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三、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
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
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西气东输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
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
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
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五、河流开发
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
a:防洪、灌溉、养殖――农、林、渔等第一产业水平提高;
b:航运、旅游业――第三产业发展;
c:发电(火电、水电、核电)――发展炼铝、化学高耗能工业――形成工业走廊。
六、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七、荒漠化的防治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
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E、控制人口增长。
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