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突发!大S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55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19 12:53

正文





《往生礼赞》专杂二修得失之文: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专杂得失是很清晰的。既然这样,大家应该努力,尽心于念佛。

二行二修得失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与行者根机及行业勤怠有关吗?


二行二修是就行体来说的,与行者的根机和行业勤怠没有关系,不从这个角度来说明。这是让大家了解行体之失,就是所谓先天性的缺失,这样才让我们容易选择,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归专修。

正杂二行有哪五番得失?试用心体会之。


佛法都要用心来体会。读书有两种:一种是靠大脑读,叫死读书;另一种是用心读,用心读才是活读书,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体会。


佛教的书,特别是佛经经文,它跟世间的书是不同的:世间的书是传授知识,老师给你讲明白了,你听了就可以了,都是靠大脑跟大脑对接;但是佛法的书是讲修行的,是心性方面的,讲法的人一定要用心,听法的人也一定要用心,是心和心的对接,用大脑来听是不行的,那就听死了。


说法的人,一定要在佛法当中有他的心得。所谓心得,就是心中所证量的。比如对佛经所说的,对祖师所说的,通过他自己的修行,他能感悟到,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样他的心就和佛、和祖师是在一个频率上的。


讲法的人心在这个位置上,听法的人也能跟他相应的话,这样心和心就有对接。如果听法的人仅仅是用大脑来听,是学知识、作学问,那就听不进。听法要用心体会。

由因推果,试明杂行之人往生后之相状。


杂行的人疑惑佛智,与弥陀疏而不亲,远而不近,有间断;所以,这种因导致他即使回向往生到西方,他的果报就跟阿弥陀佛有疏离。因中有疏远,到极乐世界还在莲花胎里,就是有隔障。跟佛不亲不近,不就远了吗?

“心若相亲,万里不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间的事也是一样的,因为亲不亲主要是在心,心亲就亲;心不亲,身体再近,住在对门也不相识,仍然隔得非常远。两个陌生人,心非常隔离,在一起就好像在两个星球上一样,这不就是隔得远吗?心很亲的话,就是隔再远也不觉得远。


“海内存知己”,“知己”就是心彼此很亲。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何止“海内存知己”,这是法界存知己,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天涯若比邻”,十万亿国土之外,也如同邻居一样,《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海内存知己”只不过是一个知心朋友而已;我们心中存着阿弥陀佛,他知道我们是罪业凡夫,知道我们业障深重,知道我们苦恼无边,知道我们需要救度,知道我们很痛苦,要来救度我们。


有这样一位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佛作为我们的依靠,人生才有幸福和安全可言。


亲缘和近缘有一种递进关系,就是身心两方面:亲是讲心,近是讲身体不离开我们。世间的人会说,虽然心亲,但是很可能会分离,身体不能长相聚,有缺憾;也有的人很近,近缘倒是有了,在办公室坐对面,但是两个人就是合不来,或者一家子老是吵架,这样就是心不亲。只有近,不亲也不行;不是冤家不聚头,那也不好。

专修之“得”是得什么?杂修之“失”又是失什么?


这不要列十三条,只一条:得就是得往生,失就是失往生。最明确,最干脆,最简单。

杂修之人,何故有时说“百时稀得一二往生”,有时又说“千中无一往生”?


这是有两种态度、两个立场,也是就两种情形来说的。“百时稀得一二”是指,杂修发得三心可以往生,但能发得三心的人很少,一百个稀有难得一两个。“千中无一”就是说,“修杂不至心者”,杂行杂修很难有至心、能发得三心的,一千个里面可能一个都没有。


一个是采取一种和缓、委婉、提携式的方法引导我们,说“还是有希望的”;另一个采取釜底抽薪、破釜沉舟、反激的方式,说“你这样是没有希望的”,是让人绝处逢生的一种方法,所谓“不见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就是猛药,会让人警醒过来,但是用猛药的人一般身体要强壮。

杂行十三失的源头是什么?如何避免?


源头就是“杂缘乱动”,这是根本的源头。杂缘乱动就会失正念,失正念就与弥陀本愿不相应,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当然就有违佛的教导,也不顺诸佛之语,那自然就系念不相续,忆想间断……这些都来了。所以根本上就是杂缘乱动。


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就不要有杂缘乱动。杂缘有四种:杂行之行,杂行之教,杂行之人,杂行处所。这四种杂缘交错动乱,心中就会失去正念。所以我们首先要从缘上护持,因为我们是凡夫,是弱的,我们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不要说我们这样的人,孟子还会受环境影响,所以有“孟母三迁”,要让孩子居住在好的教育环境里。孟子家靠近墓地,孟母觉得这对孩子教育不好,就搬家了。搬到了靠近集市的地方,孟母还是觉得不行,又搬了。搬到了一个地方,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天天跟其他小孩在一起玩杀猪,谁当猪,谁当屠夫。孟母一看,觉得这样不行,孩子长大了只会杀猪,就又搬家了。就这样三迁,搬到学校旁边就好了。


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容易随波逐流的人,自信心不要太强,“我现在已经境界很高了,我可以火烧不焦,水浇不漂”,然后专门去找那些杂缘的地方。这样的人,他其实是有那个杂心的。


人的心很怪,他知道杂不好,但就想去那些杂缘的地方,然后找个理由说“我现在信心很坚固,广学博闻一点也没关系的”,东看西看,到后来就漂掉了。


我们还是要先把本门教理的根扎稳,确实稳定了之后,行有余力,再去广学博闻,去学习相关的佛学知识,这样就比较稳妥:这是修学的次第。


阿弥陀佛非常慈悲我们,如果我们念佛,就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增上缘,我们的心时刻在弥陀的十二光——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等光明的围绕、摄受和护念当中,心就容易成长,健壮有力。

专修四得与杂修十三失何不将“佛本愿”放在第一?


原因是由缘而引发正因,所以“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不放在第一。当然,如果从教理开显的层次来讲,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护念我们,让我们可以称念名号,我们才有这个法门。这是两种解释方法。

正杂二行说到杂行“虽可回向得生”,也就是以杂行回向能往生为前提而说亲疏、近远等五种失;而专杂二修直接就往生论得失,以杂修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千中无一”,有此之失,然后才列十三个理由。


也就是杂行得往生,但有五种不殊胜,得大而失少;杂修难得或不得往生,详举十三个理由,其失乃是根本性的,一失全失,失多而得微。这两种表达的差异要如何会通理解?


正杂二行也有五番得失,说到杂行,善导大师说“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就是说,以杂行回向能得往生,大前提是肯定杂行可以往生的,不过有五点不殊胜。这样比较起来,正杂二行的得失,它们的反差不那么强烈,等于是得多而失少。因为大前提是可以得往生,不过可能是不亲、不近、有间,往生之后在莲花胎里。


专杂二修的得失说的就不一样了,专杂二修得失,就是宽容地讲,也是很难的,说“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最后再严峻地讲“千中无一”往生,而且缺点列了十三点,那么多,列的都是很严厉的话,都是“不、不、不”。


十三失是“杂缘乱动失正念”“与佛本愿不相应”“与教相违”“不顺佛语”“系念不相续”“忆想间断”“回愿不殷重真实”等等,都是用否定词,都是斩钉截铁、没有含糊的,语气特别强烈。


正杂二行和专杂二修,它们是大同小异:一个多就所行的行体而言,一个就能修的心相而言。两者互相交错,正行一定要求一心专的;专修所修的也一定是正行,不能专修杂行。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两种表达差得这么多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应该如何会通呢?


这主要是因为善导大师的这些话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讲的,他有他说法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方便、慈悲。


正杂二行是说在《观经疏》“三心释”的地方。“三心释”首先讲到“就行立信”,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