了碗稀粥。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信心,通过实践,老师讲的知识点全都落地了。后来,我妈妈上火,嘴和鼻子上长疮,涛姐听说后特别兴奋,说要试一下。她给我妈妈连续艾灸了7个小时,我妈妈在艾灸过程中呼呼大睡,特别舒服。连着这么艾灸了三天,我妈妈的疮就迅速结痂然后掉了,同时睡眠变得特别好。涛姐把这个成功案例做了分享,徐老师也惊喜于艾灸能够成功治疗上火。加上很多同学都有了成功的实践,徐老师决定开展艾灸门诊。这是2014年的事情,我们就这样开始了非药物门诊的历练。
我发现出诊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出诊过程中,我会产生一些理论上的问题,然后在学习中就会特别留意这部分内容,或者回去复习老师讲过的相关知识。通过出诊,我的中医学习开始有的放矢。所以第二学年的学习特别的充实、饱满。让我难忘的是,在没诊的时候,一群非药物治疗师们,都在学堂围着桌子,专心的看徐老师的录像课,有涛姐、韩姝、卢路、李宁等等,每个人都求知若渴。
艾灸门诊从开始的无人知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患者了解和接受,后来想约那几个经验最丰富的治疗师都得提前抢号。到了2015年,韩老师说,你们艾灸做的非常好,能不能把你们的经验分享出去,教其他人学会艾灸。我对这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第一个响应。于是就有了一对一的艾灸课,给学生讲解半小时,艾灸1小时。我特别喜欢讲课,我认为只有把这件事情讲清楚了,才说明你真的会了。到现在我都记得第一个来上课的学生名字。后来调整为一对二共2小时的课程,就是一个老师给两个学生讲。这种短时间的艾灸课累计开了有上百次,我是其中上课最多的老师。很快我感到2个小时不够讲清楚艾灸的内容,来学的人体验也不充分。于是就推动把2小时课扩充为一天的课程。而且,结合学员最关心和最困惑的问题,我还总结了教学经验,做成了一个教学大纲,包括艾灸的注意事项、取穴、适应症、手感、灸感等等,这个大纲的主体框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艾灸课教案,都是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补充完善的。逐渐我们发现只讲艾灸不够,学员不知道经络,找不到穴位。于是一天课变成了三天课,我们把经络的内容补充进去,还增加了诊断和修身课。
我在厚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很自然的就考虑辞去之前的工作。开始了在厚朴的全职工作,同时进入了我在厚朴第三学年的学习。我的节奏变成了周末上课学习,平时出诊和教学。
在厚朴学习工作,有很多非常幸福的点。其中一个,就是学了就能用,还有很多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进步。随着教学和临床水平的提高,艾灸疗法在厚朴长出了自己的特点,我们又把三天的艾灸课变成了五天,融入了更多厚朴的理念,也有更多的老师加入了进来。5天艾灸课后来就由徐老师正式命名为修习营。可以说我全程参与了艾灸课的诞生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很开心的。我特别享受教学的过程,乐于去钻研怎么讲得更清楚,让学员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够把他们关心的问题都讲明白。从某个角度来说,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可能不比学员少。
艾灸课做的成功之余,我也关注着刮痧。刮痧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药物调理手段。厚朴临床班先后邀请了几位不同的刮痧老师,他们的门派、手法、理念都不同。早期,我对刮痧的印象是累和疼,调理师累,患者疼,门诊开展比较难持续。因为有了艾灸的舒适体验,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刮痧治疗有没有可能像艾灸那样,舒舒服服睡一觉,病就好了很多。艾灸在厚朴为什么能被实践的这么好,是因为无为灸和徐老师强调的治疗要以人为本的理念非常契合,是通过激发人本身的自愈力,通过神指挥气血,去实现自我治疗,而不是靠医生蛮力。因此,我参照艾灸治疗的经验,根据徐老师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了修身课周老师教授的练功方法,调整了刮痧的法度,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不再一味追求红痧。在门诊上尝试的时候,患者反馈非常舒服、很放松,没有对抗,刮痧的力量反而能够透皮入骨,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种刮痧理念和方式,吸引了一些有同样感觉的同事加入进来,大家一起实践、尝试、改进,慢慢就有了修习营不疼的刮痧课,学生的反馈也非常好,现在已经成为了修习营的招牌课程。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这完全是在厚朴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
去年厚朴开展了养生班线下课,在养生班的平台上,厚朴各部门不同的刮痧方式,在这里得到了碰撞和融合。通过了解学习其他同事的刮痧方式和理念,我对刮痧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进一步理解了不同刮痧方式都有存在的理由,有他们的作用对象和适用范围。这种交流,完善了修习营不疼的刮痧课,可以帮学生建立更清晰的学习次第和治疗层次。这也是厚朴的特色,不同的老师都在徐老师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同一种治疗技法,不断交流,产生碰撞,同时促进了彼此的进步。厚朴就是一个共修的场。
2020年,徐老师安排张涛和我在筑基课中讲授字课,讲解老师的著作《字里藏医》,这本书浓缩了厚朴课程的精华,内容非常丰富,备课压力是很大的。而且,从线下讲课切换到线上录课,没有了现场同学的互动反馈,我很不适应。第一次录课我大概重录了几十遍才通过了审核,后面才逐渐找到线上课的感觉。后来我和涛姐,又一起录了《四季养生》课。通过在筑基讲课,我有机会把厚朴所学融汇贯通,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与角度呈现出来,同时,可以像徐老师那样,影响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每当想起来,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