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的大家想必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我们还因为昨晚熬夜太晚,深深在梦乡里打呼时,清晨七点却总能准时听到一场“重金属演唱会”——老爹洗漱时发出的声音:清口时发出的嘶啦声、刷牙时类似干呕的声音、巨大的漱口声……这一切,仿佛夹杂在一起构成了天然的闹钟,震耳欲聋,比一切闹钟都有用。
也许你眯着眼睛被震醒时,觉得无奈又好笑,但也觉得记忆中老爸一直是这样,忍忍就过去了。
老爹每天早上的“摇滚乐”,确实可能只是一些小毛病所致:比如可能是他们刷牙过于用力,用牙刷刺激到了咽后壁,诱发了咽部被异物刺激的本能干呕反应[1];还可能是慢性咽炎,喉部持续发痒、有异物感,需要持续清嗓、咳痰[2],刷牙时容易诱发干呕[1][3],平常也会时不时“哈——嗬”地咳痰。
刷牙过于用力,牙刷刺激咽部,可能引发干呕 / 图虫创意
但有种潜在的可能情况,就确实需要正视了——
那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
这个病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均简称慢阻肺)是一种由气道或肺部其他部位受损引起的疾病。
这种损伤会阻塞气流,使呼吸困难[4]。
它的表现特征主要是:长期咳嗽、产生大量黏液(痰),还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短、胸闷[4]。
痰多,爱咳嗽,还会有点喘不上气,难怪老爹们总是“大动干戈”地咳痰和洗漱。
而慢阻肺在晨间时分症状更明显,
“高晨间症状患者”——即早上病情明显的患者,占比很高,在一次抽样实验中占比超过50%以上[5]。所以早上老爹“坑坑咔咔”的声音,可能恰恰是晨间病情更重的警告。
慢阻肺的常见构成是两种疾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通常,当你呼气时,肺部有弹性的小气囊里,原本气球一样充满的空气也被排出,但在肺气肿中,肺部许多气囊之间的壁受损,肺很难将空气排出体外;而慢性(长期)支气管炎让气道变窄、大量粘稠的黏液在气道中形成,呼吸于是困难起来[4][6]。
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定义为肺部小气囊(肺泡)增大和肺泡壁被破坏 / 默沙东诊疗手册
而患有慢阻肺的人,其症状往往随着通常时间的推移加重或恶化,比如发作时更严重、发生频率也更高。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黏液变厚、喘息和咳嗽[6]。同时,这个病还会让患者的活动受限制,严重时,连很基本的走路、做饭、日常活动都困难起来[4]。
但这恰恰是这一疾病的可怕之处:
它的高患病率和它的低关注度,让它悄无声息地发展起来,
被人们不重视,却能狡猾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几年或几十年间——有的甚至更短时间内——你会发现,之前只是爱咳嗽、爱吐痰的老爹,怎么就开始走两步就喘,动不动就胸闷气短。
的确,慢阻肺的严重性不容小觑。
在中国,以慢阻肺为主的呼吸慢病已被列为我国“四大慢病”之一[7],是我国居民第三大疾病死亡原因[8],甚至成为WHO公布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9]。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的胸部X线照片。肺部、横膈膜、血管纹理均有异常 / 默沙东诊疗手册
较高患病率和不低的致死率,都是它的特征:2015年的人口普查中,慢阻肺的患者已经非常接近一亿大关[10];而全球疾病负担的数据显示,2017年慢阻肺患者中的死亡率达到了超过680人/一万人[11],想想其庞大的患病数量基础,死亡人数确实不低。
《柳叶刀》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囊括了中国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作为样本,并最终将大约5.1万人纳入分析。结果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患病率达到约8.6%。相当于大约每12个成年人就会有一个人患病[12]。
这么严重的“疾病杀手”,
相对应的疾病知晓率却很低。
2014年一项采用针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点,超过7.5万居民的的调查显示,我国≥40 岁居民,慢阻肺疾病名称知晓率为9.2%,肺功能检查知晓率仅3.6%[13]。
实际上,慢阻肺的知晓率和相关检查的知晓率都很低 / 图虫创意
另一项2021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针对一家长沙的大型三级医院400多名就诊的患者调查后发现,一半以上患者从“出现相关症状”,到“最后确诊”的时间间隔超过了230天,差不多8个月,甚至有的能延迟将近2年。就诊的患者中,也有将近53%的人首次就诊并没有做足够的检查[14]。
知晓率低的同时,诊断率也不高:
针对全国七省的调查元分析显示:慢阻肺的诊断率为 23.61%-30.00%,常规治疗率仅7.9%[15]。
想想,家里的老爸是不是咳咳咳了很久,有时候声音大得让家人担心,但真说起要去医院却只见他摆摆手,说这就是“咳嗽了一下”“着凉了”而已。殊不知,老爹可能就是没有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之一。
如果老爹长期咳嗽、有痰,那就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检查肺部功能 / 图虫创意
不仅患者,就连医护人员也未必对这个常见疾病了如指掌。一项2016年针对我国多地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发现不到60%的医生了解慢阻肺的必要诊断依据(这些医生来自呼吸内科、急诊科、ICU、心内科等可能接诊COPD患者的科室);对于该疾病的重要症状,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医生不能认识得很全面;针对慢阻肺的并发症,认识得全面的人数不足三成[16]。
由此可见,这个病从医生到患者,全都没有了解的足够清楚、给予应有的重视。
但这个病并不是“挺挺就能过去”的那种疾病。
除了上述的“随着时间逐渐严重”,
慢阻肺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疾病,
常见的有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等;还有可能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哮喘等等,还可能有恶性肿瘤[17],这些都显著影响了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死亡率。
慢阻肺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等[7]。
慢阻肺有许多共病现象,不仅有心血管疾病等身体疾病,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 图虫创意
当然,这些都是拖到后期较为严重的情况,不过防微杜渐,想要此病不拖到后期,自然需在尚未严重的时期重视起来。
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刚刚举例子,都会带入老爹?因为从统计结果来看,
老爹确实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
首先,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这一结果在各大调查中都有出现。比如上述《柳叶刀》发表的调查中,男性的患病率(将近12%)远高于女性(约5.4%)[12];而在上述针对慢阻肺的元分析中,男性患病率为 7.76%,女性为 4.07%,比例的数值上大了将近一倍[15]。
此外,中年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也会更高。比如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13.7%)高于 20 - 39 岁人群(2.1%)[12]。
40岁以上、男性,这让老爹天然具有两个更容易得病的“buff”。
老爹是慢阻肺患病的“高发人群”,男性、40岁以上,都成为他们的buff / 图虫创意
然而,行为上的习惯也让“老爹”们增加被慢阻肺瞄准的可能性。
比如,根据对慢阻肺的病因相关性因素统计,
高居榜首第一的,是很多老爹不能割舍的习惯——吸烟。
比如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献中,通过对不同因素对慢阻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20包年的人(比如每天一包烟,持续20年;或每天两包,持续十年),相比不吸烟者的人,患慢阻肺的概率高了近一倍[12]。
并且,不同的吸烟程度带来的严重程度还有不同:从不吸烟的人患病率最低自不必多说,那些曾经吸烟现在不吸烟的人,其慢阻肺的患病率也依然比正在吸烟的人慢阻肺患病率小不少[12]。
所以,哪怕是早点戒掉,也还是能有所帮助。
另一项针对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的研究,纳入了5183例慢阻肺患者,危险因素分布中香烟暴露比例达71%[18]。
由慢阻肺的现象可见,“吸烟有害健康”真的是一句可以具象化的实用表达。
吸烟是慢阻肺的一大危险因素,而吸烟的时间久会增加慢阻肺的患病几率 / 图虫创意
除了吸烟以外,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职业暴露”成为了慢阻肺的一大危险因素。一项针对多区域的慢阻肺患者研究,“职业暴露”的职业定义是:在工作中每天接触粉尘、气体/烟雾、杀虫剂、化学物质、油漆和金属至少8小时,持续一年的状态。这样的“职业暴露”导致的慢阻肺,最后会比单纯吸烟的患病者遭受更严重的呼吸困难[18]。
如果老爹曾经在接触粉尘、油漆、农药的工作环境中度过小半辈子,那慢阻肺确实离他们比其他人更近,
更需要警惕他们的“咳咳咳”和“哈嗬——呸”。
当然,相关因素还有很多:遗传因素、身体的BMI指数、教育程度、生物燃料的接触等等[12]。
不过,有一个因素也许大家想不到,那就是——牙周炎。
学界内多项研究结果表示,牙周炎和慢阻肺有着正相关关系,牙周炎本身也成为慢阻肺的一大独立危险因素,即它本身可能提高慢阻肺的患病风险[19]。
牙周炎也是慢阻肺的一大独立影响因素,对牙周炎的治疗可能改善合并患者的肺部功能 / 图虫创意
反过来,亦有研究发现,牙周炎的治疗可能可以改善那些同时患慢阻肺和牙周炎的人的肺部功能[19]。
那么,嘴里的疾病为什么还会作用到肺上呢?
有几种可能性。第一是口腔丰富细菌是一大“凶手”。比如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口腔中某种细菌——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越高,肺功能就越差[19][20]。
此外,还有可能是牙周炎中的致病因子的播散,诱发了免疫系统的失调,进而增加了慢阻肺的发生几率[19]。
由此可见,如果老爹在本就有慢阻肺的基础上,
仅仅是加强口腔卫生水平,也有一定可能缓解肺功能的恶化。
下次,如果你再听到自己亲爱的老爸在早上以“如雷贯耳”的“重金属声音”大声洗漱,赶紧想想老爹们有没有吸烟、工作环境差、不够重视口腔卫生的情况。如果有,一定要像妈妈提醒我们穿秋裤一样,反复念叨着提醒老爸们定期体检;
如果发现肺功能不良,一定要重视、配合治疗。
如果老爸早上洗漱声震耳欲聋、长期咳嗽有痰,一定要提醒爸爸们重视体检 / 图虫创意
也许老爹也害怕面对真实中带点残忍的体检报告,不过为了把慢阻肺的发展扼杀在摇篮阶段,让我们也给老爹一些勇气和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