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iPhone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泰国正式对泰缅边境的缅甸地区断电 ·  3 天前  
罗辑思维  ·  天生我材必有用:年度职业机会盘点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谁来享受现代生活?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2-13 21:01

正文

诚如之前一段时间热热闹闹的几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承认的那样, 资本主义的周期律,在我国目前也同样不能避免。


当然,因为没人给钱所以本文无意讨论马前卒玄处等人文章的对错与高下,而且隔了一段时间,等热度过去了才捡起这个问题,只想对其本身进行一点探讨。


首先让我们学习一下物理学家,先假设一个真空中球形的人A——也即是假设这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平均社会人,其所有的背景与特质都落在钟形曲线的中段,永远高于后50%而又低于前50%——然后我们再从这个理论对象的角度出发,讨论这个问题。


以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为准,A的基本画像如下:男性,汉族,15~59岁之间,初中文化水平,城镇居民(农村户口),已婚,家庭人口3人,就职于第三产业,家庭可支配年收入33616元。



有了上面的基本信息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想像一下A的生活:首先,A很有可能是先前诸位文章之中所描述的现代生活的提供者:货车司机,快递分拣员,外卖骑手,小区保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等等等;其次,除非A在京东上班,否则他不太可能会有五险一金,更不可能有机会烦恼401K,403b或者457b;再者,A会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家乡和不同城市之间——为城市提供血汗,直到某一天因为某种原因被赶走/迁徙/无法停留——最后,A的下一代,应当会延续他的人生轨迹,周而复始。


那么,如果按照平均985/211本科毕业,年入百万仍然坚持阅读健身的‘中产阶级’群体标准而言,A的生活,无疑距离现代还有大概三个本田或者五个尼桑的距离;而且若是排除连中十个福利彩票头奖的可能性的话,那么A一辈子都不可能达成在北上广这种宇宙中心城市一套房两辆车孩子私立学校每年出国旅行两次每年资产无风险收益高于通货膨胀率的中产阶级标准。 事实上,如果我们保持平均社会人的标准不变的话,那么不仅A不行,他的下一代不行,下下一代不行,甚至下下下一代都不太可能行。


现在问题来了,对于至少一半的人来说遥不可及的“现代生活”,对于A及更低于A的人来说,有意义吗?Well,有也没有。从没有的方面来说,这种“现代生活”的提供者和享受者的生活水平永远呈反比, 劳动者的生存水平越低劣,享受者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一部分人扛着一箱水上七层楼赚的钱越少,另一部分活得就越舒服。从有的方面来说,主动参与或者被动卷入虽然起因不同,但是结果是近似的;妄图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对抗经济规律的棘轮,未免有点太天真了。



诚然,现代技术的发展,确实从整体上——比如说青霉素和物流网——提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水准;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继续从总量上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积累,也确实能够让所有人都受益。 但是问题在于,现实生活里总是先有今天,再有明天,然后才是后天 ,宏伟蓝图再好看,也比不上今天有没有饭吃来得重要。光是口头上反复强调“明天会更好”是没有用的,第一大家听得太多,已经脱敏了,第二大家也知道到底是谁的明天会更好,第三就是连今天都不一定有,明天的饼大饼小能有多重要?


所以,对于条件等同或者低于A的那部分人来说,现代生活的唯一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总量的提升,反正汤汤水水多了,溅出来的多了,能分到两口的人自然也就能多一点,除此之外,意义有限。


但是对于条件高于A,但是又摸不到最顶层的那部分人来说,现代生活的意义更加复杂:毕竟他们组成了现代社会的器官,有机会看到风口,也有机会尝试着参与其中,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暂时脱离了生存的压力之后,未来的可预期性变得重要起来: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应当明确,同样的条件下,结果应当可以复现。社会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其权威性来源于何?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与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怠速运转的熟人社会可能显得毫无价值,毕竟局部有限的情况下,大家依靠生物本能与社交习俗就足以应付生活中99%的问题,也不需要一套复杂且僵化的仪轨来自寻烦恼;可是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谁会喜欢熟人社会抽卡一样的玩法?靠读空气建立起来的默认共同规范,在组成群体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之后,还怎么维持迭代效率?



然而尴尬的地方就在于此:在上中下各自所求不同的时候,如何保证他们的方向一致?共同的精神生活需要共同的精神纽带来维持,我国可存在上中下一致认同的符号?对于我国来说,维持一致的基石是什么?解释“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有资格这么做”的总纲是什么?组成利维坦的细胞们维持其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各地农村地区各种神奇教会的存在就是极好的注脚: 宣传阵地你不占领,自然有其他人来占领;共同的精神你生活你不能提供,那就怪不得大家去找别人。


归根结底的说,在之前几十年里,我们的起点足够低,以至于前方的发展路径有着足够多的对象国家与现成的试错经验用于参考借鉴,所以我们不用讨论类似的问题,大家都闭嘴 不争论 ,发展速度才是硬道理;但是在值得参考的对象越来越少,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不同,维持高速越来越不可能的当下,再装死已经不再是一个好办法了。可是,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逃不掉的第一步是承认存在开头说到的问题


在如今谈论这种问题就像是给闺房大小姐悬丝吊脉,有些结果是不能有的,这是喜脉四个字说出来立马就是乱棍打死后门运走丢乱葬岗的下场;毕竟如今不是不管捅出多大的篓子都可以往某人身上一推六二五的时代,好像衮衮诸公每天除了跳交谊舞之外什么都没干;如今已经没人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格去回答某些问题了——可不妙的是, 装死不理并不能让问题自动消失。



所以说,在既不能学朝鲜,靠对外制造紧张气氛来度过内部危机,也不能学俄罗斯,让最高领袖出来骑摩托骑马打枪开飞机塑造强人形象维持信心的前提下,任何涉及到“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都免不了除了绕着圈子讨论真空中球形的问题和真空中球形的当事人之外,没法涉及到任何具体的人或事,只能讨论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当然这么做的好处是,大家总能靠 想象力 把自己代入享受成果的那部分而不是提供成果的那部分, 不用考虑大部分成果会归谁,不用考虑成果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从谁的身上来 ,让人不禁对美好的未来满怀起期望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