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微信,想象力正在变得枯竭,「微信指数」推出的那一刻,我无比确信这一点。
昨晚,「微信派」从「抗韩大捷」的热点中杀出一条血路,发布了一篇《官方揭秘I微信里面谁更红?微信指数告诉你》。于是,经过测算,连「信息噪音」都不懂的「小明」发现自己的微信指数是410578,远远高于「fenng」的2700,兴奋的他把老婆和狗都摇醒了。
有人连夜开发了小工具,有人彻夜思考怎么从中赚到红利,有人吃完海底捞身上味还没散就开始解读,有人因为指数低过隔壁老王而辗转反侧,被老婆一脚踹到床底,灰头土脸。
以前大家只是比车比房,晒娃秀爱,现在一条新的鄙视链诞生了。说好的「不绑架用户」,现在却源源不断的提供套路。微信「用完即走」的嫖客初心已经变成了「用完再蹭蹭,蹭完再研究研究怎么蹭兴奋度更高」的老司机心机。
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是「张小龙式」的产品,这不是拾「百度指数」牙慧吗?有啥创新可言?可是「张小龙式」的产品,譬如「小程序」,又不温不火。
怎么讲?两难了,结论比较尴尬了:现在,微信生态里不管有没有「张小龙烙印」的产品都只是「普通产品」,而不是一个「现象级产品」了。
稳如张小龙,洁癖如张小龙,克制如张小龙,怎么会把这种半成品端出来供微信狗们午夜流连呢?指数比对没有,热词榜没有,地域分布,对不起,这个也没有。完全达不到微信官方宣称的「告诉你微信里面谁更红」,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新榜」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告诉我们谁更红,尽管我他妈一点也不想知道。
有人说了,你得有点耐心,得允许人家的产品不断迭代、改进。凭啥啊?养儿子呢啊?你是家长吗?我们不该对一个产品有过高的包容度,而应该是:我要的现在就要,我要就要最好的。
而且,我们的「包容」在微信官方的标准下很容易无处安放,搁哪都不合适。譬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目前看已经很好用了,但捂在内测阶段快一年了,搞得很多够不到资格的公号运营者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之所以没有全量发布,据说是张小龙还不是太满意。你看,完成度90%的「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不放出来,完成度1%的胚胎型「微信指数」却早产了,你们的「包容」进退失据啊。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一副「微信更新易兴奋体质」。「小程序支持长按二维码了」,喜大普奔啊;「公众号留言可以置顶了」,谢谢微信爸爸啊;「微信历史消息页面改版了」,微信就是想的周到啊……
卧槽,这不是他们应该做而且早该做的吗?怎么可能对这种既定动作,完全符合人类最基本想象的变动感到兴奋呢?试想这要是「百度」呢?恐怕就是另一种腔调了:马勒戈壁的,你可算来了,孩子死了来奶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微信指数」发布后,很多文章谈的是它对营销、公关的影响,毕竟事关「营销狗」、「公关狗」以后的KPI,而以他们的机灵劲,必然会求仁得仁,求火就火。「小圈层」讨论的东西,三分钟热度,加之入口又深,使用极其不便,我仿佛又看到了「小程序」那种冷宫森森的境遇。
「指数型」工具并不是新鲜玩意,它从来就没有引领过营销,反而是投入新的成本后,让营销变得更脏。「新浪热榜」是可以刷的,「百度指数」花钱就能搞定,「淘宝指数」停摆了,「微信指数」没理由逃过这种宿命。
想象力贫瘠的微信只能时不时抛出这些小玩意逗闷子了,它一方面希望用户用完即走,一方面把用户在平台的活跃度以指数的形式呈现,对「谁更红」这种事暗中观察、乐此不疲;它最初宣称自己不是营销工具,现在却试图提供最好的工具帮你营销。
而我们更想要的公众号认证、公众号主体变更、公众号内文章搜索、社群搭建、付费阅读等等这些切身相关的功能,却长期欠奉,这让人分不清微信到底是「克制」还是「技穷」。
前腾讯CTO,现腾讯执法长老张志东先生曾经敲打过微信:「年轻的总监们,更喜欢长时间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而对于这些短周期、技术含量不高的民间的痛点,总监们会被各种任务、各种原因而延误很久很久。」
说的真他妈好。可惜,最近两年,微信既没有「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又让「枉顾民间痛点」的事一再发生,像极了一个补锅匠。
你还可以看:
吴恩达的三件事和Airbnb的烂名字
历史卡顿中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