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制度和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如何处理大湾区的改革开放与坚持“一国两制”的关系。
首先,如何处理“一国两制”的问题。毫无疑问,“一国两制”是大湾区规划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但是“一国两制”对大湾区规划和建设到底有多大影响,
如何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突破“一国两制”对大湾区发展的束缚,应该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
“一国两制”对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的?要具体分析,一方面“一国两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假如没有“一国”,在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澳门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背景下,谈不上大湾区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没有“两制”,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与独特优势,就难以保障港澳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战略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客观的讲,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思想不解放,不全面深化改革,“两制”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的一个最大制约。
有了“两制”,人员不能自由流动,货物不能自由进出,信息不能自由交流,资金不能相互流通,社会政策不能统一,生态环境治理不能有效地开展。
按照香港有关方面的概括,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存在着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条边界或两道网,一是有形的边界,物理上的铁丝网,即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严格的出入境管理,这个网和边界,隔离了人员、货物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二是无形的边界,或者叫无形的网,即由于不同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形成的边界和防火墙,隔离了相当部分信息的流通。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在保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前提下,重新认识“两制”的内涵,尽可能减轻两张“网”对大湾区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逐步实现政治上“两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制一体”,这是未来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处理和解决大湾区9城市之间的行政关系,实现“行政异城,经济社会同城”的目标。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实践说明,各城市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当涉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利益的时候,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据我所知,深圳和东莞之间围绕茅洲河的污染和治理,几十年两地政府都没有很好地协调,有效地解决茅洲河的治理问题。不同城市之间的出租车的相互进入的问题,到现在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涉及到11个城市,且不说香港、澳门与广东省政府并无隶属关系,即使在广东省9个城市涉及到某些层面的问题,广东省政府的协调解决能力也是苍白无力的。广东省做了多次珠三角发展的规划,基本上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因此在未来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次,如何处理好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往往更多的讲城市之间的合作和统筹安排。但实际上,在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是竞争和独立,城市之间的竞争和独立既是珠三角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珠三角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大湾区规划和发展,单独靠行政手段和行政规划来给各个城市做分工,比如让香港主要搞金融,深圳主要搞高科技,广州主要搞商贸等等,恐怕这个规划一定不会有人理睬的。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大湾区中的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有合作更需要有竞争。如果没有竞争,没有活力,就根本不会有珠三角的过去和现在,也没有大湾区的未来。比如,没有与香港、广州机场的竞争,深圳机场也可能早就被边缘化了,正因为有深圳机场的竞争,才使香港、广州有了更大的压力,才促进香港机场、白云机场更好的发展;没有港口间的竞争,广州、深圳就不会跻身世界级的集装箱大港。没有企业间的竞争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没有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没有城市群体的崛起。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主要还是靠竞争,形成各个城市,各个企业万马奔腾、千帆齐发的竞争上进的态势,促进大湾区的大发展、大变革,同时在竞争的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协调,适当的引导分工,使各城市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促进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最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过去政府在制定各种规划的时候,在形式上,往往是政府为主,企业很少参与,最多召开一些座谈会,象征性的听听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在内容上,往往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多,从企业、市场的角度考虑少。实际上,在珠三角,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企业是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脱离了企业和市场,使得过去很多规划脱离实际,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此,在这次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管得过多将来一定会成问题。
政府主要应该造环境、指方向、给政策,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主要交给市场和企业,再也不要用计划行政的方式进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规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