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 MYTHERAPIST
我有一个独特的技能: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否是在跟父母打电话。
因为跟父母通话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和朋友聊得热火朝天,转身一接起爸妈的电话,立马变成冷漠脸:“嗯”“啊”“知道了”没事儿我挂了啊”,一句话蹦不出几个字。
我们可能也会有类似这样的体验:
对不熟的人,即使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会有礼貌地表示:“您说得很有道理”,却会直接怼好朋友:“你懂个毛线!”
其他人一个错误犯了N次,我们还能和言细语地第N+1次跟对方解释;男朋友忘记了自己爱用的护肤品牌,立马气到炸裂:“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
好像一对上自己亲近的人,我们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就减半了,尽管发完脾气心里也会愧疚,可下一次还是搂不住火儿。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类似的道理听了一万遍,为什么实践起来总是那么困难?
也许是因为,那些最坏的脾气,就应该留给最亲的人。
保持好脾气太累了,我想歇会儿
同事平时工作效率特高,微信有消息都是秒回,永远保持“好哒~”“没问题~”的态度。
但下班后,对着爸妈发的那一大串长达59秒的关心语音,心里却腾起浓重的烦躁和怒火:“唠叨什么啊!烦死了!”
是孝子就坚持60秒
同事也反省过为什么自己总是忍不住跟爸妈发火,她的感觉是:白天装了一整天的人,太累了。每天的好脾气和坏脾气是有份额限制的,今日份的好脾气都在工作中用完了,到家就装不下去了。
压抑或是伪装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甚至会导致我们对工作感到倦怠。假如人们能有机会在幕后表达或释放自己真正的情绪,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精力,以及减轻压力 (Grandey, Foo, Groth & Goodwin, 2012)。
在公开的场合,我们常常要花力气维持友善甚至热情的专业形象,即使是遇见了不讲理的客户、或是拖后腿的队友,也得“心里mmp,脸上笑嘻嘻”。
但对着最亲的家人,我们可以不用顾虑那么多,自由、甚至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这并不是故意对父母“怠慢”,只是更愿意卸下工作模式。
就像我们在工作场所穿得西装革履,一到家就想松开领带瘫倒在沙发上,好好松口气,我们也希望在亲近的家人面前,能够抛下对形象的顾虑,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喘息的机会。
我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解决情绪
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般的反应是赶快找解决方案,而不会去跟同事抱怨“这个任务好难啊,我做不出来,愁得发际线都后退了……”
更不会向老板哭诉“老板你骂了我之后,我哭了一晚上!”,他们也没有义务去处理你的情绪。
但是跟恋人在一起的时候,对方说了一句不好听的,我们都有可能感觉特别受伤,或是气得想要掀桌。
这是因为,和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更多的诉求是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沟通。而工作场所中,大家的第一目的是把活儿干好。
其实,无论是冷静地思考处理方案,还是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都是我们在积极地应对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把人们用于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分为两类:一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以消除焦虑,而另一类则集中于减轻体验到的情绪压力,根据目标的不同,形成了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 (Lazarus & Folkman, 2003)。
在亲密关系中,比起把事件梳理清楚,道理讲得通透,我们更希望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能得到对方的关怀和接纳。
所以,我们会冲亲人发的脾气并不是针对他们本身,或者要解决事件,而是更希望在情绪上得到理解。
对你发脾气,是因为知道你不会离开我
我有个同学,平时跟人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甚至可以说小心翼翼。有一次,我偶然听见她给男友打电话:“你怎么这么慢?!迟到了我揍你啊!”语气特别激烈,感觉完全不像她会说出来的话。
以为马上要吵架了吗?不,我灵敏的狗鼻子立马嗅出了:这是一碗愤怒口味伪装后的狗粮。
关系好的人,才敢如此无顾忌地对对方释放负性情绪,因为彼此感到安全。
有时候我们和父母发脾气也是一样的道理,正是因为相信,对他们发点小脾气,不会有什么无法挽回的后果。
但对外人发脾气,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承担未知的后果。就如我的同事所说:“我不跟亲人发脾气,难道要我在公司里、在大街上大吵大闹吗?”
凭什么对你越好的人,
却要承担你最糟糕的脾气?
这听起来很不公平吧。没错。但有人恰恰羡慕这种不公平。
我的朋友从小就是个乖孩子,从不敢跟父母发脾气。有一次我们出去玩时,我妈打来电话问用不用等我吃饭,没说几句我就像往常一样,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知道了,没事儿挂了啊!”
挂了电话之后,她对我说:“好幸福啊,真羡慕你能这么跟父母说话。在我家,我从来都不敢对父母有一点点不尊重的语气,更别说吵架了。”
我能够理解她对于“幸福家庭”的定义,在不安全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是不被允许发脾气的,尤其是小孩子。
而当一个家庭不允许任何负性情绪的存在时,它也不是个健康的环境。
所以,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是承担糟糕情绪的一方,也不用太过难过。其实当对方发脾气时,并不是真的对他们有什么不满,而是把你视为安全可靠的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要给“窝里横”洗白。
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想对亲友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也并不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
但我们也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火的理由。假如我们仗着对方的包容一味宣泄自己的负面情感,尽管对方可能不会因此离开你,但他也会受伤。
当我们说“我今天不开心,可能没办法跟你一起愉快地玩耍”,这是在一段安全的亲密关系中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要是我们大吼“我这么不开心了你怎么还来惹我?快给我滚!”,就变成了恃爱行凶。
所以,如果你上完课/下班后很累了,面对爸妈小心翼翼的关心语音,或是不合时宜的来电,也许可以试着脱去“愤怒”的外衣,向最亲的人,露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
参考文献
Grandey, A., Foo, S. C., Groth, M., & Goodwin, R. E. (2012). Free to be you and me: a climate of authenticity alleviates burnout from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7(1), 1.
Skinner, E. A., Edge, K., Altman, J., & Sherwood, H. (2003). Searching for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category systems for classifying ways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2),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