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成立于1988年,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WWW2025 | ... ·  昨天  
数据派THU  ·  【AAAI2025】TimeDP:通过领域提 ... ·  7 小时前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黑马程序员  ·  喜报!应届生均薪破万,最高薪资24000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从荔枝园到风电站:广州湾与法属印度支那的殖民遗产与基建叙事 | 线上论坛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公众号  ·  · 2025-01-11 17:00

正文


DBN 序曲 - 联动 Vol.1

策划陈述


文/何伊宁


Dear X,


见信如面。


北方已悄然入冬,我在过去两个月里辗转于欧洲与中国各地,日常琐碎与研究工作交织,让人时常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回想起在莱顿植物园畅想 Decolonial Being Network(DBN)概念的时光,竟已过去一年半有余。从最初艺术家辛未通过《Project Spectrum》独立出版项目邀请DBN合作,到今年 DBN 策划的歌德学院灰盒子展览,这些机缘让我们的构想得以逐步成为现实。在此期间,DBN 在解殖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同时也得以在巴黎与柏林进行学术访问,将学习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基础。


自“洪堡”时代以来,殖民遗产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周围的文化构建。无论是显现于博物馆展览中的“存在物”,还是隐藏于博物馆储藏室中的历史遗物,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 得益于歌德学院东亚几所办公室联合组织的访问活动,我从柏林的博物馆、当代艺术机构和文化机构的解殖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这些历史遗产在德国文化生产中的深远影响。从洪堡论坛的辩论空间,到Treptow博物馆对1896年德国殖民博览会的回应,再到Dekoloniale Festival在柏林及其与殖民历史紧密相关城区展开的活动,这些实践不仅展示了全球文化解殖转向的紧迫性,也揭示了文化工作者在积极参与未来建构时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现实。有关柏林的访问经历,我计划在一篇单独的文章中作出详细回应。

解殖艺术节2024,walking tour,2024年11月16日,萨摩亚街


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798茶馆”项目框架下,DBN即将举办的“DBN-序曲”线上活动将 聚焦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拓殖期间的历史、地理与殖民遗产,特别是广州湾(今湛江)及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区域的存在物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希望借此信函阐明我为何被这片位于大陆南端的土地所吸引,以及与此次活动的三位嘉宾——小说家索耳、历史学者曹寅,以及艺术家与研究者yietnu小组——的创作和研究交集。

在进入艺术领域之前,我曾多次乘坐从广州到海口的火车,火车会停靠在徐闻港,并将乘客转移到渡轮上,渡轮行驶数小时后才能到达海口。第一次产生探访湛江的冲动,是在参观雷琼海口火山地质公园时,顺手拿到的一张地图激发了我的兴趣。作为中国雷州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这片火山口位于北部湾最南端,地理位置连接着琼州海峡北面的雷州半岛。


2022年初,我在参与广东时代美术馆“运动中的泛策展”之“岛屿再造时”项目时结识了小说家索耳。随后,我对他基于家乡湛江的地理、文化与历史背景展开的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索耳的作品中,历史地理不仅是叙事背景的构成元素,更是书写主体性的方式之一。他通过小说《伐木之夜》《非亲非故》等作品,把湛江从边缘化的岭南区域转化为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叙述主体,并通过细腻的描写方式,将庶民的日常生活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结合。此外, 索耳的研究延展至印度支那,探讨殖民权力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日常生活,揭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 在他的写作中,基础设施不仅是殖民权力的物质化表现,还是庶民生命经验的见证者。


索耳著,《非亲非故》,中信出版集团,2023,图片由索耳惠允


同年,我策划的“港口与影像:口岸的回响”项目重点探讨通商口岸作为近代中国条约体系下的产物,在中国近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中的作用,及其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构、航运和铁路扩张、民族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恰逢历史学者曹寅的新书《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出版,书中深入剖析了西方基础设施与亚洲日常技术相遇的复杂性,展示了亚洲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主体性。 曹寅的研究揭示了西方基础设施在殖民地的双重角色:既是殖民权力部署的工具,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社会结构,还通过“技术政治”深刻嵌入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同时,它们通过在地化的实践重新定义、改造并再利用,展现了亚洲社会在殖民语境下的独特现代化路径。

曹寅著,《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024年夏天,我得知杭州Imaginary Z空间展览《巨人的竹蜻蜓》信息,这是yietnu小组哈努与张依基于湛江三年调研的混合媒介创作。 通过研究湛江电力系统与半殖民历史的地理遗产,展览探索了能源基础设施与生态影响之间的关系。 以风力涡轮机为创作核心,作品将其重新诠释为“巨人的竹蜻蜓”,结合神话、技术与历史,探讨殖民知识体系如何影响自然环境与非人类存在物的管理模式。在装置、影像和文本构建的叙事中,两位艺术家关注能源基础设施对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并通过将风力发电与人类和非人类交互方式结合,尝试构建新的生态艺术创作与理论模型。《巨人的竹蜻蜓》兼具在地性与全球化视角,并试图将殖民遗产与当前技术部署联系在一起,为我正在研究的解殖艺术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览《巨人的竹蜻蜓》,无机碳汇, 2024,图片由yietnu惠允

展览《巨人的竹蜻蜓》,巨人的竹蜻蜓,2024,影像截图,图片由yietnu惠允


为更直观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田野,2024年月初,我与艺术家程新皓一同前往湛江进行田野考察。在赤坎老城区,我们识别出为数不多的法国殖民遗留下来的电线杆,并在赤坎区博物馆中看到1907年马赛殖民博览会的明信片。 这些历史遗迹记录了法国在广州湾的建设雄心,展现了殖民权力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塑造未来愿景。 通过阅读佛朗索瓦·莫拉军士的日志,我了解到,1901年时人们可乘船在尼维角、赤坎、海头与霞山之间穿梭,而今天,从赤坎到霞山的码头已被填埋,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令人感慨的是,南三岛上的许多地标与百年前法国殖民者所见的风景相似。这些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场景深刻展示了殖民遗产的在地性及其延续性。


湛江市赤坎老城法国人修建的电线杆,2024年10月

湛江市南三岛上的牡蛎堆,2024年10月


上述文字简要阐释了我与三位嘉宾的创作与研究的交汇,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我的田野工作中转化为具身经验,进而为解殖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为你提供此次线上讨论活动的语境参考,同时也期待你能参与在2025年1月18日举办的讨论。如果你对信中提及的内容有更多的思考,期待在你的回信中进一步交流。


祝安好,

何伊宁,DBN



活动信息


DBN 序曲 - 联动 Vol.1

从荔枝园到风电站:

广州湾与法属印度支那的殖民遗产与基建叙事


时间: 2025年1月18日 ,19:00-21:00

嘉宾: 曹寅、索耳、yietnu

主持: 蔡昕媛

语言: 中文

参与方式:

#腾讯会议:482-789-382



关注微信视频号观看直播




以yietnu的艺术实践为锚点,三位嘉宾将沿着三条彼此纠缠的线索向读者和听众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实践经验、写作与研究:


线索1:广州湾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遗产

线索2:亚洲的帝国基建、日常技术与殖民性

线索3:解殖实践的多元方法与美学


我们期待通过来自不同领域的视角碰撞,在东方与西方、落后与先进、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等二元宏大叙事的阴影下,揭示不同在地社会中普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日常生活与基础设施技术的交织。基础设施作为工具还是塑造现实本身的动力?“全球在地化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何体现了不同维度的殖民性?如何在线性进步的霸权叙事下进行与大众对话的去殖民实践?为了创造性地回应以上这些问题,DBN邀请了艺术家、写作者、研究者、策展人进行一场即兴的、集体的线上表演讲座,从不同的出发点共同编织出一张崭新的、不断生长的认知之网。





嘉宾和主持人介绍


曹寅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全球史、南亚东南亚研究、近现代印度史。目前主要关注19-20世纪全球热带地区的人员技术流动、基础设施、多物种生态链、殖民主义与民族国家建设。出版专著 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1945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 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Brill, 2018)等。论文见于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 Modern Asian Studies 等期刊。


索耳 ,写作者。从事过出版、媒体和策展工作,现居广州。出版有长篇小说《伐木之夜》(2020)、中短篇小说集《非亲非故》(2023)。曾获伏笔计划首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泼先生奖、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等。


yietnu 是现居在巴黎的艺术家&研究员二人组。yietnu的实践被定义为一种多学科写作,旨在通过碎片小说来发展可能的世界和另类叙事,并使用多种转化和挪用的手势配置新的知识空间。yietnu目前以组合的形式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分别于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和巴黎第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们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从装置、3D建模影像、置景到摄影、雕塑、自出版。yietnu曾在杭州Imaginary Z、法国蒙特勒伊Maison Populaire、巴黎Bétonsalon艺术研究中心和安纳西Théâtre de l'Échange等地参展。


蔡昕媛 ,生活工作在荷兰与武汉,毕业于莱顿大学全球与比较哲学专业及艺术史专业。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后作为策展助理参与多个当代摄影与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同时工作于艺术驻留与替代性空间激发研究所(IFP)。2023年,她参与发起了Decolonial Being Network(DBN),致力于揭示当下的“存在(物)”与“殖民性(coloniality)”之间的深刻关联,以共同想象一个去殖民的未来图景。她其他的策展兴趣包括: 1) 玩(Play)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存在方式,将我们从理性、专断与奴役中解放出来; 2) 如何突破跨文化艺术实践的翻译桎梏。





推荐阅读


Yin Cao, “The Malacca Dilemma of the Raj: The Indian Uprising of 1857, the Second Opium War, and a British Proposal of the Kra Passage,”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Volume 34, Issue 4 , October 2024 , pp. 821 - 83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