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今年全国人大的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今天带队调研佛山河长制做法。调研组先后视察了佛山水道南海段和禅城丰收涌。这几条河涌近年通过实行河长制,成为治水的示范点。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区,西江、北江分流的各水道贯穿其中,市内大大小小河涌有3206条,总长4500多公里。自2008年起,佛山在汾江河流域试点实施涌长责任制,成为全国较早探索“河长制”的城市之一。
禅城丰收涌曾是城中村中的臭水沟,整治后建设起一河两案景观,近年吸引众多双创产业进驻布局。
佛山水道南海段,目前河涌水质从过去的黑臭劣五类,恢复到五类水甚至是四类水标准。
今年5月,佛山还建立起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市、区、镇、村四级河长协同共治的责任体系。其中,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1276人:市委书记鲁毅担任佛山市总河长,市长朱伟任副总河长;各区、镇街也均设总河长、副总河长。目标是到2020年底,基本形成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河湖水生态环境和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这个月初,市领导鲁毅、朱伟、郭文海、杨朝晖等,相继对河长制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市委书记鲁毅还现场点名各区、各单位立下“军令状”,定期巡查负责的河段,坚决保护好佛山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
水的问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区域的发展观。作为全国最早探索“河长制”的城市之一,佛山经过近10年探索基本建立河长制行政责任体系,让河涌整治模式由单位向责任人转变,由“九龙治水”向“协同治水”转变。
“河长”并非挂名的“虚职”,佛山专门建立考核和奖励问责机制,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种制度设计激发了基层治水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竞赛局面。
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进,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的佛山,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