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叶子脾气有点大。
起因是要去夏令营了,四十多天,她从来没离开家这么久过。
从理智上,她是接受这一次离家的,但是情感上她不想离别,我们也舍不得,也都能理解,所以大家都对她小心翼翼的,尽量不聊这件事。
直到有一天,我们出去散步,我无意中说:“那边要是下雨,得给你准备雨衣啊。”
叶子立刻就火了:“和你们在一起真没劲,你们时不时就把话题扯这个上面!”
我也气了,扭头就一个人走了,留下他们三个在后面慢慢走。
回家之后我俩谁都没理谁,各做各的事,到了第二天还没消气,都有点别扭。
吃饭的时候,小蘑菇说了点什么,叶子又火了,对妹妹的态度很不好。
我忍不住就对她说:“你怎么对妹妹这个态度!”
她说:“我怎么了,我对小蘑菇的态度怎么了,我怎么只要和她一说话,你们就掺和!”
我一听这话,也爆发了,昨天的气还没消,今天又来一通。
我就说:“你到底是怎么了?不管怎么样,你也是和小蘑菇一样长大的,蘑菇经历的你也经历过,我在你身上花了十二年的心血,虽然也做错了一些事,但我还是你的亲妈,我在你身上做了那么多事,包括这次夏令营,而且你也很喜欢,是我们一起做的决定,为什么你到现在还不能接受这件事!”
很明显,我说话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而且有点祥林嫂上身,比如开始痛诉当年半夜两点起夜给她喂奶,以及到现在为了能让她去夏令营过得开心做的种种准备。
老公在一旁有点坐不住了。
他很了解女儿,也知道女儿在分离这件事上很敏感,最近这些日子他小心翼翼呵护着,就是不想女儿有半点不开心。
所以我一开始说小叶子对小蘑菇的态度的时候,他有些不舒服。但是当我说到自己这些年为了养育孩子经历的辛苦之后,他不说话了。
因为他发现,我要说的压根不是叶子如何如何不懂事,也不是叶子对蘑菇的态度如何如何。
我说的,不过就是:我很委屈。
我们夫妻很多年,很少吵架,也很少会说自己的辛苦,自然也不会沟通很多情绪的东西。
在我哭诉自己的育儿革命家史的时候,他实际上是看到了我心里的一些地方。那些一直想让别人看到,却没有被看到的地方。于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我哭得很伤心,小蘑菇也跟着哭。
叶子也哭:
“我怎么不知道啊,我怎么不知道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啊,我心里都知道,我很感谢你们,我做错了什么,我给你们道歉!”
她低着头,好像要给我认罪一样,我也是难过得不行。
然后她说了一句话,让我瞬间惊醒了。
她哭着说:“我也没有办法啊!我离开这儿,还有几天的时间了,我想开开心心地过去,不想总把话题扯到离别这件事上,我不理解你们,你们也不理解我啊。因为是我要离开啊!是我,不是你们,是我要离开我熟悉的环境,我的朋友,还有你们,我舍不得啊!”
我忽然意识到,那些矛盾、怨恨、冲突,其实不就是因为:
“我不理解你们,你们也不理解我嘛。”
我们每天在和对方说话,但是对方到底想要说什么,我们不一定听到了。
听觉是我们认知别人的一个媒介。
我们听到的是对方嘴巴里传达来的讯息,但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对方的却是讯息背后的她的内在世界。
就好像买瓜的时候,敲一敲西瓜,我们不是为了听敲西瓜的声音,而是为了听西瓜熟了没有。
我们听音乐,不是为了听声音,而是为了跟随音乐进入到它的内在世界。
真正让我们有所收获的,是那个内在世界,而不是表面的声音。
但是当我们困在自己的情绪里的时候,哪里还会有精神去关照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啊,我们之后抓住对方随便说的一个词,就当作武器还击回去。
就好像我处于自己的情绪之中的时候,虽然知道叶子无法面对分离,但是我不知道她无法面对的是「分离」里的「什么」。
那时候老听一句话,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撞折了腰。
其实就是妈妈和女儿,各自陷入自己的情绪里不可自拔,听不到对方,看不到对方,同时也听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各自就觉得自己倍儿委屈。
越委屈越陷入情绪,越陷入情绪就越什么都看不清。
其实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提醒自己,情绪来到的时候,不要急,要慢下来,要慢下来看看自己。先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去听听对方的内在的声音。
所以当我真正听到她的对于离别的内在感受时,一瞬间,我所有的不满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一家人又坐到了一起。
这个时候爸爸开始说话了。
“你们俩哭完了是吧,该我说了吧。你们看,夏令营这件事是一件特别好的事,而且这件事是咱们一起同意的。自然是要离开一阵子,但是它并不能掩盖去夏令营这件事本身很好啊。你们俩,都把分离这件事当成一件这么悲伤的事,一件难以逾越的事,是不是有些不太成熟啊?”
我和叶子都点头,我俩其实都困在了自己的情绪里,然后就把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给抛之脑后了。
爸爸把气氛慢慢带到一个平稳的状态里,我和叶子也平复了。后来我们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晚上我们一家四口睡在一个屋里。
爸爸睡地上,我们仨睡床上。
分离总是要经历的,但是这一晚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开心。
叶子去了一个月,她很喜欢那个夏令营,随即也喜欢上了主办夏令营的学校,权衡了一些得失之后,我们决定转学。
转学,就意味着她要去外地了。
暑假的时候,女儿写笔记,我看到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想家,想家......”,密密麻麻的几页纸。看到她见到1个月没有见到爸爸后一下子扑到了爸爸怀里大哭的样子,看到她写给我的信里面满篇的“反思”和“忏悔”,我们也意识到和女儿之间的感情,早已经浓到化不开,一丝一丝缠绕在一起。
夏令营回来之后好几天,我闷闷的,叶子也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就是心里发酸,一想到叶子要离开我身边,眼睛鼻子就先酸了。
我记得当初我第一次离开家,是进入到县城里面的高中读书,突然间意识到无法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亲近了。
后来我去了长春上大学,考上大学,是梦想实现了啊,那时候就一心想着能够远走高飞,我居然从没有考虑过我的父母的心情的变化。
到了大学,一年只能回来两次,才意识到远离父母的真正含义。
于是写信,诉苦,没想到很快收到哥哥写来的一封信,告诫我不要那样袒露那样的心情,因为我妈妈好几天晚上不能入睡。
虽然收到了这样一封信,我依然不理解父母的感受,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想念情绪里,只是不再通过信件流露出来而已了。
很多年之后,我成了母亲,叶子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
想念的感受就好像决堤的洪水,席卷而来,我想我的爸爸和妈妈了。
我离开家这么多年,他们的那些思念和不舍,该有多么浓厚呢?
读《目送》,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回身,看向我的父母,他们也站在那里,冲着我的背影在挥手,渐行渐远。
我意识到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分离。可这种分离,绝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分离。
这个分离,就象太阳西下的时候,人和自己的影子越来越长一样,但是终归不是真正的分离。
拉长的是情感的线条,是一种诗意,是长河之水,永远不曾分离。
分离,是一种爱的延长,分离了,空间加大,也开始有了珍惜的空间。
以前,在一起,还经常因为鸡毛蒜皮吵吵闹闹,而现在,却觉得,这些吵闹是那么的珍贵。
孩子们越长越高,超过了我们的肩膀,我们再也无法替他们挡风避雨了。但我们还是他们的家,一个能让他们去到远方之后,还能安顿自己内心的地方。
家,不就是分开又合上,离开又归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