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一直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我们总是羡慕美国的开放式教育,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听到“
I love you
”,从老师那里得到“
You are the best
”。
可实际上,这样的家庭在中国少之又少,似乎“
内敛
”才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
我们吝啬于对彼此的夸赞,总觉得批评教育要有效得多;
我们将“代沟”作为托词,共处一室也不愿多说一句话;
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为你好”,却将彼此推得越来越远。
今天,老妹儿就想跟你们聊一部2006年新加坡的电影——
「
小孩不笨2」
。
豆瓣评分8.3分。
与其说它是一部喜剧片,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拍给孩子、家长和老师一起看的
教育片
。
这部2006年的电影,在粗糙的画质,和年轻演员略显浮夸的演技之下,却仍然能把你的泪腺戳破,让你哭个尽兴。
影片讲述了两个家庭的
教育问题
,即使经济条件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结果却出奇的相似。
Tom和Jerry的父母做着动辄就是上百万的大生意,别说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了,每天就连看一眼孩子都难。
Tom
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热爱写博客的他,甚至还拿了不少奖。
但在颁奖典礼上,当所有人都为他鼓掌欢呼时,他的妈妈却不屑地指责道——
“不好好学习,整天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
但即使面对父母的冷嘲热讽,Tom也仍然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爸爸生日时,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了一把剃须刀当生日礼物,却被骂“
乱花钱
”;
他注意到爸爸的电脑坏了,于是偷偷帮他修好送去公司给他;
爸爸却认为是他偷偷玩坏了电脑,现在来将功赎罪,
不分青红皂白把他大骂一通
。
我想,很多调皮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
用一整天的时间,给妈妈做了一张母亲节贺卡,妈妈收到贺卡后,却因为你今天没有写作业而给了你一顿板子;
攒了好久的早餐钱,送给爸爸一个音乐盒,爸爸收到后的第一句话却是,这有什么用,你又乱花我的钱。
小孩子总是一头热血地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献给父母,他们觉得,那是最珍贵的;
而父母却不太理解这些礼物的意义,他们认为
勤俭节约
,
认真学习
才是他们想要的礼物。
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来为对方着想,希望能够拥抱在一起,却没想到,只是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
Tom在被泼了无数盆冷水后,终于放弃了与父母拥抱的念头,他将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温暖,寄托到了新交的狐朋狗友身上。
他开始抽烟打架,整日混迹在游戏厅里,从一个三好学生,变成了混社会的二流子。
十几岁的时候,总是觉得那些“
扛旗子
”的人很酷,觉得他们叛逆的样子,才是青春。
如今看着Tom一点点地堕落,才发现,他们满脸的不在乎,只不过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罢了,离经叛道的模样,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堪一击的自尊。
没有人生来就是坏孩子,但“成为坏孩子”,却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Tom的弟弟
Jerry
,被选为了班级舞台剧的男主角。
他欣喜若狂地邀请父母来看演出,没想到,却热脸贴了冷屁股。
爸爸说自己要忙着赚钱,如果去看演出的话,一小时就损失了五千块呢!
演出就要开始了,心急如焚的他,一念之间就伸手偷走了小卖部阿姨放在桌上的钱......
当气急败坏的父母二话不说就要上家法时,Jerry的一句话,却让他们当场懵逼——
“我只是想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我的演出。”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
疏忽和责骂
,竟然已经到逼着孩子去犯罪的地步了!
此时才幡然醒悟的他们,还来得及找回自己的两个孩子吗?
即使找回来了,孩子们还愿意接受他们吗?
Tom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
成才
。
听这名字就知道,电影里叫这种励志名字的,命运都会很坎坷......
成才的妈妈早年就去世了,如今只有他和瘸了一条腿的父亲相依为命,家庭条件相当艰苦。
成才的学习一直不好,在学校,他是被老师称作“
烂苹果
”的那类学生。
“烂苹果”三个字似乎已经给他们打上了“无可救药”的标签。
不管多么努力,都得不到一句鼓励和称赞,所以他们愤怒地选择自甘堕落。
在被称为“烂苹果”时,成才反问老师——
“如果我们是烂苹果,那是谁让我们变烂的呢?”
诚然,严格说起来,让这些“问题少年”变烂的,终究是他们自己,是自己的妥协和自暴自弃。
但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老师对他们采取了批评和放弃的教育方式;
本该是孩子可以依赖的港湾,家长却用反对和打骂的方式,
让“家”变成了一个仅仅可以供他们睡觉的地方。
于是,这些正处在人生迷茫期的少年们,只能选择用不屑一顾和自甘堕落,来保护自己的自尊。
虽然学习不好,但是成才很喜欢
打架
,他省吃俭用买了好多李小龙的光盘来自学。
可是爸爸却一直很反感他对功夫的热爱,当他发现那些光碟后,甚至愤怒地要把它们全都踩碎。
老妹儿一直觉得,成才对功夫的执着并不是让爸爸反感,而是让他
恐惧
。
他曾经也和成才一样,觉得能靠自己的双拳打出一片天下来,可如今却成了个瘸了腿的废人,日日后悔,当年没有好好读书。
他害怕儿子终有一日,会像他一样,打架打到腿断,把自己的人生都给打没了。
所以,他宁可每天打他、骂他,也要把他拉回“正轨”。
他看到成才的书包破了,就省吃俭用地挤出二十块钱,给他买一个新书包;
在成才打架犯事儿被学校开除后,连“ABC”都写不好的他,请朋友帮忙写了封信,亲手抄了163封,挨个儿去把新加坡的校长都求了个遍;
在成才抢劫被人打时,他瘸着一条腿冲上去拦住他们,挥着手让成才赶快跑,却不慎被推下楼梯,摔死在儿子面前。
他终其一生都想让儿子用功读书,却在临死前才幡然醒悟。
就如同那个儿子不喜欢的新书包一样,他曾对成才说——
“你不能只看它的缺点,你要看它的优点。”
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他一直埋怨成才不好好读书,却从不把他对功夫的执着和认真当回事儿。
他将成才与年少的自己画上等号,却忘了,每个人都有权利活出自己的人生。
临死前,他对成才说,
你要是喜欢打架,就要打到全世界去!
这一刻,他终于成为了成才一直渴望的父亲,
肯定他的才华,理解他的内心,支持他的梦想。
但这用死亡换来的Happy Ending,却再也不会有笑声了。
第一次看这部
「小孩不笨2」
时,我的眼泪就没停过......
老妹儿也有过叛逆期,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仇视老师,在家不愿意跟父母讲话。
在老师的无视和父母的指责下,我觉得我以后大概就是个餐馆洗盘子的命了......
于是一气之下,开始自暴自弃,企图用自甘堕落的态度,来向父母表示我的反抗,希望通过毁灭自我,来让他们后悔对我的批评。
我觉得自己就是成才,是Tom,父母不宠老师不爱,只有变坏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知道我的痛苦。
如今十年过去了,再回想起来,真庆幸当年的自己胆量不够,还没真正走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就举旗投降了......
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都处在一个
最迷茫
,却
最自傲
的阶段。
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不知道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成绩变成了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我们希望老师能温柔地引导我们,渴望父母能告诉我们不用怕。
可即使亲如父母,也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他们不懂我们为什么变得那么敏感,那么叛逆,他们企图把我们骂醒。
这种不理解,恰好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觉得既然被世界抛弃了,那就自暴自弃去破坏世界吧!
长大后才明白,当年不过是在拿叛逆当幌子,掩饰我们的脆弱迷茫,用逃避,来解决我们不知所措的慌乱罢了。
而父母总是捧着一颗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心来教育我们。
他们的责骂,是恨铁不成钢;
他们整日忙于工作,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正如影片中,成才爸爸死时,他的朋友对成才说的话——
“他太爱你了,可他太不知道怎么爱你。”
初次为人父母,只想着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让他们走最容易的路。
却忘了,
人生之所以五味杂陈,正是因为有苦有乐,
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即使一路荆棘也能所向披靡。
但这前行的勇气,却仍然来自于父母的鼓励和认同。
即使前方还有99道坎,当你越过第一个时,若父母能给你一个拥抱,你就能再挑战三个;
可当你克服了98个困难,只剩最后一个时,父母却指责你在做无用功,也许这就一败涂地开始。
正如影片的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
“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
“很久了,对吗?”
有时候,
放手
才是最好的爱。
有时候,
称赞
才是最有效的鞭笞。
▼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
前女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