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记者 沈欣悦 原瑞阳 朱亮韬 于宁 屈运栩
“苏宁还没有安全靠岸。”一名熟悉苏宁的投资人称。2月28日,在苏宁上市平台苏宁易购宣布引入深圳国资148亿元投资后,苏宁投资人张近东还在紧锣密鼓地会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人。
对张近东来说,这笔交出控股权的交易代价沉重。
作为深圳国际操盘手的鲲鹏资本和深圳国际(00152.HK)下属公司深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深国际”),分别以96.63亿元、51.54亿元的价格,拿下苏宁易购(002024.SZ)15%、8%股权,两家合计持股达23%,使得深圳国资成为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苏宁2015年以增发换股形式引入的阿里淘宝持股19.99%,“被动”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张近东及其实际控股的“苏宁系”被持股平台苏宁电器、苏宁控股集团,从引资前的41.74%降至21.83%,持股总量几乎减半,屈居深圳国资财团之后。
苏宁声称两家深圳国资投资机构并非一致行动人,如此,引资后苏宁易购成为一家无实际控制人公司,没有一家股东的表决权超过30%。
“张近东团队仍是公司的实际管理者。”苏宁高层人士向财新记者强调。深圳国资方面有提名董事的权利。“董事会成员构成很可能是苏宁、深圳和淘宝3:3:2,再加上其他独董。”他透露。
此次引资交易价格为6.92元/股,为停牌前60
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九折,苏宁易购整体估值643亿元,相比那些动辄上千亿美元市值的头部电商平台来说,苏宁的盘子不算大。
在供应链、物流、渠道等方面兼具全国性电商的格局,这些是深圳国资能接受苏宁的重要原因。况且,这一年半来,苏宁易购的股价从12.95元的高点一路向下,几乎是在“腰斩”的谷底位置割售股权。
但苏宁走到这一步,是绝处逢生……
苏宁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危机四伏地步?谁是压垮苏宁的最后一根稻草?苏宁未来何处去?
欲知详
情,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订阅财新通,付费畅读财新周刊深度报道
《苏宁危机何来
》。
本文摘引自新闻付费网站“财新网”
全文共计14491字,阅读需要29分钟
关心科技行业动态和趋势的读者
可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