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电视
深度行业透视、独到客观评论、新鲜内幕资讯,广电行业、文娱产业资深媒体人运营打理,“看电视”,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见识的内容行业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视剧鹰眼  ·  【关注】短剧春节档集体哑火 ·  昨天  
家有好大事  ·  父亲,你的偏心是我一辈子的痛 ·  14 小时前  
家有好大事  ·  父亲,你的偏心是我一辈子的痛 ·  14 小时前  
河北广电  ·  央视和省级卫视“一周视点”【2025年2月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电视

短剧热背后的演员生态变迁:长剧明星“下海”,短剧演员“上桌”

看电视  · 公众号  · 电视剧  · 2025-02-17 20:33

正文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2月8日,于正首次尝试的精品短剧《吉天照》开播。第二天,于正官宣签约刘擎、滕泽文两位短剧演员,并在长文中提到:“许多短剧演员无论外形还是演技都远胜长剧演员。所以他们在我这里不会有鄙视链,只会有应有的机会。”
似乎是呼应着长短剧演员圈融合的大势。一周后,由万茜、秦俊杰领衔主演的网络微短剧《朱雀堂》在横店正式开机,包括刘晓庆瞄准银发市场,搭配耿大勇主演的首部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也在近日传来开机组讯。
竖屏短剧,先后历经野蛮生长和良性规制,至今已成燎原之势。而长短剧演员之间的流动和互渗,也变成了一种行业现象。
早在一年前,短剧演员锦超曾在《无限超越班2》公开表示,“网红和短剧演员的商业模式与我想成为长剧演员、专业演员(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彼时大众对于两种职业类型的认知,依然是壁垒分明、难以逆势流动的,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时至今日,当越来越多的熟面孔闯进短剧赛道,我们该怎样去看待竖屏短剧的造星潜力,演员的商业价值是否又会迎来新的界定规则?

短剧演员,为何成了香饽饽?

“请务必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

这个冬天,短剧《好一个乖乖女》爆了。截至目前,该剧在红果站内观看量已突破10亿,追剧量突破600万,并且多次登顶站内热榜,小红书关联#好一个乖乖女的文案#标签的相关笔记数量超1139万篇,无疑是短剧大势出圈的又一代表作。
可以说,2025年的春节档属于电影和短剧。无论是流量逻辑、成长速度还是叙事方式,短剧市场的成熟程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市场占比持续攀升。
据《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IAA(免费剧)模式已实现对IAP(付费制)模式的反超,成为推动用户基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好一个乖乖女》就是IAA模式下跑出的春节档爆款。
这不仅意味着短剧市场基本盘拥有了持续扩大的未来潜力,还象征着平台与制作方之间已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成为吸引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入局竖屏业务的重要诱因。
图源: 《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
一方面, IAA模式为片方减负效果显著 。制作方不必承担高额投流的任务,而是专注于内容制作和品质把控,由免费短剧App的算法体系完成流量分发,并且通过广告植入和流量分成实现商业化,消解传统短剧的高风险性。
另一方面, 长期互惠的供求关系,也让短剧得以突破同质化爆款公式,涉猎向更广泛的题材类型 。这种“短剧精品化”的探索路径,正是传统影视人拓展业务的重要锚点,具有高操作性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除去宏观的环境利好,单从准入门槛、收益回报等因素考量,短剧所具有的 上线效率高、成本回流快、项目需求大 等优势,同样让短剧演员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选择。包括此前为业内人士所诟病的“内卷”赶工模式,也在良性规制中得到改善。
据报道,随着行业逐渐规范化,剧组开始有意识地和演员签订工作时长协议,超出则会向其支付超时费,大部分情况下,16个小时是单日工作上限,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对演员权益和剧集质量的保障,减轻短剧演员连轴转、长待机的工作压力。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 短剧拥有丰富的消耗渠道和可预见的高需求量,对大量中腰部横屏待就业演员而言,也是解决僧多粥少困境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说,长剧和横屏短剧往往由长视频平台接收,项目数量相对稳定。但竖屏短剧的消耗渠道显然更多元,除了上述功能外,品牌合作、直播带货、版权收益……渠道越多,演员需求缺口也越大,相较起来,算得上是未饱和的再就业蓝海。
薪资方面,和长剧主演动辄百万元乃至千万元级别的片酬相比,短剧主演的片酬显然不够看,但也远胜过很多职业。
据悉,短剧片酬大多按天结算,拍摄周期一般是7到15天,男女主的片酬受商业价值调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2000元到4000元一天,爆款演员报价上限能到2万元左右。至于几万元一天的演员规格,基本只有头部平台方和承制公司用得起。
见效快、周期短、市场繁荣,内外因素联合作用下,各影视公司加速入驻和布局着竖屏短剧业务,同时也完成了大众对“短剧演员”职业印象的重塑。
如果说无脑低质、粗制滥造,是过往长剧演员之于跨界短剧“脱不下的长衫”,那么当这些标签正被慢慢摘下,“下海”和“上桌”就成了意料之中的市场趋势。但这种由长向短的流向,真的就如同想象中那般顺利吗?
向下兼容:
“横屏红利”还是“水土不服”?
首先,在弄清楚长短剧演员的“破壁”难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短剧演员的普遍成长路径和角色定位——短剧如何造星?
实际上,短剧造星的底层逻辑,并未脱离原有的演艺体系。只是相较于其他真人影视类型, 短剧演员的坐标更下沉、易量产、标签化 ,与内娱早期相似,即将抢占赛道作为主要方式,并凭借高记忆点特征,高产且深耕于某一招牌形象,以此向粉丝稳定输送特供向内容。
譬如,近期签约了壹心娱乐旗下品牌心心传媒的马秋元,自2022年入行短剧就扎根元气活泼的甜妹赛道。著名的“短剧四大男主角”中,柯淳擅长演绎纯爱总裁,何健麒获封“短剧界的黄宗泽”,曾辉拿稳太子爷剧本,马小宇则凭借健硕身材获封“掌管性张力的神”……
演员不断将自身与招牌形象相绑定,以此提升粉丝黏性和观剧号召力,让观众在选片过程中得以建立角色和演员之间的强联系,最终成功变现。也就是说, 短剧演员的价值或许并不与知名度、美貌、演技直接挂钩,而更多体现为演员的性价比和爆款成绩
这与长剧生态颇为不同。由于短剧的海量性和可替代性,受众筛选产品的标准被大大简化, CP感、熟脸演员和大致的人设类型 ,就足以构成观众选片的决定性因素。
举个简单的例子。曾辉、韩雨彤在《完蛋我养的小白脸是大佬》爆火后,因短剧界真情侣身份被不少粉丝看好,并且迅速达成了多次合作。今年2月上线的六搭新剧《坠入春夜》自小红书上线后,48小时播放量即突破1000万。而马秋元与何聪睿二搭的《咬清梨》,同样在春节档跑出了好成绩。 熟脸演员换乘恋爱,是短剧市场稳定回报率的常见手段。
长期以来,长剧演员在跨界短剧时总不免被讨论到“横屏红利”。所谓“横屏红利”,其实就是指 演员在演技、镜头感、情绪表达等专业素养上的“降维打击”,是能快速向下兼容适应竖屏、并对提升内容质量起到正向作用的过硬能力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尤其在短剧发展早期。
在前几年摸索阶段,市场气候尚不明朗,大多数非科班演员在演绎方面与专业演员差距悬殊,彼时有许梦圆、李沐宸等凭演技出圈,包括《闪婚老伴是豪门》中被中老年群体热捧的科班演员周敏。
但当迈进微短剧转型关键期,新一轮行业关键词已更替为“卷”、“拼”、“洗牌”,“横屏红利”的赋能价值,还需审慎看待。
短剧女王徐艺真在2024年转回了长视频赛道,在长剧和电影领域影响力平平。许梦圆兼顾长短双屏,但好成绩还依旧保留在短剧领域。而锦超在宣布回归长剧之后,经过几轮更迭洗礼,迅速在短剧市场隐匿。
另外,就表演逻辑上说,长剧与短剧之间也存在些许差异。
放在短剧背景下,由于镜头对特写、中近景的着重捕捉,人物的表情细节和矛盾冲突随之被放大。过渡掉了长剧的铺陈和酝酿, 演员是否具有情感交互性和瞬时爆发力,才是能否融入短剧生态的关键
犹记得曾志伟曾在演综中表示,“我们以前拍电影的人瞧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又瞧不起网大的,网大的又瞧不起拍短视频的。但现在王家卫都去拍电视剧了,周星驰都去拍短剧了。”《繁花》和《金猪玉叶》的成功,何尝不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动摇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