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花YOUNG丰泽文旅之声  ·  丰泽公益培训班报名啦!可免费学油画、围棋、演 ...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2 天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当视频网站的“XX挑战”成为过街老鼠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9-03-07 17:34

正文

还记得曾经曾经在WhatsApp上盛传的都市传说“MOMO”吗?传说在社交媒体上存在着一个神秘账号,联系上了对方就会在WhatsApp中接到匿名电话,指导用户进行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最近“MOMO”又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女星金卡戴珊在Instagram上发表呼吁,声称现在Youtube上正在流传着一种类似于蓝鲸游戏的“MOMO挑战”,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与寻找MOMO,并作出不当行为,卡戴珊还@了Youtube,让对方尽快处理相关视频。


随之大量以家长为主的网民们开始奔走相告向Youtube以及其他视频平台施加压力,甚至出现了“如何察觉到孩子在玩MOMO挑战”这一类的指南。



但很快就有媒体发现所谓的MOMO挑战其实并不存在,只是Youtube博主创造的恶搞视频。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MOMO挑战像蓝鲸一样,是真实存在、组织化的恶意引导。就连MOMO骇人的形象,也不过是无关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罢了。


在这一连串的乌龙背后,其实只展现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视频网站的“挑战风”,已经草木皆兵了。


挑战视频的血腥与骗局


所谓视频网站的挑战,我们都很熟悉,通常是主播们自我制定某一参与门槛较低的视频主题,首先在主播小圈子里进行挑战视频的制作发布,然后很快普及到普通用户身上。例如美妆圈子里的“让男朋友选化妆品挑战”,美食圈里的“蒙眼吃婴儿食品”挑战,都是内容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普通用户一起参与的挑战。


除了吸引流量换取流量补贴以外,博主们还可以在这些趣味性视频中暗搓搓地带入产品软广告,掀起一波带货浪潮。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视频网站的挑战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随着Youtube主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的挑战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开始出现了一些“吃魔鬼辣椒”、“往嘴里塞入大量棉花糖”等更加猎奇的挑战方式。真正让大众反感的,是视频网站挑战中存在的“血腥”与“骗局”。



所谓“血腥”,即是视频网站的挑战越来越危险,甚至造成了相关事故发生。


例如去年Netflix热播了一部名为《BirdBox》的电影,其中情节是人们蒙着眼睛在末世求生。随即在Youtube上掀起了“蒙眼挑战”热潮,人们蒙住眼睛进行各种活动,一开始还是跳舞、散步、逛街,到后来甚至变成了上下楼梯、开车等等。爱荷华州警方已经证明,至少有一桩交通事故与“蒙眼挑战”有关。



而骗局,则指的是视频网站挑战所含有的表演性质。


就拿最近的暗网盒子挑战来说,主播们在暗网购买不知道内容的“福袋”,在直播和视频中为用户开箱。随即这种暗网盒子挑战迅速火遍全网,YouTube和Ins上出现了大量的“暗网代购”。然而很快就有主播主动公开,这些暗网开箱基本都是主播自己准备的物品,并不是购于暗网。


再往前追溯,还有“汰渍洗衣凝珠挑战”,主播们把洗衣凝珠放进嘴巴里一口咬出汁水。后来被曝光出主播们使用的洗衣凝珠都是用果冻制作的,反倒是吸引了一些蠢萌的粉丝真的吃掉了洗衣凝珠。


逐渐失控的视频传播时代


在视频网站挑战逐渐跑偏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创作与现实的界限究竟在哪?


一般来说,视频网站主播们大多以“素人”的面貌呈现在粉丝面前,于是粉丝们也很容易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信以为真。可实际上即使是看似非常生活化的Vlog,很多创作者依然会设计剧本、人设甚至团队协作。


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他们会认为这就是主播们真实的生活经历,也因此认为可以进行模仿。那么作为创作者,在传播一些表演性质的内容时,是否有责任向用户注明?


第二是,社交网络的病毒传播是否已经陷入了不可控的地步?


病毒式的传播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当年所谓的“凡客体”引起网民全体P图参与,至今仍然被写成案例。可当视频超越图文,成为传播主阵地的时候,所谓病毒传播的参与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单纯的转发、评论、P图等等变成了用行动模仿,拍下照片和视频。


从A4腰、锁骨放硬币,再到冰桶挑战,病毒的影响是否已经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


第三是,流量补贴、用户打赏模式的风行是否促进了视频挑战的猎奇化。


在“蒙眼挑战”事件发生后,有记者采访了参与挑战的普通网民,对方表示自己平时发一条推特顶多有四五个赞,但发布与挑战相关的内容后流量立刻上升了好几倍。在Youtube视频中,同样也是越惊险刺激的挑战视频,能获得越多的浏览量。甚至还会有网民为主播留言说“别人都已经蒙眼走在大街上了,你还在家里?”


利益的驱动和键盘侠的怂恿,是否会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更加隐秘的中国短视频挑战


同样的“挑战模式”,也以类似的形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只不过来得更加无形隐秘。


尤其拿我们发展的最为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来说,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设置议程的过程。不管是抖音式的同样背景音乐对口型,还是快手式主播自发的跟风吃辣椒、爆头小章鱼,短视频内容想要获取流量,大多数都要选择围绕某一“挑战”进行创作。毕竟在几十秒创造出足够吸引人的原创作品,对于大多数主播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