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待过去的态度,人们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过去的经历十分重要,决定了当下和今后许多事情的发展,甚至对命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另一种则认为,过去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忆会骗人,美好或痛苦都可以被“重构”,当下和未来对人类的决策同样重要。
1.弗洛伊德——倾诉过去的经历有助于缓解精神紊乱和情绪问题
心理学中决定论的观点是,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感受,每一个行动,都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
两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都强调了过去对我们生活进程的决定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曾经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他在帮助身体状况很差的患者治疗时,尝试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治疗手段。其中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是,聆听患者的倾诉。他让患者主导治疗的进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且专注地、不加批判地聆听。这种 “谈话疗法”非常有效,就像是打扫烟囱一样,把患者之前堆积的心理创伤一扫而光。敏锐、不批判的聆听方式奠定了心理治疗的基础,时至今日依然是现代心理治疗的核心方式。
2.行为主义——人类的行为完全由过去决定
以约翰·华生和斯金纳为首的一些行为主义学家,把心理学界的决定论思潮引向了极端。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由过去经历中曾获得的奖惩结果所决定。如果过去的某种行为得到获益(即好的影响),当下和未来的选择时刻则都会偏向于如此决定。因而人们穷其一生所形成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按照过去的经验趋利避害。
行为主义学家坚信,人的主观想法和对事情的理解在做决定时并不起什么作用,只有过去真实发生的经历才会导致此时此刻做出的行为,当下的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对人类行为并没有影响。
1.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
很多人都以为,他们的记忆准确记录了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幸的是,记忆的确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它们不是对过去的客观记录,也不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对于事件的录像。相反,记忆一再被重构,而记忆的重构会受到当下态度的影响。
记忆重构的本质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想法和感受影响了我们记忆中的昨天。哪怕只是稍稍改变我们关于过去的询问方式,也能戏剧性地改变我们对于“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回忆。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来揭示记忆的重构本质。两组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个涉及两车的交通事故的录像。之后,研究者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询问受试者视频中两车相撞时的速度。一组被问道: “当两车‘撞到’一起的时候,两辆车的速度大概是多少?”这组受试者答案的平均数约为 41 英里每小时。第二组被问: “两车‘接触’到对方的时候,它们的速度大概是多少?”第二组受试者看的是同一个录像,但他们答案的平均数只有 32 英里每小时。受试者又被问道,他们是否看到碰撞之后玻璃碎裂的场面。尽管事实上在视频里玻璃并没有被撞碎,在“撞击”组的受试者中,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接触”组的三倍。
显然,参与本实验的受试者并不会像录像带一样记录这次事故。他们保存了事故的大概印象,然后在被问到具体细节的时候,再根据当下可用的信息对细节进行补充。例如,“撞击”组为了与问题中暗示的更为严重的碰撞相一致,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加入了更快的车速和严重车祸中常常出现的破碎车窗。相反,“接触”组则记得行车速度相对较慢,而与较慢的速度相一致的情况则是一般不会撞碎车窗。
与这个实验相类似的现实行为中,最具特点的是诉讼律师。经验丰富的律师每天都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这种引导性提问的方法。
2.对过去的记忆可能是虚假的
在后续的研究当中,洛夫特斯和她的同事们进一步证实了,通过心理学方式给人类植入“虚假记忆”非常容易。
在一次研究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份迪士尼乐园的广告,在广告中迪士尼让读者回忆他们之前在迪士尼乐园的快乐经历,比如那首欢乐的“小小世界”主题曲,从一个游乐项目到另一个项目,还有和兔八哥握手。广告里的描述温馨、迷人、闪闪发光,很多受试者在研究结束之后都去了一趟迪士尼乐园。
但广告里有一个错误是研究员故意植入影响读者的:兔八哥的版权其实是华纳兄弟所有,并非迪士尼公司所有。因此,迪士尼乐园里面从来没有过兔八哥。当受试者在参观了迪士尼乐园之后,他们被问到自己对此次游玩的记忆,16%的受试者记得自己曾经在乐园里和兔八哥握手,虽然这根本不可能发生。
当我们记住了一些比如与兔八哥握手这样并没有发生过的积极事情时,可能并不会带来什么危害,然而如果记住了并未发生的负面事情,则可能会对现在带来糟糕的影响。
实验发现,与积极记忆人们同样可能被植入并未发生的负面记忆。
在一项关于童年记忆的研究中,受试者的一位亲人会被要求跟受试者讲四个与他们有关的事情。这四件事中有三件是真的,而第四件“受试者五岁的时候在一个商场里迷了路”则是并未发生过的假事件。
在后续的访问中,受试者记得发生过的大部分事情,但25%的受试者也生动地描述出自己在商场里迷了路,痛哭起来,最后被一位老太太发现了的故事。1/4的人记住了一个虚假记忆——一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公平地说,受试者的确记得更多真实记忆的细节,而他们报告的真实记忆也更加清楚。然而,很多人记住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像他们真的经历过一样。
3.唤醒记忆中被遗忘的事情,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被压抑的记忆”是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核心,也是被多数治疗师认可和应用的概念,例如,战后退伍军人经常忘记创伤性的战斗场面,这种综合症如今被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心理学界认为存在被压抑的记忆,并且记忆可以在压抑多年后被恢复。
有一项研究收集了 129 份成年女性的案例,她们都被相关机构证实曾在童年遭受过性侵犯,然而访问中,38%的妇女自己都不记得。在类似失去童年创伤记忆的人群中,一部分因为案件调查被心理干预恢复了真实记忆,然而也有少部分人,被不知情的治疗师、咨询师和社工植入了并未发生的虚假记忆。
在一次案件中,一名著名的商人乔治·富兰克林,被指控在20多年前谋杀了他女儿的朋友,而案件的判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女儿被恢复的关于谋杀和乱伦的记忆进行的。他的女儿声称她记起了8岁时看到的谋杀过程,且自己20 年来一直被父亲性侵。富兰克林先生在狱中过了 6 年,直到他的案件被翻案,最终被判无罪。而他一生的事业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过去客观发生的事件,无论记得与否,都依然对我们今天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心理学家逐渐开始质疑这个假设,认为我们其实很难在过往的负面经历和当下的负面结果之间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前美国心理学会会长马丁·塞里格曼这样说:我认为童年事件的重要性被高估了,事实上,总体而言,我认为过往历史的重要性都被高估了。
研究发现,童年经历的事件对于成年之后的人格发展—哪怕是非常小的影响,都很难找到,而至于大的影响—即决定性的影响,至今一点儿证据都找不到。童年经历的严重创伤事件可能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能被勉强测量到。而普通的负面事件并不能导致成年之后的问题。
这些研究指出,你成年之后的抑郁、焦虑、婚姻破裂、滥用药物、混乱的性行为、失业、对孩子的侵犯、酗酒或者愤怒,都不能归咎于童年所遭受的经历。
本书的两位作者相信过往的经历的确重要,但并没有弗洛伊德和行为学派所认为的那么重要。每个人都被客观的过去所影响,但并不被过去所决定。有关过去的记忆是可以被积极重构的。
伊迪·埃格尔是一位68 岁,容光焕发,热爱生活的老奶奶。她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心理课上给学生做过讲座,她的讲座让现场的每个人都受到感染,开始认为变老也是一件乐事。谁都想象不到,她是青少年时有过奥斯威辛集中营这样恐怖经历的人。
伊迪奶奶16 岁时,和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刚从颠簸的运畜车上下来,囚犯们就被分成两列。负责管理哪里的人大叫着让她和姐姐站到右边的一列,妈妈站到左边的老弱病残“消耗品”列。右边的一列将要做苦役,但可以多活几天。左边的一列将会直接被送到锅炉中烧掉。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
很多人被这种骇人的事情压垮(没有人会因此而责怪他们软弱),但伊迪没有。在她对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的记忆中,也存在另外一个故事:
当时她的姐姐快要饿死了,于是伊迪爬过一堵墙偷偷潜入守卫的后院里去找食物。她还没找到,就被一个守卫发现了。按照命令守卫应该当场开枪打死离开营地的犯人,但守卫不知为何没有开枪,伊迪安全地翻了回去。第二天,那个守卫命令昨天试图偷食物的人站出来。伊迪带着会被打死的想法站了出来,没想到守卫慢慢走过来说: “你一定是非常饿,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这个面包,给你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