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造型设计的大概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创作时是首先画出来吗?
梁婷婷:
先看剧本,看剧本查阅各种资料和历史。从这个资料里面,然后再看导演有什么要求,了解一下整个大方向和想法之后,再来考虑造型设计师自己的想法。
会,一定要画出来,画作是你设计的一个出发的点。但这并不是说你画了图以后你就照这个做了,我是最反感这样的。对我来说后面有无数次的反复创作和打磨,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会失去很多东西。
《三声》:造型设计和美术以及摄影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梁婷婷:
相互配合的关系。美术的在电影里面它更多呈现出来是一个面,一个画面。人物,在人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块状,或者这个画面的一部分。如果他是单个人物,或者一两个人物出现他就是点。所以人物造型和美术的关系就是点和面的搭配关系。
美术是什么颜色,决定了我在做人物造型是是什么样的。比如这个场景是冷色或暖色,那我就会想这个人物放在这个颜色里面,要处理成什么颜色比较好,什么质地比较好。
《三声》:有哪些造型设计或者美术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梁婷婷:
以前毕业没多久的时候我会去看各种造型,像最早的《花样年华》还有一些港片的时候我也都会去看,觉得这个旗袍做得好不一样。
当时我也关注像张叔平、叶锦添。但是,到我自己比较成熟后,我知道我自己想做的以及感兴趣的点以后,我就不怎么去关注他们了。
《三声》:内地人才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梁婷婷:
最开始的时候,国内的信息和国外是不太同步的,哪怕是跟香港也不同步,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和资源比我们多。
我们的这方面薄弱还和之前的生存环境有关。以前的剧组环境很差,无论是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还是说整个构架都很差。大家觉得这不是一个稳定的工作,还不如去找一个公司,至少能保证我自己有饭吃。
像国外的他们做这一行,细分每一个工作人员,即便不是大学毕业学艺术的,他也是从小受家人的熏陶,他审美的基础会比较高一些。
《三声》:你觉得内地的电影造型设计这几年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方向?
梁婷婷:
它终究一定会变成一个艺术的,哪怕是商品也是个艺术商品,就是它在一定的审美基础之上,而不是说一定是永远吃泡面,因为泡面早晚有一天会被吃烦,吃腻的,因为它是一个垃圾食品。
这个过程肯定是会有吃垃圾的阶段,但是它一定也会逐渐被更好的东西代替,这是一个必然。对于我而言,我只是慢慢的等,我觉得碰到好的电影,我就去做好它。
《三声》:你现在是一个团队在做吗,以后会公司运营吗?
梁婷婷:
我有一点纠结,因为我不想做成一个公司,接很多戏,搞得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了。但是,我又想要有一个精致的团队来一起做事。
我也看到很多的人,现在市场热,要赚钱的话也有很多钱可以赚。问题是,很早以前我也看清了这个,公司运营不是造型设计师的一个正确路子。
造型设计一定是艺术创作,很难被规模化地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