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心准备的内容,学生听完就忘?”
“课堂互动总是那几个活跃分子,其他人低头沉默...”
“明明在讲重点,后排学生却偷偷刷手机...”
这些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深耕教育行业二十余年的田俊国老师一针见血指出:“
传统‘说教式’课堂,本质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搬运。学生没有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自然难以真正改变。
”
近期,田老师主讲的《
教学引导:从说教到赋能
》课程在教师圈引发热议。一位参与过课程的中学班主任这样评价:“过去我以为教得好=讲得清楚,现在才知道,真正的课堂是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心、动手。”
本文将结合课程核心方法论与一线教师实战案例,揭秘如何让课堂
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赋能”。
为什么你的课堂需要“赋能式引导”?
1.传统课堂的三大“死循环”
-“知识搬运”陷阱:
教师讲得越多,学生思考越少。田老师直言:“把PPT念完的教学,本质是教师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正确答案依赖症”:
学生习惯等待老师给答案,丧失主动探究能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早已警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情感隔离”困局:
教师只关注知识传递,忽视学生情绪状态。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焦虑或无聊状态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会直接关闭。”
2.赋能课堂的三大核心转变
田俊国老师在课程提出教学范式变革的办法:
-从“教知识”到“促建构”:
用五星教学法(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练习→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结论 。
-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教师角色转为“学习设计师”,通过精准提问、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工具激发学生参与 。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一位参与课程的教师反馈:“当我把‘正确答案’换成‘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创造力让我震惊。”
课程核心:一线教师必备的“赋能三板斧”
1. 故事教学法:用情景共鸣替代道理说教
科学依据:
讲故事时,听者大脑会镜像讲述者的神经活动,情感共鸣度提升300% 。道理是方的,故事是圆的,用圆的故事才能把方的道理送到学生心里。田俊国老师把大脑的各个脑区隐喻成为“五个小孩”——情绪小孩、逻辑思维小孩、想象力小孩、意义小孩、动感小孩。在故事中埋入“五个小孩”才能激活学生的全脑学习。
田老师课堂示范:
讲解“沟通中的共情”时,引入真实案例:一位医生面对焦虑患者时,没有直接解释医学原理,而是说:“我父亲当年生病时,我也像您一样整夜查资料。后来发现,过度焦虑反而影响判断。我们一起来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好吗?”
2.问题引导术:
用“苏格拉底式追问”激活高阶思维
上堆下切
提问法
(用于定位问题层次):
- 上堆:追问目标与意义(“解决这个问题能帮助你们小组达成什么更高目标?”)
- 下切:细化执行路径(“你提到的方案第一步具体需要哪些资源支持?”)
德鲁克
灵魂拷问
:“当你死后,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刻上什么样的墓志铭呢?”
3. 精准点评术:
让反馈成为学生改变的触发器
-误区:笼统评价(如“很好”“不够深入”)无法促进学生改进。
-精准点评法:观察行为→看到需求→建议行动
-案例:当学生回答偏离主题时,不说“答错了”,而是问:“这个角度很有趣!如果结合我们今天讨论的XX理论,你觉得可以怎么完善?”
学员实战:这些课堂难题,他们这样破解
案例1:如何让“沉默的大多数”主动参与?
问题:某高中物理老师发现,课堂讨论总是由少数尖子生主导。
课程解决方案:“3153小组讨论”:3分钟独立思 → 1分钟逐个发言 → 5分钟小组碰撞 → 3分钟形成结论 → 小组代表面向全班汇报
效果:两周后,该班级课堂发言覆盖率从18%提升至73%。
案例2:如何应对学生的“挑衅式提问”?
问题:职业院校教师遇到学生当众质疑:“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
课程解决方案:从深度看见到守机赋能
Step1:深度看见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在认真思考未来”)
Step2:转化问题
(“如果把‘有没有用’换成‘怎么用’,我们可以从哪里切入?”)
Step3:引导共创
(“下周的实践课,我们分组设计一个应用场景如何?”)
课程独特价值:为什么选择田俊国老师?
1.方法论经得起三重验证
学术根基
:融合建构主义教学、脑科学、积极心理学等前沿成果
实战检验
:服务过中广核、中国银行、小米等几十家企业大学,服务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数十家高校,累计培训超1万名一线教师
迭代进化
:课程每一期更新度超过30%,紧贴教改热点
2.看得见的改变路径
课前:在线学习定位教学风格盲区
课中:5大模块(深度倾听→魅力表达→强力提问→有效回答→赋能点评)
课后:学员社群案例分享、案例拆解
3.教育者的终极关怀
田俊国常对学员说:“教师的高度决定课堂的温度。当我们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学生自然会被感染。”课程特别设置“教师心力训练”模块,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找回教育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