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为:
到 2025年,布局一批创新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创新药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推动一批高价值创新药加速多渠道配备使用,加快纳入医保和商保支付体系。支持一批优质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稳定资本市场医药投融资规模。
到 2027年,获批上市的首创新药(First-in-Class)超过10个,适合我国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创新药加快涌现。实现海外注册上市的创新药超过10个。
文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全面促进创新药全链条关键环节。
什么叫全链条?
1)创新链:
建立创新药重点研发目录;
重点点支持各种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各种新药技术。发展各种新型治疗药物以及具备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的创新药。
2)产业链:
审批备案信息一网通办,提高备案效率,加强国际多中心临床结果互认,缩短审评流程;
将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从60日缩短至40日,沟通交流会议等待时限缩短至30日内;
加快创新药使用,建立鼓励应用目录;重点地区医疗机构在应用目录发布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
加快挂网,提前受理,补充批件后10日完成;一次申报、全国通行。
3)资金链:
目录内品种不纳入费用考核指标,合理增加创新药使用规模;
首发价格允许创新药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目录内品种给予医保政策倾斜;
多元支付,支持商保;
丰富融资渠道,支持创新药企上市融资;
建设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4)人才链:
加强各种人才支持,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职称、晋升评价体系。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面临重重挑战,主要为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同质化现象严重等。
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近日发布《2023 年医药工业运行情况》,据统计,
2023 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
增加值约
1.3 万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同比-5.2%;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552.5 亿元,同比-4%;
实现利润 4127.2 亿元,同比-16.2%;
三项指标增速多年来首次均为负增长,且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 9.8、5.1 和 13.9 个百分点。
主要的负面因素有三点:
一是疫情防控相关产品销售锐减。2022年新冠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销量很大,新冠疫苗仍有部分销售,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2023 年上述产品销售非常有限,造成生物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等 2 个子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
二是医药出口下降明显。2023 年医药出口交货值同比-16.3%,低于营业收入增速,对行业增长的作用转为负面。在各子行业中,生物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等出口降幅最大。
三是大量医药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从国家集采到地方联盟集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范围持续扩大、种类增多,新进品种和续约品种都出现不同程度价格下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能过剩致使很多化学原料药价格下降明显,特别是维生素、抗生素以及肝素等大宗出口产品;受项目减少和市场竞争影响,CRO/CDMO 服务也普遍价格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