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杂二行说到杂行“虽可回向得生”,也就是以杂行回向能往生为前提而说亲疏、近远等五种失;而专杂二修直接就往生论得失,以杂修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千中无一”,有此之失,然后才列十三个理由。
也就是杂行得往生,但有五种不殊胜,得大而失少;杂修难得或不得往生,详举十三个理由,其失乃是根本性的,一失全失,失多而得微。这两种表达的差异要如何会通理解?
正杂二行也有五番得失,说到杂行,善导大师说“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就是说,以杂行回向能得往生,大前提是肯定杂行可以往生的,不过有五点不殊胜。这样比较起来,正杂二行的得失,它们的反差不那么强烈,等于是得多而失少。因为大前提是可以得往生,不过可能是不亲、不近、有间,往生之后在莲花胎里。
专杂二修的得失说的就不一样了,专杂二修得失,就是宽容地讲,也是很难的,说“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最后再严峻地讲“千中无一”往生,而且缺点列了十三点,那么多,列的都是很严厉的话,都是“不、不、不”。
十三失是“杂缘乱动失正念”“与佛本愿不相应”“与教相违”“不顺佛语”“系念不相续”“忆想间断”“回愿不殷重真实”等等,都是用否定词,都是斩钉截铁、没有含糊的,语气特别强烈。
正杂二行和专杂二修,它们是大同小异:一个多就所行的行体而言,一个就能修的心相而言。两者互相交错,正行一定要求一心专的;专修所修的也一定是正行,不能专修杂行。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两种表达差得这么多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应该如何会通呢?
这主要是因为善导大师的这些话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讲的,他有他说法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方便、慈悲。
正杂二行是说在《观经疏》“三心释”的地方。“三心释”首先讲到“就行立信”,说: