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说现在是码字为生的人最好的时代,应该不会有疑问吧?
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咪蒙一年发了125篇广告,按照均价45万元来粗略计算,广告费高达5625万元。据说现在,报价已经去到了68万,想必咪蒙每完成一次广告推送,系统都会弹窗提示她:你已经击败了全国99.9999%的码字人。
我有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名不经传的科技自媒体,一年稳稳收入50万。
从收入的角度讲,这是码字人「最好的时代」,毫无疑问了吧。
二
当然,有纵比才更具说服力。李白这种古代文人就不提了,他浪迹扬州,随便搭救个落魄青年就花了三十万。这钱可不是写字赚来的,李白的父亲是盐铁商,家境殷实,他又先后娶了两任宰相的孙女,联姻变现,真真的上流人士。
视角得放到出版业兴起的民国,只有出版业兴起了,才有所谓独立撰稿人及记者等「职业文字工作者」身份的存在。
说到「独立撰稿人」那就首推鲁迅先生。余世存曾经做过研究:「鲁迅在参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间,共收入12万元左右,相当于今400多万人民币,即有着年均17万元人民币、月均9000元~20000元人民币的收入。如果用今天的购买力算,相当于1000多万人民币,即年均50万元。」
在余世存的计算中,鲁迅先生的年收入大约等同于如今的非知名科技自媒体。他要是知道这事,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收入已经可以保证鲁迅过上潇洒、富足的生活了。他逛琉璃厂,淘古玩字画,好下馆子摆酒席,住在四合院,有一堆女工、车夫伺候着。后期到了上海,住三层洋楼,经常坐出租车去看电影。而现今科技自媒体的年收入50万,在北上广的房价面前,秒的渣都不剩,别说雇女佣了,雇个助理都得思量思量。
三
用现代的话讲,鲁迅就是当时的「头部自媒体」。鲁迅先生独立自由,想喷谁喷谁,我想这份从容也有经济坐底的原因吧。李大钊就说过「物质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在民国作家中,经济上最为独立的「自由撰稿人」作家,就比拥有官方身份的作家更富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如鲁迅之于胡适、陈西滢、周作人等人。
现在不时有舆论批评部分自媒体用偏激的观点、夸张的标题取悦读者,实际上当关注度=钱的公式成立后,这种现象就很难避免。譬如民国有个文人叫张资平,他本着商业投机的目的,创作了大量的三角恋爱小说,热衷于肉欲的描写和官能的挑逗。沈从文曾犀利地批评张资平写作的投机性质及其低劣趣味带来的不良影响:「错综的恋爱,官能的挑逗,凑巧的遇合,这就是他文学的全部成就。」
但是人家很赚钱。张资平用稿费在上海真茹(现普陀区)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的精致别墅。鲁迅是瞧不起这种住在嘉兴的乡下人的,他评价张资平小说学的全部精华,就用了一个符号「△」。看起来,像坨经过塑形的大便。
四
新中国成立之后,「旧貌换新颜」,码字人的稿费又如何了呢?五十年代,王蒙的稿酬是千字18元,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者半个月的工资。钱春绮翻译《诗歌集》,拿到的稿费是 8000元。
「头部自媒体」依然很富足,但问题是:不敢用。稿费的大多数要用来交党费。譬如写出畅销小说《红岩》的罗广斌就以创作集体的名义,如此处理稿费:大部分交了党费,一部分资助烈士家属,所余部分由三人共同开支。
国学大师程千帆甚至按每月退还20元的标准,将稿费还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
通观一下,出版业兴起以来,字儿码的好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很有富余,但码字和码字背后的力量又不一样了。以前是出版驱动,现在是广告驱动,鲁迅是出版市场养活的,不是广告商直接养活的,强如鲁迅、鸡贼如张资平都没有需要服务的广告主,依然过得富足。羡慕之余,我还是发个广告吧:
现在内容创业风起云涌,码字似乎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但能挤进这个文字市场、观念市场的人还是少数,新榜也只是排了500强而已。那么没有码字赚钱能力的人怎么办呢?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时候怎么办呢?你应该需要一些别的财运,需要一个财富增值的机会,或许拍拍贷可以帮到你。看看下面的视频,你应该会有启发:
视频中的送财童子“钱袋君”来自拍拍贷,作为老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成立十年来稳健运营,是4000万用户的信赖之选。无论你是想利用闲散资金多赚点钱,还是想提前消费多一点资金充裕的自由,找拍拍贷,它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投资和借款方式。
正值拍拍贷十周年之际,他们派出钱袋君放大招了!除了送财运,千万壕礼任性送,新用户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注册领取专属你的1999元投资红包和30元免息红包大礼包,玩游戏更有机会赢得18888元现金大奖!
你还可以看:
浅析「老道消息」写作方法论
我担心咪蒙病了
少年,收了钱的广场舞大妈最好用啊!
孔令辉没那种命
尊贵的苹果用户请扫码激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