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出版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HTV第一时间  ·  18℃!安徽马上升温! ·  8 小时前  
安徽司法  ·  安徽网络辟谣平台2025年1月辟谣榜发布 ·  10 小时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小伙杨文龙,摘金! ·  2 天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小伙杨文龙,摘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出版

70岁写出《情人》,她是超级文学偶像,也是“失败”的电影导演

中信出版  · 公众号  ·  · 2024-07-03 16:46

正文


今年是 杜拉斯诞辰110周年。


杜拉斯一生 共创作出50多部小说、剧本。 其中,她 最负盛名的作品《情人》, 写于她70岁时,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十五岁法国少女和二十七岁中国富少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颇具自传色彩:杜拉斯年少时生活在西贡等地,她在这片热带土地上确实邂逅过一位中国情人。


这部轰动文坛的小说,在改编为电影《情人》后,同样轰动影界。


然而,杜拉斯,这位爱情故事的拥有者, 却对电影的改编并不满意。 在电影拍摄时,杜拉斯时刻在和导演 雅克·阿诺相爱相杀, 她甚至 天天都在批评拍摄脚本是“垃圾”。

杜拉斯的许多作品都曾被改编为电影,随着时间流逝,杜拉斯公开表达对这些影片的不满:

“我之所以产生了拍电影的念头,是 因为那些根据我的小说拍成的电影,简直让我无法忍受 。”

杜拉斯要自己做电影。

于是,在写作生涯中杜拉斯中途有10年的停歇,不再写书。1965年之后,她 转身 专注于另一件事——拍电影


十年间,杜拉斯拍了十九部电影,其中四部是短片。

她尝试了所有的调子 :传统叙事型的,颂歌式的,实验电影,创造性的纪录片,哲学对话式的,喜剧电影,甚至还拍过没有画面的电影,只有声音、文本和黑色,黑色。

显然,杜拉斯的电影是小众的,总有人试图评判作为一个电影人的杜拉斯是“成功”还是“失败”的。

然而,杜拉斯总会给出一个“杜拉斯式”的回答: “失败就等于选择的自由。”

在她的戏剧被评论炮轰,在观众看她的电影《大西洋人》后说想要“掐死电影人玛格丽特·杜拉斯”时,杜拉斯说: “我很偏激,但这使我快乐,应该偏激”。


杜拉斯,不仅是文学史上的超级偶像, 也是一位出色但被低估才华的导演。


杜拉斯在片场


中信出版最近的 新书《迷途:杜拉斯谈电影》 首次汇集了杜拉斯以《印度之歌》为代表的 14部电影手记、访谈录及3篇随笔 。此前, 这些文稿和访谈录难以获取,也从未发表和出版。


《迷途:杜拉斯谈电影》

点击书封,一键下单

《迷途:杜拉斯谈电影》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法] 弗朗索瓦·博维耶/[法] 塞尔日·玛热尔 编

袁筱一/袁丝雨 译

中信大方×雅众文化 2024年5月


——您为什么要拍电影?

——我喜欢电影,很喜欢。


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绝望但炽热的语言,展现了在电影拍摄的当时当刻,对世界、电影和写作的艺术思考。



“我没有大众观众”


作为法国电影“左岸派”代表,杜拉斯将“反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左岸派”特点是将有逻辑性的线性叙事打破,转变为了错综复杂的心理时间— —这注定了杜拉斯的电影不可能成为大众、商业的电影。


杜拉斯的 《印度之歌》 是其作为导演最为声名显赫的一部。这一部明显受到阿伦·雷乃和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响,是一部阴森甚至有些激进的影片,完美体现了她对电影传统的颠覆。


影片以梦幻般的镜头展开,同时, 还有杜拉斯对电影声音的颠覆 ——在她的电影中, 对白被配乐取代 ,演员们在对话时只是互相凝视 ,或者辅以大量的旁白。消失的声音成为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它同时存在于过去和现在时态中,衍生一种孤独。


《印度之歌》剧照


《大西洋人》中, 更是大胆地用了大量的黑色镜头,杜拉斯认为影片中的黑色是“倾听之所” ,这确实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也会)让不少观众震惊,“直到电影结束,人们依然坐在位子上”。


杜拉斯希望自己的电影被更多人接受,但是她依然也很清楚自己的观众定位:


我没有大众观众。 大众是一种社会组织,甚至是一种阶级组织,他们是在被美化的和虚假的情境下被培养出来的群体,例如工人、学生和读者。谁是好人?谁会死?谁会杀人?谁会去爱?它是否有一个好的结局?诸如此类。但是对电影真正的观点,超越这些次要情节的观点,会晚一些才产生。而对我来说,这段时间才是真正重要的。


当我在拍摄一部电影时,我会陷入一种激情带来的精神危机中,我并不考虑观众。 在电影剪辑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但那时我并没有将观众视作某种阶级现象,我将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


《大西洋人》剧照



客观记录与文学呓语


《迷途:杜拉斯谈电影》中收有杜拉斯的拍摄手记和访谈。在此之前,这些手记散落在各个档案馆和基金会资料中,难以搜集和获取。


这些文章,大部分是杜拉斯在拍摄电影时的想法,这些本应该是客观冷静的记录内容,在她的笔下, 出乎意料地展现为一些梦幻般的呓语 。她几乎用尽所有可以表达的途径和体裁, 以相当具有文学性的方式记录下来 ,用一些细细碎碎的语言呈现当时的心理:


一切,凝固。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凝固了。

布景化为石头。一切停滞在动作的瞬间。

庞贝。

你在空间里、剧院里失去的东西,将在混乱中追回,将在成堆的杂物中、在嘈杂的声音中萦回。《印度之歌》正诞生于这种混杂。

仿佛没有陈设布景。仿佛一切都未经策划。

没有界线。

自人群中行动,自满溢中行动。


这些像散文又像诗的语言,只是出现在她的戏剧布景笔记当中,她将一些冰冷的记录性文字切碎、打乱,又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韵律组合起来。


如果那时流行MBTI,杜拉斯大概率是ISFP, 热情、容易共情,极富想象力 ,并能将她的内心以令人赞叹的方式呈现出来。她常常有一些新奇的句式,“大使馆是一艘进了水的船”“我们相信,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甚至电影名字“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这些陌生化的排列,让人感觉身体某处的破裂,再一次对杜拉斯而感喟。


在文字中,常常能感受到杜拉斯语言的爆发力,她那样绝望、痛苦而撕裂的爱。是的,她仿佛不能爱就会死,像一位战士,常常寻找勇气,寻找战场,只有疯狂地攫取爱才能活下去。


(插播一条:杜拉斯是白羊座。)


杜拉斯肖像照



杜拉斯与电影


作为写作者,杜拉斯认为电影:“它永远无法取代文本。然而它仍然试图去替代文本。唯有文本才是图像的无限载体,电影对此心知肚明。”


她也说过:“ 我拍电影是为了消磨时间。 如果我有魄力什么事也不干,那么我就会不干任何事。正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无所事事,我才选择拍电影。这就是唯一的原因。以上是我对我的事业所能做出的最真实的评价。”


可别认为杜拉斯是高屋建瓴, 她常常也为现实的电影投资而感到发愁


“那时的巴黎热得可怕,八月份,那是八月份。 我为了钱的事格外发愁 。即使在工作中,也依旧忧心此事:该怎么挨过这个冬天,靠什么过活?我恨那些不给我钱的人。 从1969年开始,我就在无偿拍电影,没有一分钱报酬 。我马上就会谈起这部电影,请别不耐烦,且让我倾吐我的窘迫,倒尽这些无谓的苦水。我恨金钱。”


杜拉斯讨厌别人改编她的电影,对这些改编作品,她往往都不满意 。有人问她,是否有对她的作品改编留下了好的回忆,她答:《广岛之恋》,阿伦·雷乃非常好。杜拉斯如此挑剔、毒舌,但对雷乃和与其合作的电影是例外,那是她相当愉快的回忆。


由于杜拉斯所导演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由自己的作品改编,有记者问她,是否会改编经典作品,杜拉斯答,“对于经典作品,我们可以试着做实验电影,但不能做成商业电影。我最恐怖的记忆之一就是《危险的关系》的电影。放映完之后,我简直想吐。”杜拉斯就是如此,聪明、偏执、毒舌。


杜拉斯一如既往的热情,也体现在电影拍摄中,她被迫一次次与电影分别,被迫一次次割舍:


在《印度之歌》的拍摄后,我感觉自己要死了。我不知道自己那时染上了什么病。我不知道工作结束之后发生了什么,那种黑暗中的崩溃。我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恐慌。 我想这是因为被迫与电影分离,不是吗?就像被迫与恋人、与爱情分离一样


我无法从《毁灭,她说。》中走出来。我以为拍完电影我能走出来,可我发现我没能做到。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几乎什么也没写,而且也读不了书。


她对电影有着恋物般的情感。有人问杜拉斯,为什么要拍电影? 杜拉斯简单而热烈地回答——我喜欢电影,很喜欢。 她在《卡车》手记里夹带私货地写道:“她所注视着的世界令我目眩神迷——那是电影。”


杜拉斯在片场


今年是杜拉斯诞辰110周年。11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看到她的电影时,还是会感到震撼。


1995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杜拉斯写下:“我想一切都结束了。我的生命结束了。我什么都不是了。我已变得面目全非。我正在崩溃。快来吧。我不再有一张嘴,不再有一张脸。”


她一生有爱,有写作,有电影 ,她是电影界最精明、最安静的激进分子之一,那些战后法国最创新、最感性、最大胆的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