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在世纪明德论坛上的讲话)
第三种能力,叫做社会能力。现在我们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也认为自己得到一切都理所当然。这种情况导致孩子的社会能力缺乏。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状态,又使社会能力受到很大的破坏。本来在一个社会中,互帮互学,互相支持,互相保护,是社会能力的核心概念。可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谁不讲道理,谁得到的东西最多的怪象。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氛围,只要你足够不要脸,不讲道理,你就一定不会吃亏。中国闹的人很多,病人打医生的、去酒店想提前无偿入住的、乘客抢夺司机方向盘的,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神州大地到处上演。
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有意无意在培养一种让孩子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精神,所谓北大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种状态下,怎么可能培养出来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学生呢,怎么可能培养出来无私奉献、为社会进步做出努力的学生呢。一个又一个只为自己考虑的人,高铁霸座男、霸座女、打医生的女生,居然都是大学毕业生。
所谓社会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面对社会的平等公平心态,其次是和他人进行平等交流、互相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在一个群体中的团队合作能力。现在学校是如何衡量学生的?衡量的是你追我赶,第一名光荣,下一名耻辱。我们有多少老师从心里认可,名次不重要,团结合作才重要,互相之间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在困难时互帮互学,努力一起过好美好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成绩是不重要的?
现实中,大部分老师的态度是,你为什么考最后一名,你看看第一名,你好意思吗?家长也是这样的口气,让孩子无处藏身。所以孩子要是碰上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我回想我高考补习班的老师就特别好。我们全班都是高考落考生,到高考前三个月,前面十个同学考上大学估计没有问题了。老师就跟我们说,你们只有几个人考上大学,哪怕考到北京大学也不算厉害,厉害的是你们全班都能上大学。最优秀的同学,要一个帮一个,全班前十名的同学,帮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中间二十个不用管,后边十名往上赶,中间就会拼命,谁掉到最后十名,谁就属于被帮扶的对象。结果我们几乎满堂红考上了大学。这个班到今天都很团结,我们每年回去,都会去拜访这位老师。老头子每次都高兴的不得了。
如果我做个自我分析,在我的能力模型中,最成功的就是社会能力。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平等,公平,坦诚,不盛气凌人;第二是谦虚,谦卑,礼让;第三是对朋友和同事全心帮助,全心扶持。这些能力有些是从小父母教的,有些是后来自己领悟到的。拥有社会能力,可以让一个孩子在世界上通行无阻。没有任何人愿意给自私自利的人让道,给占便宜的人让道,给盛气凌人的人让道。我们孩子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就是社会能力教育。社会能力教育包含了一系列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做事的品德教育,这方面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第四个能力是知识能力,知识构建能力的教育。我们现在的知识构建能力,就是完成教学大纲,高考考高分就行了。我们教的地理、历史、政治、哲学知识,过时不过时,不在老师的思考范围。数理化知识,过时不过时,也不在思考的范围。计算机科学已经流行了20年,中小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和编程课的学校寥寥无几。美国小学80%的孩子,学计算机编程已经学到中等水平了。
中国学校教育的知识架构不仅落后,要命的是教的知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在找标准答案,连一篇语文课文,分析《荷塘月色》,孩子都必须按照规定的套路来。如果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描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拿到零分。河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不就是让人欣赏月光下河塘的静和美吗?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和体会是可以不一样的,甚至是可以相反的,为什么要寻找一个标准答案呢?这样做是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情感能力,还是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和情感能力呢?老师会说,如果不这样做,高考就会得零分,这样的判断标准,是不可能培养出情感和思想丰富的孩子的。
中国的知识构建能力仅限于教科书。除了教科书,别的书学生最好别读,读了浪费时间,对分数增加没有好处,你读它干什么。我们的中小学生12年读了多少课外书籍?我发现中小学生很少喜欢读书的。如果碰到喜欢读书的,一定是父母摆脱了中小学要考高分的思维,或者遇到了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多少老师有能力给学生介绍思想性书籍的,尤其是那些能打开学生心智、给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那种书。我们也没有多少老师关注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变化,并及时介绍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孩子们不落后于时代。
所以,我们的所谓知识构建能力,就变成对教科书死记硬背,一直到高中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很多中国高中生到国外大学后,突然发现一个礼拜要读五本书,当场脸都吓白了,因为在中国高中三年,都没读过五本书,每本书都这么厚。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第一年到国外去读大学,压力都特别大,成绩好的不多。但中国孩子其实很聪明,到第二年就习惯了,思维能力迅速得到提升。我们教学生历史,基本上都是几几年成吉思汗到了什么地方,又几几年建立了蒙古帝国,又几几年被朱元璋打败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没有纵向的深入思考,也没有横向的历史脉络,显得非常单薄,所以孩子们是没有办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我挺幸运的,去了北大。北大的80年代,刚好是中国思想最解放的十年。在这个环境下,我彻底变了一个人,终于懂得了思考能力的重要性,精神能力的重要性,社会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知识构建能力的重要性。尽管由于我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到今天在学问上依然东拉西扯,但至少我明白了自己和下一代孩子努力的方向。今天我把四大能力跟大家稍微做一个交流,尽管说的很浅薄,但希望大家从中能够得到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推
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