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秀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教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也已冲到了世界顶端,但却少见产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
我国的科研人员不可谓不努力,也不可谓不聪明,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看来有必要回到科研人员是不是在朝着科研创新方向努力这一根本问题上溯源。
据笔者的观
察和调研,当下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获得“学术大牛”的赏识和提携,远比做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要紧。
也就是说,
大多数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心思不是在科研创新,而是在如何迎合“学术大牛”上。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种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可就是缺少有“灵魂”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科研人员身上。因为没有“学术大牛”的首肯,客观上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确难有良好发展。
高度集中和强化“学术大牛”的绝对权威,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创新科研人才的成长和创新科研成果的产出,这样的局面亟待改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下的年轻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傍上“学术大牛”是事业起步和成功的先决条件。
现实也是如此,年轻科研人员想要申报重要课题和争取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帽子”),没有“学术大牛”在评委中打声“招呼”很难成功。
在这样的学术环境里,年轻科研人员在人生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科研关键期,热衷的不是做出造福人类的伟大发现和发明,而是要学会看着“学术大牛”的“脸色”为人做事。
当
然,并不是说年轻科研人员不应该参加科研团队。
只是疑惑年轻科研人员缺乏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拼劲,一切只为迎合“学术大牛”的需求和满意,这样的态势下,科研活动怎会有创新的“火花”和成果?
同时,稍上年纪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像样的学术资历(如人才“帽子”),在“学术大牛”绝对权威的评价体系下,即便能拿出优质科研成果,也难有被发现和认可的机会。
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无奈自诩“识时务者为俊杰”而退出竞争,不再去挑战高新难题。其实,他们中不少人本可以成为相当有潜力的创新人才。
形式化、表面化的学术评价是“学术大牛”绝对权威形成的根本原因。
行政管理强调政绩,所以各种评估、评比、评奖活动众多。各种行政化的科研评审活动一般都是通过“学术大牛”来实现,而“学术大牛”绝对权威的问题也就产生于此。
行政管理部门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各种评委,一般情况下谁的学术地位高谁就更具“话语权”,所以“学术大牛”的意见对相关评审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以数量论英雄的行政主导评审标准下,面对大量的评审材料,评委们(包括“学术大牛”)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一般都不太会对评审材料细细研判,这就使得获得“学术大牛”青睐的人因“好印象”而胜出。而这种“专家决议”的评审结果其他人也无法提出疑义,绝对权威由此形成。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学术领域不存在绝对权威。一旦“学术大牛”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就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或损失。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造假者将从美国买来的芯片加上自己的 LOGO,摇身变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如此粗劣的造假手法,而且没有实现量产,何以能欺瞒三年之久?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重大假冒科研“成果”,都经过一层层严格鉴定评审,评委也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可为何一次次都无法识破?
这与国内顶级“学术大牛”的绝对权威不无关系。即使“学术大牛”主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交际,对专业核心知识和前沿状况可能已经生疏,还以学术权威自居,很容易被学术不端者甚至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要改变凭实力、凭成果不如有“靠山”的科研成才观,唯有让科研评价回归到科研成果内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