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梦想是“拍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看见钟立风在朋友圈推荐这个视频,马上去B站看了。全5集,每集40分钟,看着张景从0到1地完成这部“伟大的纪录片”,震撼又敬佩。
这个年头,卖掉北京的房子去拍纪录片,已是难得的孤注一掷的情怀;而能在纪录片中完整呈现自己的无助和业余,记录自己在拍摄过程中学习、成长的过程,则是一种干净的坦诚。
——今日编辑阿庚
2014年5月,出生于湖南山村的
张景
卖掉在北京的房子,带着机器和两个门外汉兄弟出发,抱着
“拍摄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的天真想法上路。此前他从未正儿八经做过纪录片,而他的哥们
喻攀
,出发前一个星期前才学会了录音。
经历了126天的拍摄,拍了100多项传统手艺,回去后,他们又花了26个月时间剪辑,光改稿子就近50遍,后期配音10多遍,才有了今天的
《寻找手艺》
。
片子出来后,却是另一场艰辛旅途的开始,张景拿着片子去找电视台,
被近20家电视台拒绝,机缘巧合进入B站,才得以重见天日。目前这部纪录片将于5月8日正式登陆旅游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行者》栏目,且全程无删改。
《寻找手艺》封面
他们的拍摄过程充满着无组织、无逻辑、无事前调研的尴尬和窘迫。
第一个拍摄地点选在河北曲阳,这里的
石雕
非常有名,出产了不少毛主席像、观音像、石狮子等。工人们一锤一锤专心工作,可是要拍谁呢?正当张景犹豫怎么开始时,,工人们发现了扛着摄像机的他们,便一起围了过来看稀奇,很明显,
他们对摄像机的兴趣大于对纪录片的兴趣。
第一次拍摄以失败告终。
河北曲阳
第二个拍摄地点是山西柳林,这里的桑皮纸非常有名,但等张景他们到了现场才发现:
所有的桑皮纸作坊都已废弃。
带路的老人冯其林见他们来一趟不容易,拿出了他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也就是造纸的原料。
第二次拍摄仍然无疾而终。
冯其林老人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
直到第三天,他们才
在山西降县的横水镇
拍到具体的内容,在这里停留还是因为摄影师
小蒋
要在这里治疗鼻炎。
正在接受针灸的小蒋
但治疗完鼻炎,因为小蒋家里有事选择了退出,接下来的拍摄,就由两个门外汉来完成。就这样,他的另一个哥们
何思庚
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从司机到摄影师的神奇转变。
从司机变成摄影师的何思庚
第八天,他们停在甘肃景泰的龙湾村,拍摄当地人制作羊皮筏子。
这个拍摄点是渐入佳境的开始。
羊皮筏子曾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更便利的交通工具普及以后,羊皮筏子差点绝迹,现在,是旅游让羊皮筏子得以延续,也让制作羊皮筏子的手艺得以传承。
羊皮筏子
因为不懂纪录片的继承专合、也没有目的和重点,所以此次拍摄,依然没有有意识地去深挖当地的风土人情
,但好歹也算拍摄了羊皮筏子完整的制作过程,他们很满足。
就这样一路拍到了乌鲁木齐。在一家乐器店,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孩,娴熟地弹奏新疆特色乐器——
弹布尔
。
弹布尔
当地最会做
弹布尔
的艾尔肯·吐儿尔一共有286个徒弟,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有65岁了,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退休以后就来拜师,完全不拿报酬,只出于对音乐的热爱。
艾尔肯·吐儿尔在做琴
这次拍摄,依然只是简单地还原了弹布尔的制作过程,一个进步是,他们这次增加了一些人物故事和背景。
在喀什的傍晚,张景想拍一下喀什的全貌,没想到的是,不远处的屋顶上,一位大哥在向他们招手。原来他在招呼他们过去自己家屋顶上拍。
这位大哥叫伊拉木,
四年来,只要看见谁带摄像机,就会招呼他过来自己家的屋顶来拍喀什全貌,因为他的房子是这片区域里最高的。
喀什的黄昏
尽管拍摄了不少素材,但都是零零碎碎的,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纪录片。直到他们拍到
吐尔逊江·祖农
。
他是喀什为数不多的还在制作陶器的手艺人,目前,他的作坊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旅游抬高了陶器的价格,但他并不买账。他说,自己的碗,卖十块二十块太贵,卖得慢,他更愿意少赚点儿钱,卖三块四块,这样他能多做点。否则等他死了,留存在世间的、喀什特色的陶器就会很少。
游客们在挑选陶器
因为卖得多、卖得快而让陶器制作逐渐商业化,所以他需要手工制作的陶器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样一来,真正的手艺人就会越来越少,掌握这门技术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会消失在历史里。
吐尔逊江·祖农和他的窑
是啊,这是符合“纪录片主人公”性格和价值观的人。但我们不禁感到好笑:摄像机能捕捉到的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不少所谓匠人,是经过包装和演习,被强贴上“匠人”标签的。反而是真正持这样价值观的人,就是如此朴实。
吐尔逊江·祖农
找到感觉以后,接下来的拍摄就顺当多了。
他们向十多个人打听到了杭州的一家印蓝花布的作坊,见证一块白布从印花、裹上黄豆石灰面、缠上染布架、浸入靛蓝,并从绿色氧化成蓝色、刮去黄豆石灰面、成蓝花布的过程。
染上第一层靛蓝后,白布变绿,并迅速被氧化成蓝色
晾晒蓝花布
裁剪后的成品
再后来,他们找到了做油纸伞的老人坎温。
伞是中国发明的,所以现代的伞基本上也保持着油纸伞的结构和外观。几年前,这里还有4位老人在做油纸伞,如今,三位老人已经去世,80多岁的坎温老人是当地唯一一名在世的会做油纸伞的老人。
老人坎温做的油纸伞
《寻找手艺》登陆B站几天以来,许多后台留言希望购买坎温老人的油纸伞。张景他们辗转联系到坎温家人,却被告知:老人已经于今年2月份离世。
这意味着:从此,坎温老人所在区域再无油纸伞。
除了油纸伞,他们还拍摄了新疆专做
英吉沙小刀的的手艺人——
麦麦提日木
。
他们用镜头见证了英吉沙小刀的制作全过程。
从刀片制作,到用特殊的自制工具来装刀片,仔细地焊接刀柄尾部固定,再在细节处打磨,做细微调整。很难想象,就在这样尘雾弥漫的环境中,即将诞生的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手工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