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程序员的那些事
最有影响力的程序员自媒体,关注程序员相关话题:IT技术、IT职场、在线课程、学习资源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这些程序员有点坏 ·  3 天前  
赛尔实验室  ·  哈工大开源“活字3.5”对话大模型 ·  6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亲历者揭秘OpenAI崛起的关键:兴趣驱动的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程序员的那些事

造福无数打工人,世界第 7 大网站,为什么过得如此卑微?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24-09-11 11:55

正文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世界十大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Similarweb上排名第七),它拥有6300多万篇文章,每个月有15亿次独立访问。


当无数打工人通过Google搜索资料时,它经常出现在第一位。


流量这么大的网站,稍微动动手指,收点儿广告费,应该过得非常滋润吧?


不,维基百科几乎每年都会请求用户捐款,用词非常卑微:



“只要你捐2.75美元......Wikipedia就可以持续繁荣多年,我们恳请你,不要滑走.....



“如果你能捐2欧元,只是一杯咖啡的钱......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1


1999年,正是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早期时代,无数的点子开始在互联网上涌现。从小就喜欢百科全书的吉米·威尔士决定建立一个在线的百科全书:Nupedia



他的想法非常美好,互联网时代,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们都可以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


但是如何保证文章的质量呢?


吉米·威尔士决定引入同行评审,建立多个同行评审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审批流程,对志愿者写的文章进行审核,反馈。


但是这种制度被证明行不通,Nupedia建立的第一年,只发布了21篇文章。


很多人觉得,在Nupedia写文章就像研究生提交论文,流程让人望而生畏。


吉米·威尔士曾经写了一篇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文章,他自己都不敢将初稿提交给同行评审的著名金融学教授,从那一刻开始,他意识到Nupedia的模式是个死胡同。


但是不审核的话,又很容易产生垃圾文章,在线的百科全书更不可能建立起来了。


吉米·威尔士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2001年1月,Nupedia的主编拉里·桑格从朋友那里得知了Wiki的概念,Wiki是一种基于Web的协作工具,它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个文档上进行协作编辑。


换句话说,你可以修改我写的东西,你也可以修改我写的东西。


当然,Wiki提供了版本历史的功能,这样一旦出现错误,或者有人故意搞破坏,就可以轻松回退到之前的版本。


那能不能也采用这种模式,放开让大家写百科全书呢?


但是,没有审核,开放编辑,这样能行吗?


吉米·威尔士和拉里·桑格心里也没底,于是他们在保留Nupedia的同时,上线了一个叫做Wikipedia的子域名,先实验一下。


刚开始的时候,吉米·威尔士对开放编辑非常非常担心,以至于会在这半夜惊醒,去网站监视正在添加的内容


让人惊讶的是,Wikipedia仅仅上线几天,文章数量已经超过了Nupedia!


到2001年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有了2万多篇文章。


网友们展示了极高的热情,文章更是如潮水般涌来,很多都是好文章。


他们担心的垃圾文章现象并没有发生,仅仅6年以后,英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突破了200万,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打破了之前由永乐大典保持了600年的世界记录。


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全世界的网友在互相不认识的情况下,在一个虚拟的社区完成了最大规模的协作。


更厉害的是,维基百科的准确度很高,2005年,《自然》杂志对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书的42个科学条目进行了同行评议,发现维基百科平均每个条目有4处不准确之处,大英百科则有3处左右,差别不大。


有学者研究表明,维基百科成功主要有两点:


(1)给贡献者提供了较低的交易成本,并且它淡化了内容的社会所有权


编辑维基百科很容易,而且是即时的,几乎无需承诺。很难分辨谁写了一篇文章,谁编辑了这篇文章,这实际上鼓励了贡献,“低文本所有权带来了更多的合作。”


维基百科的无作者结构降低了一些人做出杰出贡献的压力,因为名声的吸引力既可以鼓励贡献,也可以阻止贡献。


(2)利用了“边际贡献”


任何人都可以这里写一句,那里写一段文字,这些贡献加起来就变成了文章,这些文章加起来就变成了百科全书。



2


2003年,吉米·威尔士成立了一个叫做维基媒体(Wikimedia)的基金会,以非盈利的方式资助维基百科的发展。



既然是非盈利的方式,商业广告之类的东西就没法搞了。


这么大的访问量,没有商业广告,确实是可惜,要知道,Google通过广告的收入每年就有两千多亿美元。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有两方面,首先就是来自读者的小额捐款(也就是文章开头展示的那些募捐),其次是来自慈善组织和科技公司的资助。


另外为了实现长久的发展,维基媒体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捐赠基金,希望10年内能筹集1亿美元,实际上,仅仅5年时间,亚马逊、Google、Facebook等巨头和其他一些富豪的捐款就帮助它实现了1亿美元的目标,如今已经超过3亿美元。


维基百科用“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PHP编写,最早采用单台服务器,后来扩展为分布式架构,2009年的时候,维基百科的服务器达到了300多台,其中佛罗里达有300台,阿姆斯特丹有44台。



有消息称:“1000万美元就可以轻松维持维基百科的正常运转”,毕竟,维基百科不是那种“交易型”网站,它主要是“读”,“写”很少。


2022~2023年维基媒体的财务审计报表显示,维基媒体年收入为 1.802 亿美元,年支出为 1.69 亿美元,净资产为 2.55 亿美元。


可见维基百科是不缺钱的,它的资金可以让它安全运行几十年。


那么维基媒体的钱,都去哪儿了呢?


从审计财报中可以看出,维基媒体的工资和福利支出高达1亿美元!占了年支出的60%,而“Internet Hosting”只有“可怜的”300多万美元。



维基百科的高管团队,个人年收入高达30~40万美元,更夸张的是,维基百科专门从事募捐的员工数量就高达40人!


数以千计的志愿者为维基百科免费工作,推动着它不断获取成功,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回报,而维基媒体基金会却为员工的烹饪课、按摩和健身房会员资格提供不菲的资金,这不免让人深思了。


维基媒体还开发了一些新业务,比如维基词典,维基导游、维基文库等等,这些肯定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是它们和维基百科类似,内容都是由志愿者贡献的,维基媒体所付出的主要是维护成本,这很低的。



实际上,大型非盈利机构通过积累资金储备,未雨绸缪,来防止未来的资金短缺,这是很正常的一种模式。


但是维基百科那种募捐的态度,让人不可理解,仿佛不捐款,维基百科明天就要倒闭一样。


这种卑微的募捐如果年复一年地搞下去,肯定会让人心生厌恶,慢慢地一个新的替代品就会出现,来颠覆它了。


全文完,觉得不错的话点个或者在看吧!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刘欣,著有畅销书《码农翻身》,《半小时漫画计算机》,前IBM架构师,领导过多个企业应用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洞察技术本质,擅长用故事去讲解复杂技术。


- EOF -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

1、《黑神话·悟空》是用什么编程语言开发的?

2、Windows 大面积蓝屏死机,网友:谢谢微软,提前下班

3、腾讯又一游戏宣布关停,上线不到一年!

4、怒删前东家 180 台虚拟服务器,造成 491 万损失!

5、被判赔 1250 万!不正当抓取高德地图“拥堵延时指数”


关注「程序员的那些事」加星标,不错过圈内事

点赞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