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在知识里的人就是一个计划的人,而生命是一个没有计划的流,生命是自由,你无法将它框住在一个小洞里,你无法划定它的范围,那就是为什么一个生活在知识里面的人会错过生命。
▍
过期的知识
有几个德国科学家,为了研究蜜蜂的采蜜行为,做了个实验。
在两块地上分别插上了黄色和蓝色两种塑料花。在黄色的塑料花上注入了花蜜,蓝色的没有。刚开始的时候,蜜蜂在这两块地的分布是均匀的。但很快,飞到蓝色塑料花上的蜜蜂,发现没有花蜜后,开始转向黄色塑料花的一边。黄色塑料花上的蜜蜂越来越多,到最后蓝色塑料花上再也没有蜜蜂了。
接下来几天,他们做了同样的实验。
直到
蜜蜂养成习惯
。
科学家们改变了花蜜的投放。他们开始在蓝色的塑料花而不是黄色的塑料花上涂抹花蜜。然而,已经养成习惯的蜜蜂,不约而同的扑向黄色的塑料花,尽管上面已经没有花蜜了。
接下来几天,都是如此。
大量的蜜蜂因为饥饿死去
。尽管,就在不远处,蓝色塑料花上涂满了花蜜。
所有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依赖知识生存,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把之前的经验应用于当下的场景和事物上。
然而,
经验从来不属于现在,它是属于过去的。
不要只用一种思维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否则就会陷入“手里拿一把锤子,看啥东西都像钉子”的思维陷阱。
▍
驯兽师,速来。
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在做决策,
其实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在做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商家预设的套路和程序做选择。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女员工集体下跪叩拜领导的视频。
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做
驯化
。
那些异常勇猛的狮子和老虎在马戏团会变成非常乖顺的演员,配合着驯兽师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狮子还是老虎,它们在
完成一个动作以后都会得到奖赏。久而久之,听从驯兽师的命令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人也一样。
在商业上,所有的广告行为都是为了占领用户的认知。
每天我们都会被那些聪明的『驯兽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感知。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在我们的大脑里潜伏了大量的隐秘的连接器。一旦进入那个场域,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像wifi一样,自动产生连接,引发消费行为。
无论是intel的噔噔噔噔;还是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是为了占领用户的认知。
一旦建立连接,很难轻易改变。
像“恒源祥,羊羊羊”这样的广告,虽然不是很高端,一旦重复上一千遍,用户很难会忘掉。
人类的大脑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喜欢简单,讨厌复杂
;优点太多,用户记不住。为了节省资源,在做决定时,喜好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进行处理,以求快速得出结论。
在学术上我们称它为:`
认知吝啬鬼
`。
什么叫品牌?
品牌就是商家在我们的大脑中设定的锚点。
一旦进入场域,就会自动建立连接。
锚点不宜太多,每个品类最多只能放两把椅子,天猫还是京东,携程还是去哪儿?可口还是百事,宝洁还是联华,奔驰还是宝马。
一旦一个品类被占领,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开辟一个新的品类。
什么叫内容为王?
请原谅我的直白,内容为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钱多人傻,驯兽师速来
。
▍
知识的边界
我们生活在自我认知的牢笼里。
或者像马戏团的猴子一样被驯化。
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重复又重复的做同样的事情。
时间被他人的安排占据;
每天的生活被各种新闻客户端,连续剧,朋友圈淹没。
除了公认的习俗和规律之外,大部分的知识来自于道听途说以及他人的案例。
或者像采集花蜜的蜜蜂一样,生活在自己以往的经验中不能自拔。
经验来自于归纳。
归纳只能得出概率性趋势,而不是必然性知识。
这倒不是说归纳法不好。
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方法。
但是它有两个局限性。
第一个局限来自于案例的范围。
范围越大,数量越多,归纳出来的知识的有效概率就越强。举个例子,我回到家,回到县城,发现到处都是联想的手机店。然后得出联想的市场占有率很大这样一个结论,很显然是不靠谱的。很有可能,你去的那个城市,恰恰是联想重点投放的城市。但是如果你去全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到处都能发现oppo的线下零售店。那么你得出oppo的市场占有率很大,这样一个结论的有效性就可靠的多。
为什么叫大数据?
范围越大数量越多,知识的有效概率就越强。
另一个局限来自于逻辑环境的有效性。
在同一个逻辑环境内的知识积累是有效的。
一旦逻辑环境发生改变,知识就失效了。
今天早些消息,诺基亚8将在9月14日上午,在香港开售。如果在十年前你问我,什么是最好的手机?我一定会告诉你诺基亚。即便在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优酷上寻找到各种虐待诺基亚的方法。抽筋扒皮,车压马踩,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