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方法论的局限性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2-26 10:04

正文

20多年前,我有意识地阅读创新理论方面的著作,从技术创新方法到研发管理方法,从具体工作方法到技术哲学。试图理解创新方法。阅读相关著作时,感觉这些理论和方法很好,不仅逻辑自洽还能让人眼前一亮。

但奇怪的是:这些方法往往不能解决我心中的困惑。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方法论几乎都是有局限性的。但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方法论都会追根溯源,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怎么会有局限性呢?

其实,方法论的本质是解决效率问题。对于创新工作,提高效率的本质办法是减少盲目的探索和瞎折腾。方法论研究之所以要 “追根溯源”,就是要扩大视野、把能够想到的问题尽量想到,避免功亏一篑。但是,如果问题考虑得非常全面,做事却没有重点的话,同样是低效率的!

所以,有针对性的方法论才会有高效率;把有针对性的方法用在不适合的地方就是局限性。 方法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是一体两面。 所以,好的方法论都是有针对性的、适合用在某类场景。 比如, TRIZ特别适合机械装置、生产工艺的发明;IPD适合大型科技团队的系统开发;精益适合工厂的持续改进。好的方法离开了适当的范围,就会出问题。有些方法,针对的是明确的问题;有些方法,针对的是问题的提出;有些方法,针对相对稳定的对象、有些方法,针对对变化的管理;有些方法针对的不确定性,在描述用户需求;有些方法针对的不确定性,在市场规模。

例如, IPD的优势在于大团队的高效协同。前提是问题的不确定性较少,而复杂度较高。如果把这套东西用在小团队的探索性研究上,肯定就不合适了。就像背着氧气袋和雪鎬这些攀登珠峰的工具,去爬上海100多米的佘山;工具就变成了累赘。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却要为这趟行程修一条路;修路的成本会大于走路的成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