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第三天,直男仍没有上树。
他从运城赶往北京,上了百度的台,兜头浇了李彦宏一瓶水。
运城名人不多,皆以「水」出名,古有司马光,今有占据热搜的「直男上树」。
本着朴素的同理心,我们大可以对遭此不测的李彦宏报以同情。
但考虑他又是一个大人物,一个有争议的大人物,同情心过于泛滥,难免圣母了。
我们的思考必须深入下去。
基于话语权的不对等,地位的悬殊,怀有诉求的弱势者用激烈的表达方式,吸引外界关注,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小布什被扔鞋,李明博被扔鸡蛋,任志强被扔鞋,铩羽而归的韩国队被扔鸡蛋……这样的名单上还有内贾德、辛格、布莱尔、穆巴拉克等名人政要。
「异议表达」背后,要么是言论所指的对象接收不到,要么是表达本身就是被禁止的。
那么,扔鞋、泼水、砸鸡蛋,就是诉求能快速被外界感知的捷径,是打破言论垄断的必由之路。
有时候,我们看国际足球大赛,也经常看到有裸女颠着胸前二两肉,呼啸般穿过球场。他们有的是行为艺术家,更多的是怀揣某种诉求(如女权)的表达者。
很多评论者说,如果「直男上树」当时泼的是硫酸呢?
那就不是「异议表达」了,而是「蓄意伤人」。
这样的联想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在「联想者」的思维里,恐怕就没有「异议表达」的选项,他们只会下意识的认为,一个人能上台泼水,那他就有可能泼硫酸。
可是「异议表达者」用「泼水」、「砸鸡蛋」的方式,本来就考量了这种行为不会给人带来肉体上的伤害,它只关乎羞辱的等级,与所吸引关注的程度。
他们依然是个表达者,而不是暴徒。
李彦宏在被泼水后,说了一句:What's your problem?这挺耐人寻味的。
一来,这样的「异议表达」多出现在西方世界的场景中,所以他用英文应对,大概是留学背景一下子让他找到了记忆中最适合的场景。
二来,中文确实不太好应对。卧槽?你丫疯了吧?傻逼吧?诸如此类,都不太体面。
上文说到,基于有双方对话不对等、诉求传递通道淤塞的可能性存在,我理解「直男上树」做如此「异议表达」的动机。
李彦宏作为公众人物,除了台上那般完美应对之外,可能还需倾听这类群体的声音,化解矛盾。这可能很委屈,但公众人物的宿命就在于此。
但,还有一种可能,「直男上树」只是一个玩了恶作剧,他的诉求全部指向自己,就是为了想红,想哗众取宠。
那他就是下作的,他并不是为了公众利益做激烈的「异议表达」,但我们实在无法给予同情与理解。
「泼水门」一出,很多朋友担心以后互联网企业开会要增强安保了。这种联想也真的够「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