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应急管理  ·  一工厂凌晨突发爆炸,2死19伤! ·  昨天  
扬子晚报  ·  热搜爆了!具俊晔称放弃大S遗产 ·  昨天  
南都周刊  ·  复播被封禁!被质疑吃相难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让稿件充满细节 资深记者给你的6个提问技巧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2-27 10:11

正文


本文转载自网易新闻学院

(id: we_know_media

编辑:王茸


如果你的报道或文章怎么修改都像流水账,那很可能是采访环节出了问题,一次研讨会上,几位资深记者就“如何挖掘细节、使叙事复杂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如何提问才能让一个人敞开心扉?当采访对象不善言辞时,记者又要如何引导他们讲出全部细节?


资深媒体人Amanda Ripley前不久发表了一篇名为《让叙事复杂起来》的文章。她建议新闻从业者 向律师、调解人学习,因为这些人最擅长“终结无用叙事、看穿深层动机、引导倾诉欲”。


基于Amanda的观 点, 非营利组织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让24位记者和两名调解人一起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互相分享谈话技巧。


以下是 Amanda在《 让叙事复杂起来》中 提出的建议,以及参会记者分享的自身经验。




0 1
放大分歧


Amanda呼吁记者不要砍掉不符合叙事走向的细枝末节,反而应该强调它们,以发掘人性中的复杂。


这样提问:


关于这件事,有什么地方被理解得过于简单了吗?

你是否会有割裂感?

如果站在对方立场,有什么观点是你觉得有道理的?


《The Narwhal》记者Sharon J. Riley在报道加拿大西部亚伯达省的煤炭行业萧条现状时,就描写了失业矿工的多面人生。这些矿工都明白,人类减少碳排放的大势是不可逆的,但 Sharon并不想让这些矿工变成一个面目模糊的整体,所以她写了一位研究劳工法的人权热衷者的故事,同时他可能还是当地唯一一位严格素食的炼钢工人。



0 2
放宽视角


同时, 记者经常会把人物或事件的某一个侧面放大,但有时会一叶障目,忽视更大的视角。


关于放宽视角, Amanda举例说, 比如当多数媒体还在就边境墙问题辩论时,不如挖一挖过去两个世纪里,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处理边境问题的。放宽视角,你就会发现更多可调查的问题。


这样提问:


在这件事上,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意见分裂?

你为什么会相信这些信息?(你是怎么决定信这个,而不信那个的?)


《纽约时报》“Dot Earth”博客作家Andy Revkin早在新闻界强调“复杂叙事”之前,就已经懂得放宽视角了。


2009年,他在一篇探讨气候变暖危机的文章中,公布了自己和多位气候学专家的邮件,这些专家观点迥异甚至完全对立,而他只向专家们提了一个问题:这项研究的明确结论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在正常的极端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个小插曲而已。你是否认同这一结论?如果觉得错了,也请告诉我为什么。


0 3
更多倾听


Amanda提出了“循环练习法”——重复对方的话,再抛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受访者认同你的问题,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话被听进去了,接下来会更容易敞开心扉;如果不认同也没关系,人们通常都会再解释一遍,而且会更细致。


这样提问:


然后呢?

一提到这件事,你感觉如何?

你的(恐惧、不信任、自豪感等情绪)源自何处?

抱歉打断一下,你刚才的意思是XXX吗?

关于这件事,有什么是别人从来没问过你的吗?


《纽 约时报》播客节目《The Daily》的主持人Michael Barbaro就非常擅长为受访者营造倾诉的氛围。在讲述美国大法官Brett M. Kavanaugh被指控高中时性侵女同学的一集内容中,他采访到了受害者Caitlin Flanagan,提问中就包含很多“然后呢”、“接下来呢”、“你的感受是”、“你的意思是”。同时,他会在采访中适时停顿,留给受访者反应时间,并在采访过程中展示温和的同情心。


0 4
探索动机


采访对象讲出来的内容往往是“是什么”,而记者要弄清“为什么”,以便得到更具建设性的对话。


这样提问:


为什么会这么做?

为什么这件事件对你来说如此重要?

你认为哪些经历塑造了你现在的价值观?

面对不认同你的人,你最希望他们能在哪方面试着理解你?

你又是否想过理解对方?



0 5
反驳确认偏误


Amanda表示,如果记者想要反驳确认偏误(即:个人无论事实如何,会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必须要足够小心,因为人们对于不符合自身认知的观点,总是抱有敌意的。


这样提问:


很多人都说……(与受访者相反的观点),你怎么看?

外界对你的描述,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


俄勒冈州公共广播电台记者Allison Frost在报道波特兰流浪汉营地时,就意识到了这点。他们去采访流浪汉时,一开始都是问他们姓甚名谁、最近在做什么等拉近关系的问题。


当采访进行半个多小时后,Dave Miller就会提出问题:“网友有一种说法是,波特兰对流浪人口的政策太慷慨,可能会致使外地流浪者涌入,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愿意来呢?”结果他得到的答案完全没有敌意,受访者大多很有条理地反驳了他的问题。


0 6
关注对立面


面对有争议和立场分裂的话题, Amanda 建议记者主动邀请受访者,探讨对立面。


这样提问:


你认为和你对立的人会如何看你?

你认为对立方的诉求是什么?

关于对立方的立场,你已经了解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Thomas Edsall会写关于性别和性侵的话题,但他所关注的是如何给所谓“男子气概”下个定义,这个话题本身充满争议。他的采访不仅仅是请站在“男子气概”立场上的受访者下定义,还请他们想象如果自己是对立方又会如何下定义。



Ref:

https://thewholestory.solutionsjournalism.org/22-questions-that-complicate-the-narrative-47f2649efa0e (kewell译)



你能为我摘一颗星星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