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由排名前20的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国务院参事夏斌任主席,交行连平任理事长。论坛立足于全球视角,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向投资者传递市场最新研究信息,以求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研究的高端咨询智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这个引体向上动作标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程实:更持久释放消费潜力 需打破三方面约束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12 20:27

正文

作者:程实 系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首席对策》
2025年伊始,“两新”政策继续加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表示,2025年将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时,最高可享受500元折扣;购买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家电产品时,最高可享受2000元折扣;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时,最高可享受2万元折扣。 此外,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去年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布。具体来看,支持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 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
随着新一轮“两新”政策的实施,业内认为,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目前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30年后有望升至50%以上。由此看来,促消费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依旧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首发经济”未来如何促消费?如何理解释放消费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杠杆效应与挤入效应?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在这方面发力?“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增长效果明显,哪些品类将继续扩容?2025还有哪些消费主题更值得布局?消费是否能够进一步增长?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程实的主要观点:
“首发经济”能够发挥“鲶鱼效应” 顺势而为挖掘消费新潜能
“两新政策”适应正在发生的消费模式新变化
从“外炫”到“内娱” 供应端应更多满足消费的多元变化
不同地区以旧换新的侧重点不同
简化流程优化资金配置 制度优化也是促消费重要一环
政府支出长期可产生消费“挤入效应”
花钱要果断精细 长期效益会不断显现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直达微观经济部门
三方面打破约束 将更持久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筑基是大趋势 会创造消费市场新的蓝海

“首发经济”能够发挥“鲶鱼效应”

顺势而为挖掘消费新潜能


第一财经 :程总好,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看到2024年,“以旧换新”在促消费方面的效果都非常好。您和您的团队也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新提法,就是“首发经济”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促消费政策比较大的突破点,能否给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程实 :正如你所说,那么提振消费确实是当前的一个政策的重心,那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想政策在提振消费这一方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说要刻意的让老百姓去花钱去消费,而是说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去挖掘一些消费的新潜能。
那么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讨论的“首发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我觉得首发经济对于消费市场而言,能够从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侧发挥“鲶鱼效应”。
从消费端一侧来看,首发经济实际上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满足消费者对于原创性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这样一种新的服务、新的产品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首发经济它也能够激发生产者更多地去做一些创新,更多地去做一些个性化的、不一样的,或者说国货潮牌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对于整个消费市场,我相信会发挥一种供需刺激的这样一种鲶鱼效应。

“两新政策”适应正在发生的消费模式新变化

从“外炫”到“内娱” 供应端应更多满足消费的多元变化


第一财经 :您怎么来看2025年?您觉得哪些消费主题值得去布局?
程实 :我觉得以旧换新实际上对应的就是我们中国在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群体之后,我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生产和消费的一些品种、服务会有升级换代的这样一些客观需求。以旧换新,包括整个中央的“两新”政策,实际上都是适应了微观经济的这样一种潜在的需求,做出了一些引导性的政策,激励你们更多去做这些事情。
我最近做的一个研究就是在探讨中国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大的标题叫做“从外炫到内娱”。(消费者)不再追求一些炫耀性的消费,或者说盲目追求品牌或怎么样,更多的是追求实用性、品质,以及跟你个人的适配度,以及产生的内在愉悦感和效用的满足。这实际上在新一代的中等收入主力人群的这种消费观里体现会更加深刻。
所以说我觉得接下来消费市场的关键点就是如何通过我们消费政策的引导,通过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升级,提升自己的供应能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跟新时代相关的这样一种新的需求。

不同地区以旧换新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财经 :我们看到最近已经有地方政府开始有自主措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两新”范围进行一些更新,所以能不能这么理解,在2025年,是地方政府自主“两新”扩围的过程?
程实 :毫无疑问肯定会有因地制宜的一种差异性的政策。那么一二线城市跟三四线城市,之所以叫一二线和三四线,它肯定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它的平均的收入、家庭的消费习惯各个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所以说我相信“以旧换新”在不同的地区,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地区,还是会有一些差异性的重心的不同。

简化流程优化资金配置

制度优化也是促消费重要一环


第一财经 :除了范围扩容,还有哪些针对提高营商环境的促消费政策可以出台?比如各地适当降低参与商户门槛、加快代垫补贴资金拨付速度等等?
程实 :对,您提到这些都是制度的创新或者制度的优化。制度的优化毫无疑问对好的政策,把好事办好,实际上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制度优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做的:一个方面是简化流程,优化资金的配置,把钱花在效果更好的地方。因为前期已经有一些经验了,哪些地方可能会更适合这些政策,会做得更多一点,在资金的再分配上会有更多的一些倾斜;另一方面在门槛的降低,在整个申报流程审批流程上会更加进一步简化,这都是应有之意了。
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还要规范市场的行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之中,毕竟政府的钱都是非常宝贵的政策资源,所以说在花的过程之中要让它更加的高效,避免浪费,避免出现一些可能的违法行为。

政府支出长期可产生消费“挤入效应”


第一财经 :您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就是释放消费的一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到财政支出的杠杆效应和挤入效应,我们平常都说挤出效应,您特别提到挤入效应,能不能也给我们具体来解读一下?
程实 :杠杆效应的体现就是,它带来的结果会比它的投入要大很多,在新兴市场这一点非常的明确。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兴市场本身是一个成长性的市场,它有非常多的经济增长潜在的空间是可以去被挖掘的。
还有一个效应叫做挤入效应。当政府花钱,隔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它慢慢会对消费产生一些正向的刺激作用,这种挤入效应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增强的过程。而且确实我们发现是有的,这是事实。
为什么会有这种挤入的效应?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分析,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政府的支出一方面如果能够直达到微观经济部门,家庭部门和民营经济部门的话,实际上会对就业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一些提振作用,进而会给国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带来一些长期的动能。另外一方面,政府的支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的效应,它会带动市场的信心和预期的变化,进而会带来一连串的消费行为的变化。

花钱要果断精细 长期效益会不断显现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多直达微观经济部门


第一财经 :针对您说的这种挤入效应,宏观政策怎么有针对性推进?
程实 :一方面花钱还是要坚决,政府还是要敢于支出。我觉得我们实证研究还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是一个实证研究,所以它讲的是事实。既然是事实的话,这两种效应在长期中是存在的,所以政府特别是在当前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如果说能有进一步的果决的财政赤字的提升的话,实际上会有非常明显的长期的效应,所以说花钱要果断。第二点就是花钱要精细,就是说你要花到刀刃上,要能真正影响到微观经济部门,就是我提到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想,接下来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政策来说,如果说要进一步体现这两种效应,进一步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到实处;第二就是把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要直达微观经济部门;第三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要轰轰烈烈把它做出来,这对于整个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影响才能够进一步的体现。

三方面打破约束 将更持久释放消费潜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