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文 | 我们的善良,到底去了哪里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21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小楼 的朗读音频

文 | 《读者》微信专栏作者Angela


01

前些天,一段1分钟的车祸视频,在各大网站和朋友圈刷屏。

视频中,一名年轻女子晚上走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汽车将其撞倒并逃离现场。

女子挣扎着想坐起来,又无力地躺下。直到第二辆车,从她身上碾过。

从被撞到二次碾压的1分钟内,10多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

行人中,有孩子、有老人,更多的是年轻力壮的路人。

他们看见了,却低头沉默,有人步履匆匆继续赶路,有人脚步迟疑,却什么都没有做,转身离开。

画面中,直到女子被第二次碾压后,才有一位黑衣男子站在了斑马线上,做出掏手机的动作,而视频也到此结束。

后来警方证实,这则真实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女子当场死亡。

车祸视频发出后,很多人感叹:最关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

有人评论,这个悲剧的二次碾压事件,是一次物理与人心的双重碾压。不仅碾压了被害者的身躯,更碾压了众人的良心。

我们的善良,到底去了哪里?



02

我小时候,一直跟奶奶在农村长大,直到初中,才随在城里工作的父母搬去了城市。

在农村的时候,我家常常会有一位亲戚,从北京长途跋涉,过来探望奶奶。

她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授,工作繁忙,但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不远千里,坐火车转汽车再走一段沙土路,来到我们那个偏远的小村落,并带上自己的儿女,登门拜访。

奶奶在她的口中,是“恩人表姑”。奶奶是那个曾经在饥荒年代,分给她一口饭吃的人。

这位表侄女自小就是孤儿,被奶奶的一位亲戚收养。饥荒年代,很多人家中生活艰难,人们都袋中无粮,多一口人就要多一口饭,她被无情地赶出了家门。

奶奶收留了她,不仅帮她度过饥荒,后来生活好转,还让她和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爸爸和姑姑们,一起上学。最后她很有出息,考上了高中,又考取了北京的大学,成为村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

后来,她在北京学业有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每年,她都会找时间回来探望奶奶,几十年风雨无阻,直至奶奶过世。

记得她曾经跟我说过很多次:“丫头,你很幸运,你的奶奶真的是一个大善人,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一定会受益终生。”


03

在我的印象中,称赞奶奶善良的人,不止她一个。

奶奶初嫁过来时,爷爷的父辈留下的家业很大,几乎大半个村子的田地都归他们所有。但爷爷是典型地主家的纨绔子弟,爱打牌爱游戏,不问家事,生活全靠奶奶打理。

奶奶不仅能干,还乐善好施,方圆几十里的农户,都喜欢跟她这位地主婆讨生活。

土改时期,根据田地、财产和名誉,要为农民们划出身成分。我们家作为当地最大的地主,却没被归类为地主,只划了富农身份,原因就在于名声。

据说当时村子里大半村民都写了联名信,证实这家地主,不仅不欺压村民,还为村民们做过很多好事。

奶奶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有人能统计清楚。但有一件事,可以证明一二。

奶奶在92岁高龄去世时,因为我们全家已经搬离村子多年,并没有特意通知村子里的人,葬礼也是在城里举行的。

但葬礼当天,却来了几十位没被邀请到的宾客。

他们大多都是村子里年逾花甲之人,有些人走路已经颤颤巍巍,有些已经头发掉光、口齿不清。他们都是在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后,拜托自己的儿女带上他们,来为奶奶送上最后一程。

还记得其中一位老人家,拉着我的手,泪眼婆娑:“你知道吗,丫头,你奶奶当年帮了我们多大的忙,我欠她的钱,欠得太多,欠她的情,就更还不完了······”

奶奶去世前两年,因为卧病在床,曾经吃了不少苦头,而邻居一户人家的老奶奶,虽然脾气出了名的坏,自私自利的名声在外,却是在睡梦中过世的,没有遭到任何病痛折磨。

我那时跟父亲抱怨:“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奶奶这么好的一个人,最后临走时,为什么要遭受这番折磨?”

父亲跟我说:“人的一生很长,几年的光景,代表不了人的一辈子。”

后来我才得知,那位老奶奶离世时,身边竟然没有一位亲人陪伴,死后的葬礼,也是在几位儿女的争吵中草草完成,场面甚是凄凉。


0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就像匆匆过雁,你的一生所为,就是最好的墓志铭,能不能被人记住,无关乎财富,无关乎权力,而在于你的言行。

三国时,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告诫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本应该像马克·吐温所说的,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盲人可感之,聋人可闻之。

它应该深存在你我心中,深刻在骨子里。我们的善意,本应该随时随地畅快表达。而我们自己,在接受别人善意的时候,也应该心怀信任,毫不犹豫。

但如今的现实,却是社会越进步,人情越冷漠;生活节奏越忙碌,人们的心情却越麻木。

善良,变成了需要呼吁提倡的品行,这是何等讽刺!

电影《熔炉》里有一句台词,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孔子说过,我们要以直报怨,其中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

面对不平和社会丑恶,很多人都会抱怨人情冷漠,但如果这种反省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没有人付诸行动,这样的抱怨就只是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人生来冷漠,更没有人,出生后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恶意。他渐渐变得冷漠,是因为身边发生的事情,让他的内心越来越坚硬;他的心中充满恶意,是因为他没有感受到足够多的善意。


05

作为父母,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善良天性,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良社会风气,给他们正确引导,教会他们分辨是非,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美好。

管仲在几千年前,就道出了善良的真谛:善人者,人亦善之。

那个被撞女孩的视频中,最初出现的路人,是一对母子。

孩子看到受害者躺在路上时,惊慌失措,紧紧地抱住了自己的妈妈,而妈妈也赶紧拽着孩子,离开了现场。

这是妈妈保护孩子的本能,只想展示给他美好的世界,不想让他看到现实的残酷和血腥。

然而,孩子已经在猝不及防中,亲见了这个世界的真实。

父母应该怎么做?

是欺骗孩子,为真实和残酷辩解,让他们继续生活在真空里?还是让他们学会害怕,学会自保,学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未来充满不安和怀疑?

欺诈、虚伪、冷漠、暴力,与善良、温暖、包容、互助并存,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生活才有黑有白,人生才有喜有忧。

如果因为害怕,只对孩子展示世态炎凉的一面,成年后的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然学会了用冷漠和虚伪处理问题。

而与冷漠相对,绝不是最好的答案。从小培养他们心存善意和信任,未来的世界,才会因他们的善良,和他们的勇敢而变得更美好。



作者: Angela,坐标澳洲悉尼,国内外传媒工作经验十年有余,原汁原味澳洲和海外生活实录,致力于提供女性成长、亲子育儿和旅游生活方面的原创与分享。个人微信公众号“Angela大世界小生活”(ID:Angela_big_world)。


主播: 小楼(又称小楼jolie),传媒公司主编。拥有独特让人内心安静的声音。微博@小楼jolie ,微信公众号:小楼jolie(id:xiaoloujolie)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微信公众号独家原创稿件,如需转载,务必注明: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作者Angela。白名单开放请联系“读者”微信后台。


片尾曲:陈奕迅-baby song

编辑:辛巴德



《读者》30年最棒的文章!点击图片,购买 《1000个故事:30年最美的风景》 品味读者创刊以来最经典作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程序猿  ·  值得关注的技术类微信
8 年前
CIRS医械合规动态  ·  2017年下,医疗器械展会汇总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