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捡书博士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每晚9点,翻一本书,想一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密码只告诉你一个,你记好啊 ·  11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始终不能有姓名? ·  11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不是老婆厉害,是我的头厉害 ·  3 天前  
一条漫画  ·  老公给闺蜜花了好多钱,我怎么才能要回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捡书博士

武汉疫情爆发20天:看一个孩子有多优秀,就看他如何“宅”在家里

捡书博士  · 公众号  ·  · 2020-02-11 20:45

正文

作者 | 夏天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结束 骄傲的少年  - by 南征北战NZBZ



01


刚走进2020,新冠病毒就如火燎原,为了抗“疫”,全国启动一级防护,为了自保,我们不得不“宅”在家里过年。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焦心的春节,也是最平淡,最无聊的春节。


昨晚,孩子在家大发脾气。


他已经“宅”在家十来天了,没有课外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


用他的话说,就是百无聊赖,干什么都没劲儿,吃什么都没味,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拱着一团火,无处发泄。


我和孩子爸,看着孩子焦躁的样子,懂他,但也失望。


英国知名畅销书作家理察·田普勒(Richard Templar)曾在他的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的孩子吗? ……


如果让他们到些美丽恬静的地方,例如: 山际、海滨、乡野间度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


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这种状态,不正是儿子的真实写照吗?


不禁反思。


我们致力于培养孩子很多的好习惯,却忘了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很多人会把独处认为是孤僻的象征,但是心理学家认为:


积极的独处不仅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


叔本华也在《独处的艺术》中反复告诉我们: 独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成长。


善于独处的孩子,不会在无聊中失去目标,他们会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突破自己的极限,在孤独中成功突围。


因此,想要看出一个孩子有多优秀,就要看他如何处理一个人的时光。


善于独处,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02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简而言之,就是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听起来,好像太过于偏激,但其实不无道理。


1. 善于独处的孩子更专注。



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拿到了普利兹克奖。


这是第一次落在中国人手里的国际建筑奖项,它的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


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


小时候我因为孤独,所以爱上了画画,对建筑有了一种懵懂概念。


毕业后因为喜欢独处,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很多设计灵感都源于那个时期。”


独处,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佳时刻。


喜欢独处的孩子,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节奏,他们专注一事,不乱于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 善于独处的孩子更自律,更懂时间管理。


当儿子为自己的空闲、孤独不知所措的时候,闺蜜的儿子却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满满当当。


闺蜜说,她儿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


短短的十几天,他不但完成了寒假作业,还主动预习了下学期的课程。


他还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观影计划,并且坚持写读后感,观后感。


闺蜜刷剧刷的生无可恋,他儿子反而在自己的天地里怡然自得。


小小年纪,就能不被自己的身体欲望和惰性所控制,实属难得。


独处,是孩子自律水平的试金石。


缺乏独处能力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


俞敏洪说: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和效率。


3. 善于独处的孩子,更有智慧。


曾经有100位科学家通过实践发现:如果能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沉淀下来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哥哥经营一家淘宝店铺,他曾经经历了三次重大危机,但都化险为夷,我就问哥哥:你是怎么让公司转危为安的?


哥哥笑着说: 自己单独呆会儿。


只有在独处时,哥哥才能将脑海中的乱麻一个个梳理清晰,就像拆毛线一样,一条条捋顺,深思自查,最终捕捉到最有用的灵感,处理当下的危机。


这是一种平静的智慧,因为独处思考之后得到的处理方式,胜过一切冲动选择。




03


如何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人生,就是一段需要我们持续不断,迫使自己掌握各种技能的旅程。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呢?


1.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给足孩子安全感。


独处能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童年时期“好的独处体验”。


比如,当妈妈和孩子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务时,妈妈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得到满足,就会在心里构建一个“好妈妈”的形象。


如果这种体验不断地被重复,渐渐地,孩子就会把“好妈妈”的形象扎根在心里。


即使有一天,没有外界或他人的陪伴、安抚或肯定的时候,这份“安全感”的存在,也会让孩子在精神和情感上自给自足。


相反,如果孩子常常遭遇情感忽视,需求总是得不到回应,孩子在独处时,就无法安抚自己的内心。


他们很容易空虚、惶恐、孤独,始终需要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在孩子独处时,不要一刀切地不管不顾,给予孩子适当的回应和互动,让孩子拥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内心,这是孩子学习独处的前提。


2. 为孩子创造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何洁曾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自家请的阿姨有一个“独创育儿法”。


比如,孩子在那边玩玩具,阿姨跟在后面,不停地读唐诗、寓言、故事什么的。


阿姨觉得,这样孩子不仅玩了,还能顺便吸收一下别的内容。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心理,害怕孩子荒废光阴,害怕孩子无聊,害怕孩子“作妖”。


于是,费劲心力地帮孩子安排学习计划,学习内容,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


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永远处于热闹之中,就很容易被繁华和热闹带着跑。


父母总是不断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永远学不会专注。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不被打扰监督的环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点点适应独处的时间,学会享受独处,就拥有了独处的能力。


3. 当孩子独处时,请别打扰。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孩子是需要独处时间的,当孩子学习独处时,孩子就是自己时间、空间的主人。


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探索,而不是在大人的帮助和指导下玩耍。


4. 支持孩子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