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创团·牧青野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最近意识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人生三层境界”,放在养育中也同样适用。
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初为父母,容易照着书本或经验养孩子,认为所见即正确。
第二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有了一定的经验,被养育中的辛苦消耗了几年后,开始对很多曾信奉的育儿观点产生怀疑,甚至直接摈弃。
第三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等修行得(被娃和生活折磨得)差不多了,对于很多观点,又会有新的思考。
会逐渐发现,不是之前学到的育儿观点不对,而是自己没有用对。
于是开始回归养育的初心,所行所为不再奔着两个极端走。
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育儿是场修行,最终修的,是以松弛之态,游刃有余地把握好养育的度。
讲究好了分寸,养育的火候才能恰到好处……
别太尊重孩子
让爱的姿态太低
先分享个我最近的烦心事。
儿子放假10多天了,我们母子俩也完美经历了从相亲相爱到相看两生厌的阶段。
早在刚放假那会,作为一个给自己立好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懂教育、绝不瞎插手干涉”人设的好妈妈,我把这个假期的自主权彻底放手交给了儿子。
结果儿子反手给我甩了一张网上下载的“假期计划表”。
我这边正感慨自己儿子终于长大懂事了,结果仔细一瞅,这8点半之前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其余时间全部都要用来玩手机。
我长长地深呼吸了几次,才压住窜上来的火:
“你这个计划表不太对吧……”
“妈,你不是说了会尊重我的决定吗?”
“可你也不能……”
“好好好,我就知道你不会同意。我刚才是和你开玩笑的。我的新计划是每天留出一个小时写作业,剩下的时间好好放松下。”
“全部用来放松?”
“妈,你说好了尊重我,给我自主权的,这怎么还说话不算话!”
“那……好吧……”
看看,我这纯粹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瞎给自己立了“无条件尊重孩子”的人设,结果等孩子试探清晰了我的底线后,就开始在我暴躁的边缘无限蹦跶。
生了一肚子气后反思,这样的错误其实我已经犯过很多次了:
上学时,儿子晚上回家,经常说先玩20分钟再写作业,我觉得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所以选择信任他。
结果每次他玩了一个小时还不愿意回家,最后被我骂了一顿,才不情不愿地回家,然后左手摔笔,右手摔本子地胡乱写完作业。
还有之前给他报兴趣班,明明是他自己想上的,我尊重了他的选择。结果他学了不到一个月,就想打退堂鼓。
我依然抱着尊重他的想法,和他确认不想去上后,还是给他退了班。
可如今看来,
这些我以为的尊重,在他眼里却成了偷懒和任性的借口。
儿子不是一开始就任性、懒惰、不遵守规则的,而是在我的看似尊重,实则没有规则和底线的放纵中,一点点“养”出这些毛病的。
尊重本身没有错,但错在没有原则和底线。
而且
过度的尊重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和逃避。
用无条件满足的方式对孩子溺爱;用甩手不管的方式逃避和孩子的冲突。
所以说,真正的尊重,是要满足这两点:
1、尊重要克制
尊重要适可而止,一旦孩子越过了底线,就要及时制止和拒绝。
2、尊重要有原则
所有的尊重,都是建立在原则和底线之上。
我们真正尊重的,是孩子的独特性和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而非借着尊重的名义对孩子放任不管。
别太共情孩子
让爱的情绪过满
再聊个我这几天遇到的事。
前段时间给孩子们排练节目,为了考虑到整体节目效果,所以孩子们的站队有前有后。
结果半夜收到了一位妈妈的微信:
您好老师,我是圆圆的妈妈。有件事我想要和您沟通下。
圆圆这次排到了后排,回来后我发现她很不开心,我心里特别难过。
我真的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的委屈,希望老师能理解一个当妈的为了自己孩子好的心情。
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照顾下孩子的情绪,把她放在中间位置,这样孩子能开心一点。
当时看到她的微信,我其实是比较懵的。
因为作为老师,所有的演出站位都会考虑很多因素。
而且我觉得孩子们处理情绪的能力,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弱。
所以刚开始看到这个家长的微信时,我觉得这位妈妈把孩子的情绪说得太严重了。
但回过神后,也能理解她。
因为
这位妈妈之所以会反应过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过度共情”。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般为:
1、初为人母,容易对孩子“太过上心”;
2、高共情人格,对身为弱者的孩子容易引发同情;
3、孩子的“遭遇”,触发了父母内心过往的“创伤”(这个创伤可能是隐性的)。
《家庭的觉醒》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亲子关系最容易触发我们的真实感受。”
过度共情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我们在教养中的不理智行为。
是父母以自我的角度闯进了孩子的空间,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过度共情,会放大孩子的情绪,放大父母的愧疚。
会让孩子原本正常的经历,变成一个在他经历中过不去的坎。
而且对于父母而言,越是没有边界的爱,越容易激发自己的掌控欲和责任感。
长此以往,父母也将不堪所累,从而引发情绪崩溃,而这些情绪,最终又会反噬到孩子身上。
博主@CC爸妈说,父母共情孩子本没有问题,但也需适度。
只有父母保持一定的钝感力,孩子才能有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
深表认同。
过度共情,是替孩子遮上了一把“保护伞”,但孩子长大后的风雨,终究还是要自己面对。
如果护不了孩子的一生,那就帮他养出未来能独抗风雨的能力。
人生在世,谁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完成。
为人父母,可以理解孩子,同情孩子,但不能用过度共情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
别太在意孩子
让爱的关注太多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说,一个爸爸带着16岁的男孩来找她做辅导。
聊的过程中,男孩向咨询师吐槽,说自己的父亲总是对他大声责骂。
他说自己在父亲的眼中,似乎就是一个错误容器,什么事都做不对。
最初,他听从父亲的建议加入了一支球队,可父亲一直挑剔他在球队中的位置。
后来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了另一支球队,可父亲又开始嫌弃他的技术不够好。
而且在平时,父亲不仅对他的运动能力总是挑剔,连他的学习也总能挑出不少的问题。
要么抱怨他学习不好,要么就怪他态度不端正。
似乎无论他怎样做,都无法让父亲满意。
而当这位父亲听到儿子对他的控诉后,居然觉得特别诧异。
他完全不敢相信,这居然是儿子的真实感受。
他甚至当场对着心理咨询师发誓,说这世界上没有人比他爱儿子。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对儿子提出这么多要求,其实只是因为太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他完全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一片好心,竟然成为了儿子的苦恼根源。
父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爱,孩子却觉得父母的行为绝对不是出于爱。
你看,这就是亲子关系中矛盾的根源所在。
父母的动机是一切都为了孩子,把所有的在意、在乎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可在孩子眼中,他接收到的可能是来自父母的控制、指责、挑剔、抱怨,甚至道德绑架。
就像这位心理咨询师所总结的:父母的出发点和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