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新闻网  ·  破132亿!多家景区公告:凭《哪吒2》票根可免费游 ·  7 小时前  
福州新闻网  ·  破132亿!多家景区公告:凭《哪吒2》票根可免费游 ·  7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热搜爆了!《漂白》替身被汽车碾压,最新回应 ·  10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热搜爆了!《漂白》替身被汽车碾压,最新回应 ·  10 小时前  
电影工厂  ·  林婉珍去世,她和琼瑶达成了最后的默契 ·  昨天  
Sir电影  ·  刘诗诗演高智商犯罪?我不信 ·  4 天前  
929南通交通广播  ·  “海底妖兽居然是彩色的!”N刷《哪吒2》发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喜剧创作的短板都在这了(1234期)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01 21:00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 | 文

自从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大火以后,一些卫视也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喜剧综艺节目,影视行业优秀的跟风传统再次得到充分的发挥,喜剧综艺开始出现扎堆现象。


喜剧人才稀缺,喜剧内容乏力,在没有找的更创新的节目形式之前过度的透支喜剧资源,这必然会导致节目严重同质化。


聪明的你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接下来的喜剧综艺得多难看,尤其是不是喜剧演员的演员表演喜剧节目,也许你早已预料到一些作品可能会足以让你尴尬到心生怜悯,但是当你打开电视强忍着看完节目的时候,作品的无趣和乏味仍然大大超出了你的想象。


曾经带给你惊喜的喜剧综艺,为何变得如此尴尬?喜剧综艺为何不喜了呢?



竞赛性质违背创作规律

也许喜剧综艺的想法来源于音乐综艺,《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歌曲的创作和喜剧的创作完全不同,在达到一定的素养之后,歌曲的创作也许只是瞬间的事,也许一两个小时感觉找到了,曲子和词就写出来了,之后再经过不太长时间的打磨,也许确实还能出不错的作品。这个例子可以参考之前的《中国好歌曲》。


但是喜剧小品则完全不同,你必须找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一个真正可以逗人发笑的喜剧结构,这并不是拍脑袋就能出来的。且,即便一两天之内能写出来比较好的喜剧故事,那么竞赛团队还要面临的诸多其他问题,团队内部关于创作的分歧该如何解决?演员各自有自己的想法,都想按照自己觉得好笑的方式来演,稍微大牌一点的演员就可以任性的加自认为搞笑实际却不搞笑的包袱,创作上的一致该如何达成?即便达成之后,你还要面临着排练问题,短时间内解决服化道的问题。这看似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流程之下,出来好作品是侥幸。

时间并不总是制约作品质量的因素,不是短时间内出的作品就一定不好,也不是说足够长时间出的作品就一定好。但是,当一个时间周期不足以作为一个好的作品周期的时候,那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作品必然要因为时间的限制而大打折扣。因此, 喜剧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必须要考虑如何解决时间和创作的冲突 这个冲突不解决,作品质量不会提升。



喜剧人才的稀缺

喜剧人才稀缺,尤其是喜剧演员稀缺,这是任何国家的影视业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无论是影视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还是被我们堂而皇之抄了无数节目的韩国,他们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解决的难题,因为喜剧表演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个性化,就代表它不是有章可循,不是你看着某个喜剧演员火了,然后说话动作也模仿他,然后你就成为喜剧明星了,这行不通,你至多成为个二流的模仿者,甚至有的只能模仿个皮毛。

与其说喜剧演员靠培养的,倒不如说喜剧演员靠发掘的。如果你发现一个演员身上并没有喜剧特质,那么你怎么培养他都没用,而如果你发现某个演员确实有可贵的特质,那么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有可能成为明日之星。顶级的喜剧演员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因此,解决喜剧演员短缺的问题,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挖掘上,给一些草根演员足够通畅的上升通道,足够广阔的展示平台,才能缓解喜剧人才的短缺问题。

光有喜剧演员还不够,还得有喜剧创作者,与喜剧演员不同,喜剧创作有规律可循,如果对喜剧有感觉,下功夫练习,倒是可以创作比较好的喜剧。但是, 优秀的喜剧创作者仍然是少数,这种比例永远不会变,因为除了喜剧创作的练习之外,对喜剧的那一丁点感觉也必不可少。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何庆魁,这个铁四角不再合作出小品的时候,你觉得还有多少小品能够让你捧腹?有多少人因为赵本山不再出现在春晚,而不再对春晚有所期待?近几年来的春晚小品,除了开心麻花的小品,还有哪个小品能够让你笑得前仰后合?何庆魁编剧的小品中的灵气,在其它春晚小品中我们几乎再也看不到,所能看到的只是大嗓门的喊台词,过时的段子,互相毒舌攻击等一系列咯吱人的手法。



我们尝了一口茶几上遗落的饼干渣渣,便可断定这个饼干到底是否可口。春晚的小品是被蹂躏后的小品,但是当我们看到被蹂躏后的小品中甚至都找不出一两处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此时我们几乎可以百分百确信,即便不被蹂躏,这个小品也不是个可乐的小品。残酷的事实,优秀和平庸,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喜剧创作问题


一、用“煽情”代表高级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害了很多人,害了很多喜剧创作者。把悲剧当成喜剧的内核,把喜剧往悲了写,这只是一部分创作者的写作偏好,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喜剧都该如此。我们说,喜剧如果能做到有笑有泪那就最好了。 像卓别林的喜剧,好笑的地方确实好笑,但是笑完之后,会感觉很悲伤。


所以,你觉得必须让观众哭要他掉泪你的喜剧才算高级,于是你努力把小品变得比较感人,于是你利用了很多可以让人感人的元素。比如,老年痴呆症,主角的父亲得了癌症,主角是环卫工人,民工,你以为把主角设置成底层人物了,让底层人物表现的艰辛一点,把主角的境遇弄的惨一点,要么死了,要么残了,要么傻了,要么多么不容易了,最后结尾部分再大嗓门喊一下,唱个高调,这样,你的喜剧就高级了?

用这样的元素不是不行,前提是你先建立一个好的故事结构,让故事变得好玩好笑,最后观众知道真相,哇,好感动,这才算成功。你前面的一点不搞笑,甚至整个故事结构就平铺直叙下来,然后结尾就唱个高调煽个情,你就高级了?拜托,你这不叫高级。 没有一个好的故事结构然后就煽情,是滥情,不是高级。你只不过是用滥情来掩盖喜剧创作上的不足而已。


笑中有泪是没错的,前提是你得自然过渡。好笑但没有让你落泪就不高级了吗?想想当年的春晚小品相声,相声:《小偷公司》、《巧立名目》,小品:《问路》、《拜年》、《打工奇遇》、《牛大叔提干》,好笑吗?看完你哭了吗?没哭所以不高级吗?讽刺现实,针砭时弊,还有比这更高级的吗?怎么非得必须哭就高级呢?

没有成功的让人发笑,也没有顺畅自然的让人感动,只是生硬的煽情,且把这种方式当做高级,当成有分量,这是目前很多喜剧小品的通病。

二、不注重故事完整性

喜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好的喜剧结构,或者退一步,你没有好的喜剧结构,是一个常规的故事结构,但是你用喜剧手法来表现。但是在很多喜剧综艺节目中我们看到很多小品,莫名其妙的开始,然后莫名其妙的结束,结束之后你不禁感叹,你想说什么呢?答案是不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创作者的答案是,好玩。这样的故事,人物缺乏动机,故事缺乏逻辑,或者干脆就没有一个起承转合,几个人上来耍一通就结束了。

这是一部分喜剧演员容易犯的错误,把喜剧等同于抖包袱,把喜剧等同于耍宝表演,只要我说几句逗乐的话,只要我表演一段可以让人发笑的表演,就是喜剧了。完全不考虑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千万别把这种抖机灵,这种对于细节的添加当成自己的创作才华,没有故事结构,细节再漂亮也只是一堆散沙。


三、创作者笑点极低

如果说,对于喜剧创作来说,有什么致命的问题,那莫过于此了: 喜剧创作者笑点极低。 相信很多人有进影院观看喜剧烂片的经历,当你看到荧幕上出现烂俗梗低俗梗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坐在你身后,边吃着爆米花边嘎嘎嘎地乐个不停,此时你不禁肩头一颤:咦?咱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笑点极低也许没什么,我们身边总有笑点非常低的朋友。但是如果作为喜剧创作者来说,笑点极低那就相当可怕了,这对于喜剧创作者来说等于判了死刑。仿佛是你要考驾照,可你是色盲,但你偏偏不听劝,你硬要开车,于是事故频出,你自认为的漂亮和完美往往都是事故现场。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明明很好笑嘛!你们咋不笑?靠,你们装什么13?靠,你们黑我?靠,你们是不是蹭热度?

很多喜剧不好笑是因为创作者写不好喜剧,写不好喜剧倒是可以慢慢练习,但是时间久了你发现,有些作品还是那样,你就会明白这不是写好写不好的问题,是主创笑点极低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法通过练习提高。他就是就觉得那样低级的梗好笑,他就是觉得那样烂俗的梗好玩,你有什么办法?他对于喜剧的感觉就是如此,你改不掉他的感觉。为什么很多喜剧电影号称爆笑喜剧,却一点不好笑,如果问题仅仅是写不好那就好办了,问题比写不好更严重,他们笑点奇怪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所以他们创作电影故事,会陷入疯狂的自嗨之中,他们自己看完自己乐得不行,但是观众看完会觉得非常尴尬甚至会破口大骂,这时候主创则觉得非常冤枉:明明很搞笑的作品,你们为什么不笑?我哪里得罪你们了?你们为什么这样黑我?是谁花钱雇你们来黑我的?如此,你就知道这已经到了多么无可救药的地步。



喜剧作者,喜剧演员,本来就是稀缺资源,在这样的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又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喜剧,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高质量的喜剧无非是两种情况:


一要么依赖于实力团队的前期储备,比如把之前的某个作品稍微改改即可排练;

二要么依赖于一两次默契的团队协作,比如作者迅速创作出了好的故事,然后团队很快在创作上达成一致,通过排练,演员随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很多缺点。


可是,无论哪一种都只是一两次的侥幸。喜剧作者功力不足,排练作品时间非常短,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你再给他一些并不是喜剧演员的演员,甚至不是演员的人来演喜剧呢?喔,那这简直是灾难。可事实是,灾难正在不断上演。

喜剧人才短缺,喜剧创作周期过短,喜剧综艺必须通过节目形式的创新,来规避缺点,弥补短板。《中国好声音》那么火,几季之后也远没了之前的热度。如果喜剧综艺,在各个选项上都是短板,都是减分项,以此还想继续大火,这几乎是异想天开。如果现在的观众还能够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不是喜剧演员的人通过极短的时间创作的有头没尾的作品,你得明白,这并不是你的节目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实在没什么节目可看,实在无聊。





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刘开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剧帮 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刘开建 (新浪微博 @编剧刘开建

编剧帮专栏作者,男,专注于轻喜剧创作。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拿到《摔跤吧,爸爸》这个题材,你会怎么写?

编剧技巧:以为再也不会相信 却会不知不觉的偷看

香港的喜剧梗不灵了吗?

◆ 谈朋友不谈钱的制片方,谈什么朋友?

◆ 喜剧设计的方向在哪里?

◆ 这样的喜剧场景设计错在哪儿?

◆“头脑风暴”式的创作方式错在哪儿?

好笑是检验喜剧的唯一标准吗?

喜剧创作如何避免语言上的误区?

爱谈“给机会”的人,都是大骗子

喜剧创作技巧:编剧如何进行情境置换?

编剧如何避免信息毒害?

◆编剧要不要站出来说话?

◆创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

◆生活剧为什么不“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