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句话出现在《无量寿经》结尾的地方。
每部经都有流通文。所谓流通文,一般都是讲这部经有怎样的功德,如果受持,有怎样的好处。有句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娑婆世界,小人多,君子少,大部人都是趋利的,所谓“无利不起早”,见到利益就有动力了。
所以,
流通文一般都是讲诵持这部经的利益
。
《无量寿经》也不例外,到了结尾,佛就把这部经付嘱给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是未来佛,这就代表净土法门要在未来永远传承、流通下去。
所以,流通文不会付嘱给阿难,
一定会付嘱给弥勒菩萨
。
怎么付嘱的呢?
佛就讲到利益,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我们看直译:
释迦牟尼佛告谕弥勒菩萨:“如果有人闻信这句能令众生解脱轮回、往生成佛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知道称念者必定往生净土而欢喜踊跃,一心称念,弥勒啊,你要知道,此人得到了往生成佛的大利,则是圆满具足了无上功德(一声佛号已经具足成佛所需的一切功德)。”
这跟《无量寿经》前面的“
惠以真实之利
”是呼应的。
一个是“大利”,一个是“无上”。跟“大利”相对的是“小利”。如果跟这里的“大利”比起来,登地菩萨的果位都是小利,成阿罗汉更不算什么,更不要说在世间发财、工作顺利,这些在佛法修持当中通通不叫“利”,说不定还让我们沉溺于世间的五欲。
所以,
“大利”是指成佛
,成佛才是“大利”。
“
无上功德
”,其余都是有上功德。即使是八地菩萨,上面还有九地、十地,都有上。只有成佛才是无上正等正觉。
佛讲的是真实的话,但我们凡夫只对眼前可见的事、抓得着的事比较上心,对往生、成佛、脱轮回、了生死就觉得很飘渺:这就是凡夫,凡夫就是愚钝,垢障覆深。
如果把目标设定为了生脱死、成佛,说实在的,没有任何东西能绊住你,因为你在更高的航线上。就像鸟在空中飞,它就不会考虑过河、过坎这些问题,因为它在天上飞。
虽然《无量寿经》讲“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但这种无上功德大利,有时候反而难以触动我们凡夫。
弘法难,尤其弘净土更难
,让人厌离娑婆、建立出世的观念太难了。娑婆世界对大部分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好玩,在这个世界还没玩够。
就像《法华经》里的“火宅喻”,房子已经着火了,到处都是大火,房梁马上就要砸下来了,几个小孩还里面玩蛐蛐,玩蚂蚁,玩螳螂,浑然不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觉得火在烧。父亲使劲喊“快出来,快出来!”他们就像没听到一样。
最后父亲说“我在外面给你们准备了三种车,羊车、鹿车、牛车”。因为小孩喜欢玩具,听说有车,马上就放下蛐蛐、蚂蚁、螳螂,开始往外跑。刚跑出去,房梁就砸下来了。结果,小孩出去一看,全都是大白牛车。
这就是很有名的“
三车喻
”。
娑婆世界的众生也一样,虽然佛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但我们都感觉不到怖畏在哪里
。
虽然今年有新冠疫情,死了很多人,南方又发洪水,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也就是灾难发生的时候心里触动一下,转头吃了一顿好吃的,就忘了,所以善导大师说“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
第十八愿成就文和《大经》流通文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
欢喜
”。在第十八愿里叫“至心信乐”,“乐”就是欢喜;在《大经》流通文里叫“欢喜踊跃”,这都是表明欢喜。
为什么都有欢喜?这说明什么?
说明学佛要越学越欢喜
,而不是越学越难受,晚上睡不着觉,那就错了,就不是佛教。
也说明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的
,让我们欢喜的,让我们感到松绑,感到自在、安详,一定是这样的。
以净土宗来讲,如果越学越觉得内心忐忑不安,甚至悲痛欲绝,看不到希望,那绝对有问题,只不过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经文里都说到欢喜,结果我们念佛反而不欢喜,那不就说明学得有问题吗?就不相应,状态跟经文不吻合。
欢喜从哪里来?
其实很简单,就是八个字:
就因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已经即得不退转,已经平生业成,已经必定往生,所以才欢喜得起来。虽然我们生生世世造了很多罪业,但是我们居然已经获得了六道永隔、决定往生的身份,已经决定成佛了,能不欢喜吗?
所以,通过欢喜也能反证平生业成这件事,说明念佛人平时就应该有一种“
作得生想
”的心态,这是念佛人的基本心态,要作得生想。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念佛应作得生想》,如果没有作得生想,对法义的理解就有偏差,就有问题。正因为是平生业成,即得往生,所以到处都有欢喜。
我们念佛了,别人问“你决定往生吗?”“不行不行,我还差得远,再给我十年,我最多到极乐世界的边地,得在莲花苞里待十二大劫”,这样能欢喜吗?不可能。每天念佛十个小时、八个小时,还不能往生决定,能欢喜吗?
所以,
欢喜必然来自于决定往生,必然来自于佛的保证
,来自于我们已经进了保险箱,脱离了六道火宅。
经常有人问我“我周围的人念佛都那么欢喜,我怎么就欢喜不起来呢?我怎么还愁眉苦脸呢?”
我说“你得好好自省一下,到底相不相信有地狱?到底相不相信极乐世界是那么美好?是否真心想去?其实,最根本的还要看你是否恐惧地狱,
如果你真的恐惧地狱,则念佛得到欢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所谓“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们的安心、欢喜都是从恐惧来的,如果拿掉前面的“恐惧”,就不会有“大安”。
如果对六道轮回完全没有感觉,对地狱的苦也没有丝毫感受,甚至觉得“人死如灯灭,活着就要好好享受”,这样念佛,哪来的欢喜?“念佛念得口干舌躁,又不给我发工资,我哪来的欢喜?”这就是道基的问题。
念佛没有欢喜,说明道基不够,修道的根机还不够。换句话说,还不是那个胚子。
其实,《无量寿经》里讲到的修行很多,它不像《阿弥陀经》只讲念佛一件事,它也讲出家、行作沙门,甚至世福、戒福等,讲了很多修行方法。包括法藏比丘的修行方法,也提到很多。甚至像第十九愿,还讲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二十愿讲“植诸德本”,都说了很多。
但是,在流通文里,流通文就是下结论的地方,这里提到的修行方法有几种?只提到一种,就是“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
只有称名
。前面所有的修行都不再列举了,唯独列举念佛一件事,
说明念佛是正定业
,可见念佛的重要性。
善导大师说:
其他善行跟念佛没办法比较,完全不能相比。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