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刻画
原创短视频节目,聚焦生活方式及艺术,致一切美好事物。
51好读  ›  专栏  ›  刻画

东北生活美学

刻画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08-02 14:36

正文

自古朋克出东北,平原生活多起伏。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共同构成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东三省。极丰富的物产资源造就了东北人「干啥都可劲造」末日狂欢一般粗犷的处世风格。同时「穿小貂儿,夹小包儿,大金链子吃烧烤」的社会人儿形象深入人心。远有铁木真,近有张作霖,古有马忠骏,今有王健林。东三省人民被地域划归为独立族群,以近乎侵略者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就和400年前一样。

从东北最南端的大连到最北端的漠河距离2089公里,大于厦门到北京的直线距离,然而只要听到对方口中的大碴子味普通话,就都是老乡,这种极为突出的和谐来路不明,东北人民似乎因共享着五常大米与相同的贫穷而滋生出异样坚牢的团结。在东北的152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1亿2千万人口,他们在每篇探讨东北经济衰落原因的微信推送中被赶出来认罪,在快手上为中华土味儿微博积累素材,似乎没有什么别的价值。

可日本有原研哉,东北有赵本山。

相比于日式的塑料美学,东北人民的活泼热情比「烟火气」还要生动,是柴火气,炮火气,是掺了硫化氢的煤气。

东北的平原生活,自有他的美学。



东北属北温带,边境处临近北极圈,东北雪大,雪后世界变成子宫,重新孕育人间。凛冽的空气吸入肺中,你能听到三岁那年母亲的低语,人如置身海底。如此哲学化的大音希声会让劳动人民对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日常生活产生质疑,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来自人世的声音帮助我们回家。

东北地方戏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配器为板胡、唢呐、钹、锣,主要就是突出一个闹腾。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也极其多样,观众能同时在一场表演里里欣赏到二人台正戏,鼻孔吹葫芦丝,倒立喝啤酒,黄色笑话与情歌对唱,其内容含量的丰富性超越费里尼镜头下的意大利马戏,一副架(指二人转的二人)可以顶替老北京天桥五十米内的艺人,两幅架就可以办一台小型春晚。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二人转舞台上的一些三俗内容走下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喊麦直播。当你点开APP,此起彼伏的「老铁双击666,让我上个热门」多像你童年时代听过的魏三儿。请想象寂杳的北国长夜,那里的黑暗漫长得让时针融化又冻僵,鹅毛大雪在结冰的土路上飘扬,方圆十里,喊麦是你与人世唯一的联系。雪国带来两种结局,永恒沉寂与因反抗而起喧嚣。东北人生于角落,却从不甘于无声。


东北亚祖先对资源的争夺意识写进了现代东北人的基因。同时,东北独特的民族构成决定了东北族群复杂的性格特点。北方游牧民的残暴,东方渔民的狂野,关内难民的饥饿感,建国后北大荒知青的追求体面,共同决定了东北人对于私人财富与力量的崇拜。东北的另一种特产——扛把子,就与这种崇拜密不可分。

提到东北,不能不提「貂儿」,就如坊间调侃,东北女人一生的三个节点「初潮」「初夜」「第一次买貂儿」  貂儿在东北的流行除了其强大的保暖功能与顺滑的手感,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审美符号。精壮男人穿紫貂儿,中年成功男士穿短式黑貂儿,年轻女孩穿白貂,中产贵妇一般选择去佟二堡朝拜,并选择没臀黑貂儿与过膝靴。貂儿完全不需要设计感,更不用在意穿上是否像熊,只需反射着黑亮的人民币光泽就足以代表一种身份与阶层。

同样,看上去最廉价的东北红绿花布其实也与东北人对于富贵的追求相关。极寒的东北,太阳移出北回归线,倏忽寸草不生。东北花布多以牡丹,绿叶为设计基础,在皑皑白雪覆盖的蛮荒之地,花与叶是贵族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元素。随着时间的推演,东北花布设计元素中的具体花卉逐渐抽象,到现突出表现为水萝卜红和芥菜英子绿,大色块的碰撞对比极具后现代气息。红与绿的看似单一实则丰富,强烈的反差中表现着东北人民对富贵生活的无尽向往。

东北人对「富贵」的追求除了表现在服饰设计中,也体现在对「美人」的定义上。早些时日流传甚广的「象牙山审美」中提及了赵本山派系对圆扁脸型女人的偏好。从这一点发散出去,东北人眼中的中年美女还需满足「壮硕」「白净」等特点,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富态」。农耕起家的近现代东北人坚信,干瘪瘦弱的女人和属羊的女人一样代表着不幸。所以壮实有肉的女人是良好的繁育工具,大腰大胯更象征着儿孙满堂。白净的皮肤代表着没过过风吹日晒的苦日子,使劲概括的话可以叫做「高级」能娶一个白净媳妇也是无数东北青年的毕生追求。


东北人的性格里有一种难以消解的不耐烦。从地理人类学角度分析,东北人常年严寒,东北人会尽可能缩短室外活动时间,因此在东北,最招人膈应的一种状态叫做「肉叽」

从人种学角度分析,古东北人拥有北亚人种和东亚人种的混合特征,又经过长时间演变与多民族的融合,同时,古东北亚人的居住环境中多熊,狼,虎,东北女人等猛兽,为保命,东北亚人进行了一种无声的差异进化——下丘脑控制的肾上腺素分泌速度比中原人种快0.3个百分点,故东北人易怒,在控制变量的恶劣环境,总是东北人先脸红撸袖子。

从功利主义哲学角度考量,东北人的处事方法是非常节约社会成本的。东北人讲究「能动手就别吵吵,能干仗就别废话」能动手解决的问题从不浪费时间进行冗长谈判。但东北人也并非从不讲理,在东北,你经常能听到路边大哥对你说,「来,你过来咱俩唠唠」他们总会先为你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与你谈论的话题也相当基础——「你到底瞅啥」

东北人对「直接」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东北料理之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东北菜的摆盘手法——不摆盘。数九寒天,东北人多食以保暖,因此东北菜量大,相应使用的器皿也讲究一个大。在东北,菜盘内径接近一尺,饭碗两手捧,汤盆端不动,家常素面多使用搪瓷小盆儿,东北家常凉菜则开创性地使用不锈钢大盆儿,一举刷新了中华料理食器的直径上限。


东北菜的吃法也相对直接,最典型的就是东北酱骨料理,炖好出锅装盆上桌,棒骨圆润,脊骨嶙峋,排骨油滑,一桌齐整如屠户工作室,横看成岭侧成峰,直接发手套,根本不用筷子。江畔的渔家风情料理则选择大口铁锅炖鱼,围锅边贴苞米饼子直接蘸汤吃。

东三省的三高比例全国领先人尽皆知。重油重盐的料理模式一直被全国人民诟病。实际上,东北人才是「轻食主义」的最早倡导者。在东北的「拿刀砍,用盆装,上手抓,就大酱」饮食文化之中,「蘸酱菜」如同一颗明珠。 苞米(玉米),茄子,土豆用井水清洗后上锅清蒸,黄瓜,葱,干豆腐 辅以简单的盐或黄豆酱,搭配东北特饮大碴粥。大碴子来自去年秋收后认真晾干的玉米,三五妇女拉家常搓玉米的集体活动是东北特有的生活景观。大碴粥,玉米碴子搭配大红豆,谷物真粗粮,熬出植物蛋白浓汤,这就是「东北轻食」。

提到蘸酱菜不得不提一种东北手作器物——酱缸。在东北,一个家庭最精致的两件器物莫过于酸菜缸与酱缸。东北的岁月静好大概就是你姥儿在夕阳下捣酱,你和表姐蹲着扇piaji 共同等待你去南方出货车的二舅回家吃大碴粥。东北女人一生的奢侈品,一套旮旯噶,一件貂儿,等你韶华不再,成为东北老太太,真正吸引你的则是一尊釉色始终的酱缸和压菜石。

酸菜缸,是象征一个东北家庭生产力的重要的器物,珍贵程度仅次于火炕和自家干肠秘方。缸壁要厚,釉色要匀,楼道里有暖气,但上方气窗必然漏风,如何在动辄温差40度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反物理规则做到热不胀冷不缩,则成了衡量一口酸菜缸是否出色的重要标准。酸菜缸的器物之美不仅来自于其突出的实用性,更表现在它沉稳厚重的外观,敦实质朴的设计感。酸菜缸多为酱色  用基础陶土烧制而成,酱色厚釉,敲之有玉响,回声绵远悠长。

东北雪大,雪幕莽莽间看不清来者的真面目,东北人热情奠基于他们精准的判断与大胆。这样的防守方式决定了他们性格里的虚晃一枪,永远不交实底儿。东北人对排场的追求是近乎偏执的,传说中「穿个貂儿去挤公交,大金链子水上漂,一个月就挣两千五,扬哪说要买路虎」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在东北,架势必须做足。结婚车队基本全部敞篷,必要时可以启用直升机。主持人一般是当地广播台的情感热线主持人。那种东北人面临婚姻纠纷时最先想到给他打电话的最好,主攻调节婆媳矛盾的次之。这种主持人如活佛真身,他们在婚礼上的出现可以上升为一种宗教仪式。

红包必须要有,但薄厚无甚重要,更重要的是争抢红包的姿态。每个孩子都在过年时经历过戏剧表演期末考,主题为「憋撕吧,给孩子的」。东北人很实在,但是「有真章儿」和「办事敞亮儿」并不冲突。我们可以把这种心态理解成一种相对便宜的仪式感,非要拔高的话也可以是一种对生活的巨型热爱。

虎,在东北是一种近似娇嗔的贬损。东北人的虎可以理解为莽撞,武断,豁得出去并且从不考虑后果。东北人的难民血统决定了他们在拼抢资源或者为集体奉献时不顾一切的姿态。他们的不管不顾单纯而且矛盾。他们会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也会为了个人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他们的生活中不存在博弈,付出筹码的永远只有他们自己。

东北人总是很拼。他们同样欣赏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愉快,他们吃扎牙的冻梨,冻柿子,冬泳,骑冰上自行车,在大雪中扫雪,拼酒。东北人对于拼酒有着不可磨灭的热情,他们以逼迫对方屈从为乐,不喝到胃出血基本不会停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